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電動車預計年底亮相,真能追趕特斯拉?雷軍的「第二條命」會長怎樣?
小米電動車預計年底亮相,真能追趕特斯拉?雷軍的「第二條命」會長怎樣?

如同當時將蘋果視為手機業務的競爭對手,小米的電動車則是對標特斯拉。消息指出小米將在2023年底推出首款電動車,價格可能落在26~30萬人民幣之間(約新台幣116~134萬),手機商小米有機會與特斯拉匹敵嗎?

根據《晚點》與《南華早報》報導,隨著中國加速推廣電動車,小米也要加入這個已有200多家廠商的造車市場,預計推出的入門電動車款,採用比亞迪的磷酸鐵鋰電池,搭配Nvidia Orin晶片、雷達感測器和智慧座艙。

小米創立12年,董事長雷軍的第一條命是手機業務,近幾年將目標對準蘋果,2020年以來喊出「高端化」目標,但隨著手機面臨集體成長困境,讓小米手機平均銷售價格(ASP)從好不容易達到的1,100人民幣,去年前三季平均又掉回1058.2元。此時,智慧電動車就成了小米的第二條命,並將特斯拉視為「首要超越目標」。今年初雷軍的公開信宣布,盧偉冰接手手機事業,而雷軍則是將重心轉往電動車業務,不過,作為電動車市場後進者,市場給予小米的時間和機會都不多。

過去小米引以為傲的優勢不在?

「技術為本、性價比為綱,做最酷的產品!」這句話是雷軍的名言,過去小米手機或是各種家電秉持便宜好用的高CP值,在銷售上都有不錯的表現。然而電動車的訂價卻不是很親民,原因是汽車的供應鏈較手機複雜,各類原材料的價格波動,加上採用比亞迪、寧德時代等電池的成本考量。

小米手機與家電過去透過飢餓行銷、限量模式,搭配人造的「米粉節」創造更高銷量與市占率,但電動車這樣的高價商品,恐怕無法套用這樣的行銷方式。

再來是自動駕駛技術,兩年前小米內部評估「自駕」是核心關鍵,而背後需要強大的人工智慧基礎,與雲端計算、視覺感測與監控、導航定位等軟體服務。雷軍曾舉例停車場景的最後一哩路體驗,把預定車位、自主停車與機械手臂自動充電結合,實現一站式的自駕停車方案;然而慢了兩年,競爭車商都已具備類似甚至更強的自駕軟體基礎。

摩根史丹利分析師Adam Jonas表示,2023是電動車產業的重置年,整個市場可能轉變為供過於求,唯那些靠自有資金、規模和成本優勢的企業才是相對贏家。

另外,小米電動車從驅動系統、車身與底盤到車用軟體,全都自己來。雷軍就曾說道,智慧電動車已從過去的機械產業轉變為資訊產業,小米不做就會被淘汰。唯一優勢是整合自家生態系產品,小米手機與AIoT能整合各類家電在未來應用在車內,例如空氣乾燥能裝加濕器、因應霧霾則是空氣淨化器,搭配智慧音箱控制駕車場景,這是目前其他汽車製造商所缺乏的整合優勢。

外有特斯拉,內有蔚來、小鵬和理想同步競爭。小米最大的障礙仍然是時間,電動車發展晚同業兩年,競爭程度就以指數型提升。中國乘聯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1月新能源車的滲透率已達到36.3%,然而2021年小米宣布造車時僅8.49%。

2022年12月特斯拉中國交車數為55,796輛,在中國交車數量下滑,但特斯拉日前宣布Model 3降價為人民幣22.99 萬元(約新台幣102萬)。特斯拉拿利潤換取交車數,讓小米的訂價更受威脅。根據《國信證券》報告,蔚來、小鵬和理想12月交車數分別為1.6萬、1.1萬與2.1萬輛,小米得以喘息的是,中國這三家國內電動汽車製造商尚未盈利。

延伸閱讀:特斯拉降價換買氣!史上最便宜的model 3來了,中國產百萬元就能入手

按照小米汽車的官方時間表,2024年初首款車型就會正式亮相。小米希望屆時能夠拿出一款真正與特斯拉Model 3競爭的車,如雷軍曾言:「小米成功的唯一途徑是成為前五名之一,並年出貨1,000萬輛。」

資料來源:南華早報晚點新浪科技1國信證券新浪科技2新浪科技3新浪汽車

責任編輯: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