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想來點⋯」,相信這句廣告詞大家都很熟悉,加上滿街跑的Uber Eats和foodpanda,充分見證台灣對外送的巨大需求。
在勞動力普遍缺乏的今天,外送公司善巧地運用網路的觸及力量成功召喚出深藏民間的廣大人力,順勢展開新的商業模式。但就像地球的礦產一樣,人力也是珍貴的稀有財,總有枯竭的一天,這會不會又是機器人上場救援的時刻呢?但外送工作需要上街頭,走入社區、學校、或是公司,機器人真有能力勝任嗎?
其實這已經是進行式了!甚至是在台灣發生。近期,由工研院打造、全台首位機器人外送員Cubot ONE ,於今年三月正式進駐到高雄軟體園區超商,提供外送服務,顧客只要透過手機下單,它就會經由自行規劃的路線,找到所在的大樓,再坐上電梯,將你期待的咖啡、點心送到眼前,依據目的地的遠近,全程大約需要10~15分鐘,目前送貨地點僅限於園區內部。
當然這比不上人類外送員的風馳電掣、上山下海,但Cubot在戶內外活動的本事一併具全,轉彎、上下坡都難不倒它,遇到障礙物或是行人也能自主閃避,已然展現出自主送餐的潛力!
以Cubot為例,看看外送機器人是怎麼做到的?
Cubot的本體其實是被稱為AMR (Autonomous Mobile Robot)的自主式移動機器人,相較於它的前身「自動導引車」(AGV,Automatic Guided Vehicle),由於需要依靠佈建在現場可供偵測的元件加以導引,一般較適用於工廠等環境較為固定的場域。
相對地,Cubot內建有導航地圖,也擁有視覺感測器,能夠根據所遇到的突發狀況動態調整路徑、閃避障礙物,足以應付外送過程中來自室內外環境的不確定因素,即使如此,為了安全考量,中控中心還是會全程監控,甚至在必要時藉由遠端操作的方式介入,也因此園區必須提供較為穩定的5G通訊環境,這也是當前引進機器人所需要付出的代價。
除了上述功能外,它還擁有一項相當自豪的特色,那就是會自己搭電梯,但因為Cubot並沒有類似人手的裝置,因此需要與電梯系統先建立起連線,再經由無線通訊啟動。
對於現有的大樓來說,這樣的改裝得耗費額外的成本,難免形成推廣上的阻力,如果想讓Cubot也能像人一樣採取按鈕方式,AMR就要再加裝上機器手臂,升級為被稱做移動式機械手臂的AMIR (Autonomous Mobile Industrialized Robot)。
事實上,工研院機械所的團隊已經開發出名為MARS的此類型系統,它搭配有高解系度的影像設備,採用國際通用的ROS機器人作業系統,用來整合移動平台與機械手臂的行動。
然而功能提升,價格當然也會升高,對於超商的外送服務來說,這就會是成本端的考量。也因此,在機器人變得更強大、低廉之前,有個易於工作的環境會是它們能否存活的關鍵。比方說,目前機器人的行動能力還是不如人類,那道路就不要有太多的高低起伏,也不要任意放置物品占用無障礙斜坡等等,另一方面,人的配合也很重要,機器人會搭電梯已經是很不錯的功能了,也許就考慮不要硬和它搶搭了!同時,各種維持機器人正常運作的通訊、控制、電源設備等也都要一一到位。
園區裡還算簡單,機器人能到戶外送餐嗎?
高雄軟體園區畢竟是個半開放式的場域,那外送機器人有可能面對更真槍實彈的考驗嗎?根據數位時代在去年五月Uber Eats將導入無人送餐模式,由機器人送餐成新選項的這篇報導,仰賴人力資源起家、位居美國的Uber Eats早就投入於自動化外送機器人的研發,目標就是讓它能在一般的街頭上執行勤務。
現階段分為短程與長程的服務,短程方面是讓機器人行進於市區間具有人行道的區域,如果是長程外送,那就得用上自駕車實地開上馬路,這兩者也可相互搭配,透過長短程彼此串接成為更加完整的配送網,未來如果能再徵召到無人機的加入,來個陸空連線,前景更是無可限量。
在機器人科幻電影《機械公敵》中,呈現出一個人與機器人共存的未來世界,裡面有著形形色色的機器人提供我們各式各樣的服務,這樣的願景也許並不那麼遙遠,街頭上奔馳的外送機器人就像是個預告,而Amazon的送貨機器人更是早從2019年起,至今已經配送了數以萬計個包裹,除了大公司之外,可別低估民間的實力,在台灣,就算是尋常的麵館,偶而也可以看到機器人出來送餐、收拾碗盤,一點也沒有違和感,依此形勢,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還真有機會看到科幻的夢想成真!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蘇祐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