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凌光電營收創新高!13年前狂掃大廠二手OLED產線,讓它一舉站穩市場
華凌光電營收創新高!13年前狂掃大廠二手OLED產線,讓它一舉站穩市場

如果知道一條產線要虧 13 年,燒超過 10 億元,就算看到了機會,你敢投資嗎?

「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事業的門檻非常高,它是高資本密集、高技術密集、長時間研發的事業,我們虧了 13 年,2022 年才獲利。」華凌光電董事長廖育斌說,而且「我們不對外向股東募資,靠自己的努力活下來。」

專攻中小型工業控制(工控)顯示面板及模組的華凌,從低階的超級扭曲向列液晶(STN,super-twisted nematic)、中階的薄膜電晶體(TFT,thin-film transistor),加上 OLED 高階產線,是全球唯一一家低、中、高階面板都可以少量多樣生產的廠商。

延伸閱讀:Mini LED被新一代iPad欽點,還跟霸主OLED搶市場!它厲害在哪?

華凌的面板從農業用耕耘機、有線電話、咖啡機,再到醫療用儀器、電動車專用充電樁的顯示面板,都可以看到;在 2022 年出貨量約 1400 萬片(模組)。隨 OLED 產線首次獲利,擁有豐富產線的華凌,在 2022 年營收近 30 億元,年成長率 34%,創下歷史新高;同年 10 月興櫃,每股盈餘(EPS)5.73 元。

華凌累積 1 萬 2000 個標準型號,客戶下單免開模、交貨又快

品牌部經理王美惠指出,華凌團隊的標準品開發,會先分析及研究產業概況及未來發展,判斷哪些面板尺寸跟規格是該產業最需要的設計,提前開模,「客戶甚至都不知道他需要這個尺寸。」客戶下單的時候,公司已有模具,就不需要付模具費,目前已累積 1 萬 2000 個標準型號。

比方說電動車的充電樁,根據不同使用情境,會分成家用、辦公大樓用、室外停車場等類型,或是區分成單色或彩色面板等不同種類,從低到高階各自開發出標準品供客戶選擇,下單後最慢 2 周可交貨。華凌能開發這麼多面板種類,是過去十幾年來購置不同技術產線的結果。

從單色、低成本的 STN 開始創業,2006 年購入彩色顯示器 TFT 面板,開始研發電路板模組,2008 年在大廠退出之際,低價收購 OLED 產線;3 年後,再從聯電子公司聯宗的手中,以 3300 萬買進第二條市價高達 16 億的 OLED 產線,在倉庫一放就放了 5 年。

廖育斌回憶,2007 年前後,是台灣顯示器產業最蓬勃的時候,連非面板業的大廠都積極投入 OLED 事業,瞄準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但因為當時技術尚未成熟,人才也不完備,碰上技術更成熟、成本更低的 TFT 面板,OLED 沒有競爭優勢,大廠紛紛撤資,相繼退出市場。

大廠的燙手山芋,為什麼廖育斌要吃下?

華凌買下二手 OLED 產線, 不走消費性產品市場,而是回到原本就擅長的工控領域。因為 OLED 面板輕薄,也不需要 STN 的背光源,視角廣且省電,零下 40 度也能正常運作,操作範圍廣 ,因此廖育斌在 15 年前就認定, 這項技術一定會取代 STN ,「這很科學,不是做夢的。」

但是,客戶因成本考量,無法考慮較高價的 OLED 面板,廖育斌便說服客戶,先將他們的高階產品換成 OLED,提升商品價值,其他較低階的產品仍維持不變,讓客戶願意下單 OLED。堅守十幾年,OLED 產線終於獲利。他拿著自家專利的 OLED 螢幕說:「它就是未來。」

定調少量多樣營運模式,勤跑展會累積 3 萬終端客戶

創業一開始,他就決定切入少量多樣的工控領域市場,承接大廠因成本考量不接的少量訂單,比如農業用的耕耘機、醫療用的核磁共振儀;所謂的少量,指的是 500 片以下訂單,華凌有 7 成訂單屬於少量型,代表需累積足夠的客戶數,才能一次向上游供應商下單。

廖育斌跑遍國內外展覽,比如到美國、日本、印度、歐洲等,平均每年參與 4 場,拓展跨產業市場,累積名單,建立起龐大的客戶群。25 年來,華凌在全球已擁有 3 萬家終端客戶。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無形經營門檻,」廖育斌說。產品也會自己帶來新客戶,他表示,有 14% 新客戶是從商品標籤找到華凌,比如 A 咖啡機品牌拆解競爭對手 B 咖啡機品牌型號的零組件,發現它的面板來自華凌,便會主動上門,「這證明在全球,有各行各業的領導廠商,用我們的產品。」

延伸閱讀:友達公開收購凌華,為何要先搞定眾多的富爸爸們?

不因開高階產線放掉低階產品,長年穩定供貨,換取客戶信任

2015 年,同業開始投入智慧型手環市場,消費性電子市場需求攀升,同時工控領域的客戶需求逐漸成長,他便決定擴建第二條 OLED 產線;然而,從建廠到調整好產線良率,燒了約 5 億資金,在 OLED 還未轉虧為盈的情況下,出現財務調度危機。

「客戶和供應商都很怕,認為我這 20 年都這麼穩定,怎麼會突然發生這種事,」事業遇到瓶頸的廖育斌,靠著少量多樣營運模式,維持穩定的營業額,再向往來的客戶和夥伴誠實說明情況,表示訂單沒有出問題,只是短期收支不平衡,才讓對方安心下來不跑單,同時改善良率問題,順利度過危機。

他表示,就算 OLED 的高階產線起飛,不代表公司會放掉 STN 市場。比如說對講機,現在用的是 STN 面板,不代表未來會全面改成 OLED,廖育斌說,「不因為有更好的發展、更棒的產品,或利潤更高的事業,就不去做原來的東西,這是客戶信任的一部分。」從華凌第一年就生產的產品,目前都還持續供貨,也是公司對客戶的長期承諾。

114華凌如何度過美中貿易戰和全球疫情危機,營收創歷史新高?
圖/ 經理人
115華凌如何度過美中貿易戰和全球疫情危機,營收創歷史新高?
圖/ 經理人

廖育斌
1970 年生,逢甲大學商學博士畢。曾任久正光電品保及研發工程師,1998 年創立華凌光電。

華凌光電
成立時間|1998 年
員工人數|約 1130 人
營  收|29.99 億(2022 年)
營業項目|STN、TFT、OLED 顯示器模組,及系統整合(SI,system integration)產品。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月刊

責任編輯:林美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