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先進製程有超過9成都來自台灣,這是非凡的成就,畢竟50年前,台灣還只是半導體產業裡的一個小角色。」《晶片戰爭》作者Chris Miller在與台積創辦人張忠謀展開對談,並針對未來幾年的供應鏈變化、英特爾的晶圓代工和全球化貿易等議題展開討論。
張忠謀、《晶片戰爭》作者關鍵對談
假設沒有戰爭,如何看待半導體未來五到十年發展?
首先,在對談中,張忠謀問及假設戰爭不會發生的狀況下,如何看待半導體未來五到十年的供應鏈發展。Chris Miller認為, 諸如記憶體集中在韓國、先進製程集中在台灣的情況會陸續改變,會分散在如日本、中國等他國家 ,意味著當前半導體區域集中化的情況將會改變。
張忠謀也同意此觀點,指出在這樣的狀況下, 美國會持續想辦法減少對台灣的依賴,並也認為未來供應鏈會變得兩極化,中、美各自為營 。此外,Chris Miller也認為,未來不少企業在做投資時,會將政治因素納入考量。
張忠謀也補充,中國最先進的晶片,「台積電大約5、6年前就能做出來,他們大約落後我5到6年。」
晶圓代工模式,台積電和英特爾最大差別?
而著眼於供應鏈生態,雙方也就英特爾(Intel)晶圓代工模式進行討論。張忠謀引用了Nvidia執行長黃仁勳的話語:「台積電必須學習和400夥伴一起跳舞,而英特爾總是自己跳舞。」 說明了台積電能有今日成就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護國神山在成本上的控制向來出色,主要原因來自於和台灣本地供應鏈間的合作緊密,生態系完善。因此,無論晶圓廠之後全球擴張的路徑為何,在當地供應聚落須重建的情況下,原先控制得宜得成本將可能攀升。
Chris Miller則認為,英特爾發展純晶圓代工的問題背後,關係到晶圓廠能否在一個國家內,關起門來自給自足,「半導體背後要有很多公司的支持,我不認為可以自給自足。」
Chris Miller進一步分析, 英特爾真正的困難點在於要建立出一個新的晶圓代工模式 ,「英特爾可以讓美國創造出自給自足的環境嗎?」他也表示,由於晶圓代工到處都有國際化的足跡,多數半導體業者在將來,都必須在多國設廠和成本效率之間取的平衡。
張忠謀:全球貿易「瀕臨滅亡」,對半導體無益
而針對先前張忠謀曾在台積電美國廠的裝機典禮上曾提到的「全球貿易已死」一說,張忠謀先是澄清:「自由貿易還未完全死亡,但也已經瀕臨滅亡(endangered)了。」他認為,這種變化對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是無益的。
張忠謀指出,隨著供應鏈韌性、區域生產半導體等概念躍於主流,半導體的成本將會因此上升,「半導體的普遍性會停止或是變慢。」
試想,如洗碗機、電動車或手機之所以能普及,原因在於成本控制得宜,消費者能接受商品價格,這代表半導體也不能太過,加上隨著半導體用量日益增加,成本考量是一大關鍵。但半導體廠落腳美、日等國後價格攀升,無異於是不利於半導體持續普及在每個人的生活當中。
台灣、南韓或日本工程師優勢為何?
有趣的是,Chris Miller認為先進製程之所以如此普及,全世界卻僅有幾個國家能參與製造的原因,歸功於政策,但張忠謀卻不這麼認為:「我認為這和國家相對性優勢有關。」
張忠謀表示,美國IC設計公司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們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像蘋果(Apple)這樣的大公司,有就近開發的優勢。「 台灣、南韓或日本這些國家的優勢則是在於工作文化 。」
張忠謀舉例,在台灣的晶圓廠即使機器故障,半夜兩點就能被維修好,工程師離開床舖說要去廠區維修時,太太也不會說什麼,大大提升生產效率,「但在西方國家,可能早上九點才會有人來維修。」他認為這就是工作文化所創造具競爭力的優勢。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