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多數新創團隊來說,開發單一「硬體產品」,從設計研發、生產、測試、包裝出貨,直到送至客戶手上,整個流程比想像中費勁。
「光是要驗證一個產品原型,平均就要花掉1~3個月的時間,等到產品通過相關法規與驗證、真正商品化、銷售、甚至是IPO,很可能整整耗掉8年的時間。」邁特電子旗下的創新部門「邁特創新基地」執行長戴憶帆表示,在如此漫長的過程中,極容易徹底磨平一個新創團隊的熱情。
為了協助新創開發的硬體產品成功上市,「邁特創新基地」與國內群眾集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在今(9日)宣布合作。在這波創業潮中,他們將如何發揮各自本事、助攻硬體新創跨越創業門檻?
2位助攻手,如何將硬體新創推向市場?
「我們可以協助團隊做好4件事:設計、研發、製造,以及做好行銷。」戴憶帆介紹,邁特電子從2016年啟動運作創新部門,除了提供一站式的物聯網設計製造服務、量產代工,也協助產品通過各種安全性認證,目標是大幅縮短量產、出貨、產品上市時間,最短至3個月內。
戴憶帆分享,「邁特創新基地」目前在全球累計服務超過150家新創,橫跨13個國家,並且看重智慧醫療、智慧工廠、智慧物流、智慧農業等領域的延伸產品。
舉例來說,AI人工智慧空氣清淨機「Brise」,在台灣市場已累積超過30,000位過敏家庭用戶,並獲得500家以上基層醫療院所與全球知名藥廠採用;智慧音樂盒「Muro Box」,這幾年陸續完成台、美、日、韓等地的群眾募資,將產品外銷到全球50個國家,這些硬體產品都是在邁特的推波助瀾下,從創意走向市場。
那麼貝殼放大扮演什麼角色?
「產品的前端開發與維護,交給邁特,我們比較擅長後端銷售(說故事的行銷能力)。」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說,通過他們成立的「WaBay挖貝群眾集資平台」,除了能讓橫跨不同專業領域的品牌業者自我宣傳、尋找支持者以募集實現夢想的資金,也提供行銷策略規劃與執行、平面廣告設計或多媒體影音製作等服務。
貝殼放大團隊也分享他們的成績,「至今已經輔導600個以上的海內外專案、總集資金額超過新台幣43億元,參與贊助人次達110萬。」
硬體新創吸引投資者眼光?先思考以下4點
對於「燒錢、耗時間」的硬體新創團隊來說,該如何才能精準掌握市場投資者的意向?《數位時代》參考研調機構Global Chartist內部人員Tarun Kalia發布的文章,並整理4點影響投資者決策的因素:
1. 你的資本效率如何?
Tarun Kalia指出,硬體公司屬於資金密集型的產業,他們幾乎在產品生命週期的每個階段都需要資金,也因此充滿風險、往往阻礙投資者對這類業務的興趣。
有鑑於此,一個新創團隊需要盡可能在不籌集資金的情況下,提出產品原型。 以及,嘗試計算資本效率倍數(最新估值或IPO市值/籌集資金),通常越成功的硬體公司,會具有更高的資本效率倍數,例如美國電子消費產品Fitbit是91倍、GoPro是13倍。
2. 客戶想要你的產品嗎?
近幾年,已經有越來越多新創團隊通過「群眾募資」(crowd-funding)的方式,評估消費者對自家產品是否感興趣。舉例來說,已經被Facebook以20億美元收購的虛擬實境頭戴式顯示器Oculus,最開始就是在美國群募平台Kickstarter上籌集資金。
3. 團隊如何?
「這幾乎是陳腔濫調,但很重要。」Tarun Kalia說,正因為硬體新創的犯錯成本很高,將產品推向市場的過程非常困難,所以務必擁有合適的團隊及夥伴。
4. 擁有好的商業模式
每位投資者都一定會提出的問題是:「如何讓客戶回到你的身邊?」
這裡有幾個策略可以參考,比方「同時提供硬體與服務」,例如科技巨頭Apple,既賣手機,也推出App Store、iTunes、Apple Music、Apple Pay、iCloud 等等軟體服務,打造出完整的生態系統,同時產生有價值的數據資料。
或者「便宜賣硬體,賺耗材(consumables)的錢」,增加客戶的黏著度。譬如咖啡機Kraft Tassimo Coffee,廠商先以便宜價格吸引消費者購買機器,後續再通過賣咖啡豆來彌補損失。
總結以上觀點,雖然在硬體新創圈裡總是流行一句「時間就是一切」,但好的策略、好的投資人也非常關鍵。台灣新創能不能挾硬體製造與研發的優勢,讓更多產品成功推出甚至站上國際舞台,值得關注。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