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一道公式,隱藏Google裁員秘密!皮蔡為何寧可眾人罵,也要硬著幹?
【觀點】一道公式,隱藏Google裁員秘密!皮蔡為何寧可眾人罵,也要硬著幹?

美西太平洋時間1月20日星期五,台灣已經從小年夜開始農曆新年的長假漫漫,在一片意外也不意外的氛圍當中,Google CEO 桑德・皮蔡(Sundar Pichai,以下全文簡稱其英文名Sundar或中文姓皮蔡)按下了發信鍵,對全公司送出了一份備忘錄,宣布全球裁員 12,000 人(約占 6%)。一向以員工福利著稱的 Google,迎來了公司成立 25 年來的第一次大規模裁員。

以下為信件中文簡譯(編按:部分文字經過重新中文詮釋意譯,若擔心誤解請參考Google官方部落格:Keyword的原文,我們並於本文末附上編譯時所取得的全文)

Google人,

我有些艱難的消息要說。我們決定裁減約12000個工作崗位。我們已經對在美國本土受影響的員工分別發送了電子郵件。在其他國家,這個程序將會因當地法規實務而稍微更久些。

這意味著,我們得和這些我們努力招聘、並樂於共事、極具才華的人們說再見。對此,我深感抱歉。這將影響所有Google人的生活,為此我心沉重,我對導致我們走到這步的決定負全責。

過去兩年的戲劇性增長,讓我們以昨日的假設而招聘,卻難以面對今日的市場現實。

我仍對眼前的機遇、產品和服務的價值,與我們對人工智慧的早期投資充滿信心。為了能抓緊機遇,我們必須做出艱難的抉擇。所以,我們對產品領域與職能進行嚴格審查,確保人力與崗位與公司的優先保持一致;受影響的崗位反映了審查成果。這項裁員橫跨了整個Alphabet(原Google)集團、產品領域、職能、職階與地區。

給那些將離開我們的Google人:謝謝你努力工作幫助各地的人和生意。你的貢獻難以估價,我們對此表示感謝。

這轉變並不容易,我們仍將致力幫忙員工尋求他們的下一個機會。

對美國本土受影響的員工:
- 我們將全額支付員工完整通知期內(至少 60 天)工資。
- 我們還將提供起價為 16 週(每多一年在職年資再加2週)的遣散費,並加快至少 16 週的Google員工配股(Google Stock Units, GSU Vesting)。
- 我們將支付 2022 年的獎金和剩餘休假時間。
- 我們將為受影響的人提供 6 個月的醫療保險、就業安置和移民安排。
- 在美國境外,我們將依據當地法律支持員工。

作為一家近 25 歲的公司,我們勢必會碰上艱難的經濟周期。這些都是讓我們重新對焦、重設成本基礎,並將人才與資源導引到最優先事項的重要時刻。

在某處受限反讓我們在機會在其他地方賭點大的。幾年前重新將公司定位為AI優先,讓我們的業務和整個行業都取得了突破。

感恩這些早期投資,讓Google的產品能成就更好。我們也準備好為使用者、開發者和企業,在各類服務上大膽採納、有責應用人工智慧。

這些工作成果都是持續健康地、忽略不可能的初心而造就,也成為我們的核心文化。

環顧今日的 Google,依然可見相同的精神和能量驅動著我們。這就是為什麼即使面對最艱難的日子,我仍對我們能履行使命保持樂觀;今日尤甚。

我相信各位對公司將如何向前走有很多疑問。我們將在周一舉行公司大會,請確認你的行事曆瞭解細節在那之前,在如此難過的時刻,請照顧好自己,吸收這個令人難過的消息。對了,如果你剛開始上班,請自在在家工作。

-Sundar

許多人們(包括內外的伙伴、同業、甚至生態系夥伴,也包含筆者自己)都想不透這家財務健全的公司,怎麼會需要裁員呢?

「動機」是行為的準則,一切的「起心動念」都是源自於此。
桑德爾.皮蔡(Sundar Pichai) Google執行長
圖/ Reuters.

這一點,也許我們可以從執行長皮蔡薪資的重要部分:績效獎勵股票(Performance Stock Unit,簡稱PSU)看出些端倪。

根據路透社報導,2023 年 Sundar 的 PSU (Performance Stock Unit,績效獎勵股票) 佔收入的比重,將從 43% 提升到 60% 。也就是說,公司的股價表現,會大大地影響 Sundar 的總收入。

具體來說,這份收入公式將如何計算呢?

從 2020 年末Alphabet(原Google)集團提交給美國證交會(SEC)的文件中,可見到2021/2022 桑德·皮蔡的PSU公式。雖然到成文為止,還未可見2023財年的最新版本,但以經驗來說應該不會相差太遠。

讀者可見該文件後面的EXHIBIT A有提到TSR(Total Shareholder Return 股東總回報)的計算方法,簡單來說,

TSR=期末減掉期初的股價漲幅再加上配息,再除上期初股價。
SEC文件中定義的計算方式

然後把 Alphabet 的 TSR 與 S&P 100 其他公司的 TSR 一起比較。

期望值是比S&P 100 的其他公司一半的公司好(超過第二四分位數),就拿 100% 說好的股票。如果只有比 1/4 的公司好(只超過第三四分位數),只能拿 50% 的股票。如果股價表現超過 3/4 的公司(超過第一四分位數!),則可以拿到 200%。如果更差,皮蔡就沒股票可領。(這個級距跳很大!第 25 名與第 26 名,差了一倍的股票!)依照路透社的計算,皮蔡一來一回的這筆錢高達六千三百萬美金,約當於二十億台幣。

Alphabet所提交的皮蔡績效目標,與績效股票分配表

績效目標 Alphabet相對S&P 100同儕排名(由高至低) 績效股票分配
Minimum 低於第三四分位數 0%
Threshold 高於第三四分位數 50%
Target 高於第二四分位數 100%
Maximum 高於第一四分位數 200%
資料來源:SEC文件,《數位時代》編譯整理

這也意味:當 S&P 100 其他大公司都因為裁員而股價大漲的時候,如果Sundar沒跟著裁員,吃虧的就是他自己。(請讀者望一望S&P 100 的公司清單,個個都是狠角色,全是世上最優秀的公司)

相同的邏輯也套用到其他大公司的專業經理人。只要有公司裁員,其他公司也得跟著一起裁,就算大環境沒有很糟,也會導致裁員骨牌效應。到了這個節骨眼上,公司賺不賺錢已經不是唯一的考量了。股價才是執行長的心頭肉。

就算這是家帳上有現金1000億、自由現金流超過600億美元的公司,根本沒有必要裁員。但是,你也很難不懷疑執行長有私心。更何況,如果執行長本身也是董事會的成員,就必得要最大化股東權益。如果他沒能最大化股東權益,有可能會被其他股東控告,吃上官司。

也就是說,如果皮蔡夠硬頂下裁員壓力,決定不裁員,不但自己可能被股東控告,更有可能失去自身的績效獎勵股票(競爭激烈,差一名就差一倍股票)。權衡之下,裁員才是對他來說最合理的做法。

我們也不能責怪CEO太自私,畢竟原本董事會設計的獎勵公式就是如此。做為執行長只是執行董事會交付的任務而已。

延伸閱讀:明明沒虧錢,為何Google要大裁1.2萬人?從炒掉27位按摩師,看皮蔡做了哪些轉變

shutterstock_1562653954_日幣_人民幣_薪資_money.jpg
圖/ Shutterstock

題外話,在疫情期間,大家都在家避難、遠距上班的時候,這家公司一樣支付薪水給「不用上班」的餐廳員工與交通車司機。連矽谷的 Uber 司機都「鵝樂」(台語,稱讚之意)。當時,受惠於聯準會的寬鬆貨幣政策,股價飛漲,這點成本還不影響公司的股價。但是當聯準會提高利率,大家的營收與股價一起跌的時候,所有的成本就顯得很沉重了。(套句寄生上流電影裡的台詞:有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

最後,如果你是員工,面對這樣的 CEO ,你該怎麼辦呢?

筆者的建議:打不過就加入他。開始大量買進股票,一起變成股東。既然執行長得最佳化股東權益,那就讓自己也變成股東,讓自己和執行長站在同一陣線。

如果真的被裁了,不但可以賺到資遣費,還可以賺到股價反彈的紅利。(就在宣布裁員後的兩個交易日,Google股票已經反彈7%,相對過去整個月成長了15%。更重要的是,轉念一想:你可憐的同事們,雖然沒有被裁員,但是還留在公司裡辛苦地工作,幫你打工。

想到這裡,你作夢都會笑。

延伸閱讀:矽谷60天已裁6萬人!SAP、IBM、Google⋯盤點科技業「瘦身風」,誰裁最兇?

以下為Google官方部落格:Keyword的原文全文


Googlers,

I have some difficult news to share. We’ve decided to reduce our workforce by approximately 12,000 roles. We’ve already sent a separate email to employees in the US who are affected. In other countries, this process will take longer due to local laws and practices.

This will mean saying goodbye to some incredibly talented people we worked hard to hire and have loved working with. I’m deeply sorry for that. The fact that these changes will impact the lives of Googlers weighs heavily on me, and I take ful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decisions that led us here.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we’ve seen periods of dramatic growth. To match and fuel that growth, we hired for a different economic reality than the one we face today.

I am confident about the huge opportunity in front of us thanks to the strength of our mission, the value of our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our early investments in AI. To fully capture it, we’ll need to make tough choices. So, we’ve undertaken a rigorous review across product areas and functions to ensure that our people and roles are aligned with our highest priorities as a company. The roles we’re eliminating reflect the outcome of that review. They cut across Alphabet, product areas, functions, levels and regions.

To the Googlers who are leaving us: Thank you for working so hard to help people and businesses everywhere. Your contributions have been invaluable and we are grateful for them.

While this transition won’t be easy, we’re going to support employees as they look for their next opportunity.

In the US:
- We’ll pay employees during the full notification period (minimum 60 days).
- We’ll also offer a severance package starting at 16 weeks salary plus two weeks for every additional year at Google, and accelerate at least 16 weeks of GSU vesting.
- We’ll pay 2022 bonuses and remaining vacation time.
- We’ll be offering 6 months of healthcare, job placement services, and immigration support for those affected.
- Outside the US, we’ll support employees in line with local practices.

As an almost 25-year-old company, we’re bound to go through difficult economic cycles. These are important moments to sharpen our focus, reengineer our cost base, and direct our talent and capital to our highest priorities.

Being constrained in some areas allows us to bet big on others. Pivoting the company to be AI-first years ago led to groundbreaking advances across our businesses and the whole industry.

Thanks to those early investments, Google’s products are better than ever. And we’re getting ready to share some entirely new experiences for users, developers and businesses, too. We have a substantial opportunity in front of us with AI across our products and are prepared to approach it boldly and responsibly.

All this work is a continuation of the “healthy disregard for the impossible” that’s been core to our culture from the beginning. When I look around Google today, I see that same spirit and energy driving our efforts. That’s why I remain optimistic about our ability to deliver on our mission, even on our toughest days. Today is certainly one of them.

I’m sure you have many questions about how we’ll move forward. We’ll be organizing a town hall on Monday. Check your calendar for details. Until then, please 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ves as you absorb this difficult news. As part of that, if you are just starting your work day, please feel free to work from home today.

-Sundar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並經《數位時代》編輯,原文在此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林美欣

關鍵字: #Google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台流轉型到跨界共創,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驅動產業續航
從台流轉型到跨界共創,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驅動產業續航

全球影視娛樂正處在結構翻轉的臨界點。從串流平台的競合與權力再分配,到生成式AI引爆的創作革命,再到觀眾注意力被碎片化的內容浪潮瓜分,市場規則幾乎在一年之內重寫。

在這樣的動盪中,「如何永續成長」成為所有內容產業的共同焦慮。台灣擁有豐沛的創作能量,卻在規模化與國際化的路上,始終面臨結構性瓶頸。為了回應時代考驗,NMEA(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為題,將於11月24日至25日舉行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邀請超過五十位國內外產業領袖對話,從組織、內容、技術與商業模式出發,探討如何讓台灣影視娛樂在不確定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續航動能。

韌性,從衝擊中找到成長的可能

「Resilience」一詞原本源自工程學,指材料在受壓後能回彈的能力。NMEA理事長李芃君指出,當這個詞被用於產業時,它所代表的已不只是「抗壓」,而是「擁抱變化與永續成長」的能力——在巨變中快速重組關鍵資源、甚至藉由創新找到新的突破。

她觀察,全球產業變動的背後,主要受到三股力道的衝擊:地緣政治的風險、科技典範的轉移,以及氣候與疫情等帶來的自然挑戰。這些因素同樣影響著台灣文化內容產業。

以台灣一家全球背光模組大廠為例。近年隨著國際電子品牌紛紛在筆電與平板產品導入OLED顯示技術,傳統背光模組市場面臨挑戰;該企業在察覺趨勢轉向後,選擇主動調整策略,透過併購前沿技術快速推出新產品,切入車用、醫療與AR/VR顯示等新領域。李芃君指出,這樣的轉向即是韌性的展現——在技術更迭的浪潮中重新定位自己,讓企業從被動防守,轉為開創下一波成長曲線。

「這種思維放回影視娛樂也一樣。當市場被新技術和新平台顛覆,產業若仍困於單一市場、單一資金、單一合作關係,就難以應對下一次衝擊。」她強調,建立韌性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口號,必須要有具體行動,而關鍵就在「多角化」。

多角化的市場讓故事能走出台灣、觸及不同文化的觀眾;多角化的技術與人才,讓製作不再受限於傳統框架;而多角化的資金與夥伴結構,則能減少對補助與單一委製案的依賴,形成正向循環的產業體質。諸如日本《鬼滅之刃》透過IP延伸創造跨世代效應,或泰國在政府策略支持與國際平台Netflix合作,讓在地內容走向全球,都是多角化的案例。

高峰會四大主軸,挖掘韌性的潛力

「政策當然重要,但最終能否長出韌性,關鍵仍在產業本身的自覺與行動力。」李芃君表示,第七屆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台流轉型、跨界共創、影視創新、商模躍進」四大主軸為核心,期望讓韌性不再停留於口號,而能轉化為具體實踐。不只是思考「如何生存」,更要推動產業主動探索「如何成長」。

在「台流轉型」議題中,論壇將從亞洲娛樂的整體格局出發,思考台灣內容如何在國際市場中建立辨識度與合作機制。面對串流平台競爭與區域內容崛起,產業要重新定義「台流」的價值,從單點創作走向跨國布局。

「跨界共創」則從電競、音樂、體育到AI應用,剖析影視娛樂如何走向一個多層次的體驗場域。透過多個實際案例,探討不同產業之間的協作經驗,助攻內容突破原有框架,創造新的商業能量。

「影視創新」主軸聚焦於新技術與內容形式的融合。如:短劇風潮、現象級作品及AI生成式內容等,正改變影視產業的創作邏輯。論壇將聚焦技術如何成為創意夥伴,推動人才與內容的再進化。

最後,「商模躍進」則回應內容永續與變現挑戰。當觀眾行為與平台策略不斷重組,內容不再只是作品,也是可延伸、可轉化的商業資產。論壇將引導產業思考,如何讓內容價值在不同階段持續發酵,打造可長可久的生態循環。

李芃君強調,高峰會的價值,在於讓這些不同維度的討論彼此交會;唯有當創作、技術與資本願意對話,產業的韌性才能真正落地。「我們希望產業能從危機思維轉向成長思維,在對話與合作中,激盪出新的想像與行動。」

韌性,新媒體暨影視音產業必備的DNA

自2017年成立以來,NMEA持續扮演政策倡議與產業整合的推動者。每一屆高峰會也都對應時代命題,映照產業進化軌跡。從2023年「EMPOWERING」的全面賦能、2024年「CONSOLIDATION」的整合共榮,到今年的「RESILIENCE」發揮韌性、尋求突圍,李芃君形容,這是一條從能力啟動、資源整合到體質調整的路徑,引領台灣影視娛樂邁向國際舞台。

NMEA
NMEA理監事集結產業代表,共思壯大台灣內容產業之道。
圖/ NMEA

她指出,高峰會結束後,NMEA也將以工作坊與共創計畫延續對話熱度,讓產業交流落地為實際行動。協會也積極拓展跨域合作,從企業交流、IP授權推動到媒體合作,串聯更多產業能量。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起,高峰會同步啟動線上直播,三年累計已吸引超過20萬名觀眾參與,單屆觀看更突破8.1萬人次。李芃君認為,這不僅是數據表現,更代表台灣影視產業逐漸建立國際話語權。當產業以開放與創新的態度前行,才能在全球文化浪潮中,站上屬於台灣的舞台。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