Covid-19爆發之後,為了追求無接觸、解決人力不足等目標,服務型機器人開始被餐廳、旅館、醫院、銀行,甚至是圖書館採用。與大眾熟悉的手機、筆電不同,服務型機器人並不會年復一年地推出「新機型」,相反地,是在基礎的軟硬體規格上,進行小範圍的「升級」。如裝上各式各樣的感測器,導入更精確的語音、影像辨識演算法,或是改良人機互動流程。
全台最高大〉銀行祕書懂看眼色,秒辨誰是VIP
160公分高,凌群的機器人也許是全台灣服務型機器人中最「高大」的。但如果知道凌群在2017年邁入機器人市場的背後契機,是一起與警察局的合作案,也許就不難理解——高大,是為了讓機器人顯得威嚴、可靠。而現在,凌群讓機器人走進銀行、醫院、圖書館,搭配影像辨識的功能,提供更細緻的服務。如想像,一位銀行的VIP客戶一走進銀行,機器人就在數秒內確定來者,同時上前迎接,透過系統通知後台主管出來服務,高級主管不必隨時候在第一線、VIP也不受冷落,機器人正在創造新的服務樣貌。
搭車用神器〉送餐幫手會認路,湯湯水水難不倒
中國服務機器人領導業者普渡的送餐機器人,正補起了台灣餐飲業的人力缺口。像是日本動畫頭文字D開車送豆腐,這些機器人也肩負同樣(也許更困難)的任務,像是如何完善、安全地載運高溫的湯水食物。120公分高的機型,先將重心放低,更進一步,在機器人的底層裝上汽車等級的懸吊系統,吸收地面起伏造成的衝擊,不讓餐點灑出。此外,每個層板都裝上紅外線偵測、搭配連網系統,讓後台可以在機器人回廚房前,提早知道客戶已取餐,讓廚房更有餘裕出餐,加快上桌速度。
拚客房服務〉飯店管家零接觸,check-in免苦等
夜深了、你走進旅館要check-in,你看見櫃檯人員在服務另一位長者,不想等待的你走向佇立在一旁的自助機器人,完成報到也拿到了房卡。這是旅館、飯店導入機器人的第一步,例如新光保全旗下子公司松山科技,推出櫃檯接待機器人,讓人類員工與機器人合作,分別服務不同的住戶,不僅減輕人力負擔,也降低旅客的等待時間;下一步,機器人會開始在旅館中「走動」,先是迎接旅客、送餐到房等,但前提是,機器人必須克服了與人類「比肩」、「共乘電梯」的門檻,這是機器人要提供高度客製化服務的重大挑戰⋯⋯。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