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支習慣大戰開打!44萬「新成年人」口袋又不深,為何成業者狂吸對象?
電支習慣大戰開打!44萬「新成年人」口袋又不深,為何成業者狂吸對象?

2023年《民法》修訂後,滿18歲的國民可以簽署大部分的民事契約,包含租房子、貸款、銀行開戶,以及開立電子支付帳戶。這讓電子支付戰場擴大——全國18、19歲共約44萬的國民,將成為電子支付業者極力爭取的客戶。

例如街口支付、一卡通都強打多個使用據點,場域多元且廣泛,吸引18歲族群下載。據了解,其他電子支付業者也正研擬行銷方案。業者透露,為了增加18、19歲的用戶,將陸續公告與校園周遭商圈的合作計畫,並與年輕、多數還是學生的用戶會造訪的商家簽訂合約,如速食店、飲料店等。

在一般消費者所需的金融服務中,幾乎只有支付,不同於其他儲蓄、保險、信貸,是消費者無時無刻、不需門檻就能做的事。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究竟這群滿18歲,滿足法律上「成年人」的門檻,卻不一定具有穩定消費力的用戶,能為電子支付業者帶來什麼價值?

要解讀電子支付的新戰場,或許可以從「習慣」下手,就能理解業者為何大動作要吸收這群年輕人;而根據業者觀察,其實有2大誘因。

誘因一:支付是習慣戰,愈早吸收年輕用戶、愈能打下基礎

「因為這群人會長大啊。」一名電支從業人員直言,雖然這群用戶不一定具有高額的消費力,但是從小開始產生對電子支付的黏著度,長遠來看對於電子支付業者仍是利多。

shutterstock_1175149441_學生.jpg
電支業者越早成為消費者的選項,越能因「習慣」,留存在用戶手機中。
圖/ mangpor2004 via shutterstock

盡早獲客並一路守候在用戶身側,等用戶進入社會開始賺錢,成為「活躍用戶」——產生貸款、投資等需求時,在第一時間提供產品選項,這向來是銀行、傳統金融機構獲取年輕族群的目的。現在,對電子支付來說亦然,獲取、留存年輕族群,對業者來說是放眼未來的策略,甚至可以說為未來「打下基礎」。

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廖珈𤫇觀察,數位支付用戶的消費力會隨著年齡上升不斷增加;再看使用習慣,在所有年齡區間中,26~35歲才是最頻繁使用數位支付工具的族群,18~20歲的用戶因過往無法辦理獨立辦理信用卡、開戶等原因,有高達53%的人將現金作為支付首選,數位支付以33%居次。

且根據萬事達卡《台灣消費者數位金融及支付趨勢調查》報告,近9成消費者平時最多只會使用3種支付工具;而從消費金額觀察,2022年與2021年相比,多了將近1成的用戶,每次用數位支付工具付款時,會花掉超過新台幣250元。

萬事達卡台灣區總經理陳懿文指出,從錢包數量固定、高交易金額的消費筆數增加,可以觀察到「消費者對於特定支付錢包的忠誠度相當高」。

換句話說,若能及早培養18~20歲的這群年輕族群習慣數位支付,在往後就有更大的機會可以鎖定成為忠實用戶。

不過,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助力,而在《民法》下修成年年齡之後,正給了電子支付業者更早獲取用戶的機會。

誘因二:用戶數據比消費金額更值錢

然而對電子支付業者來說,獲取年輕用戶其實具備更多數據的考量。

「工作型態改變與晚婚等因素,以及微型金融服務的普及,其實讓年輕人愈來愈晚對貸款、投資等銀行才能提供的服務產生需求。」一名電支業者表示。也就是說,年輕用戶在遠離銀行提供的服務,讓銀行無法獲客、識客,不僅無法累積數據,也將埋下無法評估用戶信用分數的風險。

銀行
愈來愈少人會臨櫃辦理銀行金融服務,銀行可以接觸到年輕用戶的管道愈來愈少。
圖/ 吳秀樺攝

而電子支付業者能很好地補起中間的空缺。自從2021年7月新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上路,開放電子支付機構代理收付金融商品的交易,電支業者就開始與保險、證券等業者合作,期望推出更低門檻、更便利的金融服務來服務用戶。

電支業者認為,用戶在日常支付時所留下的消費行為、交易習慣,或是透過電子支付平台購買微型金融商品的紀錄,都將成為評估用戶信用級距的新參數來源。而這讓銀行日後為年輕用戶提供更大型的金融服務如房貸、車貸時,能透過上述資料更精準地審度風險、提供服務。

廖珈𤫇表示,電支平台成為新的金融服務入口,是因為用戶使用支付工具的頻率,多半比使用一般的銀行App更高。正是「支付」這種全天候、無門檻的金融行為,所能累積的細緻資料,讓包含純電支業者、儲值卡(原電子票證)業者、零售業者,甚至是銀行等都寧願承擔虧損,也要參與電支市場。

著眼於「新生代」用戶們,電支業者將陸續公告對應年輕族群的優惠、鼓勵方案,一代接著一代下去,「養成數位支付習慣」的用戶將成為社會的主流,他們未來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將成為金融業者、電支機構的關注焦點。

責任編輯:陳君毅、林美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創業到成功,資誠創業成長加速器化身台灣新創最強後援、搶進全球科技商機
從創業到成功,資誠創業成長加速器化身台灣新創最強後援、搶進全球科技商機

資誠(PwC Taiwan)在台成立55年,除協助企業成長與走向國際市場,也十分重視新創生態圈,為更好協助新創成長卓越,2018年,資誠創業成長加速器Scale Programme因應而生,以「厚創新、後加速」為主軸,整合財務、稅務、法律、管理顧問等服務、以一站式平台協助智慧生活、智慧交通、ESG、金融科技、數位轉型、生技醫療、材料科技、智慧製造8大領域新創成長,以及促成新創、投資人與產業夥伴之間的鏈結,時至今日,不僅累計培育67個新創企業,更協助新創累積完成超過10億元的募資金額。

在日前圓滿落幕的資誠創業成長加速器第六屆Demo Day中,有14家來自人工智慧、生技醫療、資安等領域的新創展示研發能量,吸引超過200位新創生態圈夥伴與會,共同尋找投資與媒合的新機會。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服務營運長徐聖忠於會中表示:「Demo Day不僅是展示創新能力的關鍵時刻,更是跟投資人互動的好時機,建議『以終為始』的構思展示內容,例如,從商業模式、產品服務影響力與永續成長等角度切入,讓投資人與新創夥伴更了解自己;同時,也藉著一次又一次的梳理,讓產品服務更聚焦,團隊與業務持續成長。」

PwC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服務營運長徐聖忠
圖/ 數位時代

第六屆資誠創業成長加速器培育近20個新創,Demo Day展現豐沛AI與生技能量

有別於其他加速器,資誠創業成長加速器的定位是「厚創新 X 後加速」,透過六大機制協助新創完成規模成長的目標:6個月的客製化輔導計畫、專屬業師定期陪跑,創新創業學院與專業課程,更串聯龐大的企業、投資人與國際網絡,協助新創持續壯大、穩健出海。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創新創業服務主持會計師顏裕芳進一步指出:「本屆加速器培育的新創為歷屆最多,橫跨六大產業領域,不僅一對一深度輔導,更成功促成30家以上企業與投資人對接,平均每月舉辦一場媒合活動,此外,更透過橫跨20個國家的加速器網絡,更好協助新創在海外市場落地發展。」

PwC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創新創業服務 主持會計師 顏裕芳
圖/ 數位時代

在日前登場的Demo Day上,這股蓄積已久的能量全面爆發,在人工智慧、智慧生技醫療與智慧科技等領域展現令人驚艷的成果:

在人工智慧與智慧生技醫療這個領域,不僅有「台灣牙易通」透過牙科資訊整合平台協助牙醫診所轉型,「鎂迪生醫」以奈米科學跟先進細胞追蹤技術進行創新癌症治療,「采風智匯」運用AI技術開發骨骼與心臟疾病輔助診斷系統以優化慢性病治療品質,還有「睿谷科技」展現以專利生醫陶瓷表面技術開發出的可吸收注射型人工骨、「久方生技」開發出的全球第二款無線手術刀等高階微創醫材,「益康生醫」以便捷的牙醫到府服務打破傳統就診模式,「唯寵」也展現新意,針對毛孩個體差異,開發出高品質、可靠的營養方案。在人工智慧與智慧科技方面,同樣可圈可點。

例如,「迪威智能」展現以聲學AI技術打造的高效會議紀錄管理服務,「十論科技」協助企業將流程、知識與數據整合進AI系統打造新世代人機協作模式,「樂易創」透過AI加速音樂創作流程與靈感實現,「繁晶科技」專注於提供兼具低功耗與成本效益的基地台晶片解決方案以搶佔市場商機,「互宇向量」專注於國產光纖陀螺儀技術,「奇妙水」將廢輪胎橡膠轉換為全球首個符合GB/T15904-2020標準的再生橡膠粉,以及「艾斯冰殼」打造台灣自主研發的APP防護產品。

為延續這一波豐沛且蓄勢待發的創新創業能量,資誠創業成長加速器宣布第七屆招募正式啟動,未來將持續以財、稅、法為基礎,陪伴更多新創朝規模化發展,同時,鼓勵創投、中大型企業加入新創生態夥伴圈,以持續完善的企業、新創與創投交流平台極大化創新創業的綜效。

新創規模化發展的另一選擇:以創櫃板躍向大未來

根據《2024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僅32.7%台灣新創已完成對外募資,若進一步細看募資階段,超過八成處於早期募資(天使輪與種子輪)階段,其次,因應政府的友善資本市場機制,新創團隊在國內IPO的意願隨之提升,較2023年高出6個百分點。

證券櫃檯買賣中心新創發展部研究員曹國榮表示,為協助企業在不同階段募集所需資源,櫃買中心建置上櫃、興櫃與創櫃等多層次市場,響應政府協助「中小微企業多元振興發展計畫」政策目標,將2014年設立的創櫃板蛻變為「創櫃板Plus」,透過增加推薦單位、簡化申請程序、廣納輔導公司、逐步優化登板公司體質以銜接資本市場等機制,扶植更多新創、創新與青年創業,以及挖掘更多隱形冠軍企業加入櫃買家族、進入資本市場,實現規模化發展。

「對新創團隊來說,加入創櫃板不僅可以免費享有公設聯合輔導、免辦公開發行(籌資成本低)、提升知名度、吸引人才與凝聚員工向心力、逐步擴大經營規模,更重要的是,不用公開發行股票即可創櫃,不會影響股權結構、決策下達等。」曹國榮表示,登錄創櫃板後,將享有豐富資源與友善措施,如擇優參加「創櫃菁英選拔會」、擇優補助「創櫃菁英課程」,以及協助強化公司財務業務體質等。「從2014年至今,已有30家創櫃板公司成功上櫃掛牌,接下來,將與資誠等輔導夥伴合作,期望協助創新企業在發展階段獲取關鍵資源,加速成長,進而促進經濟發展,創造企業成長之動能,激發企業交流合作的火花。」

PwC
圖/ 數位時代

資誠創業成長加速器第七屆新創徵案中,期待全方位協助新創企業創造高峰,歡迎各界新創潛力新秀踴躍參與。更多有關資誠創業成長加速器 Scale Programme,請至:https://www.pwc.tw/zh/services/start-up/scale-up.html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