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11日舉行2023年第一季法人說明會,由董事長劉揚偉親自主持,雖然財報營收創下歷年首季新高、毛利率及營業利益率呈現「雙升」,卻因為認列轉投資日本夏普虧損173億元,導致業外損失逾200億元,整體獲利失色,每股淨利(EPS)僅剩0.93元,較去年減少1.19元,跌破法人眼鏡。
展望後市,劉揚偉認為,第二季是傳統淡季、正處於庫存調整期間,將呈現季減及年減表現,「市場雜音多,表現將與去年持平」,但同時他也看好雲端網路、AI伺服器、電腦元件等產品線,並持續合作傳統車廠,加速電動車發展。
尤其鴻海在電動車布局進度,電動休旅車Model C今年第四季將陸續量產、交車,目標要交出依照訂單規劃的2萬台Model C預購量,相當於台灣汽車總體年產約20萬台的10%市占率;此外,鴻海今年也將逐步推出更多的原型車,並計畫在高雄橋頭科學園區打造集團電動巴士廠、電池廠。
鴻海Q1營收寫歷年同期新高,業外卻巨虧201億元
根據鴻海財務損益表,2023年第一季營收1兆4,624億元,年增4%;毛利率6.04%,季增0.38百分點,年增0.02百分點;營業利益率2.77%,季增0.52百分點,年增0.17百分點。
法人原本以為,鴻海今年第一季營運成績創下歷年同期最佳成績,獲利可望亮眼突出,但夏普在編制2023年3月為止的年度財報上,必須提列減損金額2,197億日元(約新台幣503億元)。
身為夏普的單一最大股東,鴻海需按34%持股比例,認列173億元虧損,導致今年第一季整體業外損失達201.12億元。
但事實上,鴻海對夏普股東會,不但沒有過半的表決權,也沒有實際主導營運活動及控制力,夏普擁有自己獨立運作的董事會及管理團隊,並受日本上市法令及投資人的監督。
對此,鴻海強調,基於維護股東權益,鴻海已經以大股東身分正式行文夏普,要求夏普提出重大虧損說明及因應改善方案,「如果有必要,鴻海會要求調整管理團隊,來改善夏普的營運。」
劉揚偉:Q2淡季將衰退,全年整體保守持平
展望後市,劉揚偉坦言,新冠疫情創造的高成長階段已經結束,產業也剛好處於庫存調整期間,且第二季又是傳統淡季,預期呈現季減、年減的表現。
不過,就四大產品來看,除了消費性電子產品會有季減的情況,雲端網路及電腦終端兩個產品則持平;至於元件及其他產品,預期可呈現季增。
另針對近期火熱的AI伺服器需求議題,劉揚偉也看好雲端服務供應(CSP)或AI伺服器的成長性。尤其鴻海2022年伺服器營收成績達新台幣1.1兆元,將會持續發展伺服器相關基礎建設。
至於2023全年展望,劉揚偉指出,整體看來仍持平,尤其在全球貨幣緊縮,加上地緣政治緊張、通貨膨脹等不確定因素持續,對經濟前景帶來較大影響,能見度還是不高,因此展望上仍持保守。
鴻海新機會:與傳統車廠合作,加速電動車發展
對於鴻海新事業進展上,劉揚偉表示,美國俄亥俄州廠區第一季已順利量產首批「Monarch Tractor自駕農用曳引車」,按目前客戶出貨時程,產能稼動率已往上提升,為明年其他客戶大量產車款導入預先準備,同時也正持續推動其他車款量產。
就傳統車廠合作方面,劉揚偉說,汽車品牌廠必須面對Time To Cost(TTC)及Time To Market(TTM)的挑戰,也就是考量時間成本,並及時將產品交到給客戶。
劉揚偉表示,未來電動車(EV)產業將走向專業代工,而傳統車廠也會在委託代工的「新商業模式」下變得愈來愈積極,這也就是鴻海的機會。
在美國市場《降低通膨法》(IRA)政策下也出現新商機,各大車廠積極尋找產能,因此鴻海也積極與傳統車廠接洽並聯繫。
劉揚偉強調,鴻海猶如是「改變遊戲規則的人」(Game Changer),將尋找下個領導廠商,用更有效率、更創新的方式,加速電動車發展。
此外,鴻海也將在高雄橋頭科學園區打造集團電動巴士廠、電池廠;在高雄和發產業園區也將專注於磷酸鐵鋰的電池開發,電芯廠正在興建中。
其中,鴻海高雄和發電池中心預計今年第四季試車,明年第三季量產,產能可達1.2GWh;高雄橋頭電動車中心預計2024年動工、2025年量產,2025年底產能可達3GWh。
而在低軌衛星與元宇宙領域,鴻海首顆低軌通訊實驗衛星即將完成最終測試,預計今年下半年發射升空;同時,鴻海也逐步完成元宇宙布局,目前已於廠區內導入元宇宙及擴增實境(AR)技術,後續在智慧城市領域的發展,也將探索AR眼鏡在觀光產業上的應用。
責任編輯:蘇祐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