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能痛擊特斯拉嗎?豐田章男巧回:愛能打動人心!一文看豐田電動車3大改革
豐田能痛擊特斯拉嗎?豐田章男巧回:愛能打動人心!一文看豐田電動車3大改革

儘管豐田依舊坐穩全球汽車銷量龍頭,在電動車被認為是未來的此刻,這片江山能否繼續維持下去也讓外界感到懷疑,上週登場的股東大會上,就有投資者提問:豐田能打敗特斯拉嗎?

豐田接近兩個小時的股東大會上,領導層回應了股東們提出了11個問題,其中一個題目便是上面提到的:豐田能打敗特斯拉嗎?這次股東會上,豐田也花費一部分的篇幅來解釋他們的電動車戰略。

股東的憂心或許不難理解。根據豐田的財報,2023財年(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底)在全球總共售出超過961萬輛車,然而電動車只占3.8萬輛,換句話說占比只有0.4%左右,儘管他們樂觀預測2024財年這個數字將提昇至約20萬輛,仍然遠遠低於電動車龍頭特斯拉的成績單。

特斯拉最近發布的季度報告中,今年上半年就已經累積超過88萬的交車數,下半年只要90萬輛左右就能達成2023年交車數180萬輛的財務目標。現在特斯拉市值已經重回8,500萬美元左右的水準,約是豐田市值的三倍以上。

被問能否打敗特斯拉,豐田提電動車帶動三變化

面對股東的疑問,豐田副社長宮崎洋一率先回應,解釋了豐田是如何透過多樣化的方式,來實現減碳的目標。過往豐田一再對外強調,他們並不打算將籌碼全部押在電動車上,放棄其他的可能性,希望能透過氫能、混合動力、燃料電池等不同的辦法達成減碳,並且滿足各式各樣客戶的需求。

豐田首席科學家吉爾.普拉特(Gill Pratt)也強調,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面對多種不同的情況下,準備多樣化的解決方式就是最好的策略。

雖然他們希望讓股東們了解,豐田並不打算單純走電動車路線,與特斯拉單獨比較電動車成果意義不大,他們仍分享了接下來在電動車領域的布局,以及將如何進攻這塊新市場。

「我喜歡純電車,我希望能透過純電動車來改變汽車、製造及工作的未來。」豐田純電車工廠負責人加藤武郎表示,他想介紹為了電動車,豐田在這三個領域做出了哪些改變、設立了哪些目標。

要讓電動車有更強續航力,豐田持續研發固態電池

「首先是電動車。我們的目標是實現與主流混合動力車相同的續航力。」加藤武郎指出,「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任務,但我希望人們能從我們打造的電動車當中,感受到豐田獨特的個性。」

report_technical_workshop_2023_8
豐田前陣子曾揭露固態電池的技術突破,目標2027年將其商業化。
圖/ 豐田官網

前陣子,豐田就在靜岡的一場技術說明會上,揭露他們在電池技術上的進展,聲稱新發現的技術能解決固態電池壽命過短的問題,未來將著手將這項技術量產、解決成本問題,期望2027、2028年能正式運用在電動車上。

按照豐田當時透露的資訊,新研發的固態電池充電10分鐘就可以提供1,200公里的續航力,里程足足是首款純電SUV BZ4X的兩倍以上,而時間也大幅縮短至3分之1。後續豐田更補充,透過固態電池的技術,有望將電池重量減少一半,甚至成本也有可能降到比現行鋰電池更低的水準。

延伸閱讀:豐田攻「全固態電池」,技術有最新突破!體積、重量、成本都可望減半

向特斯拉取經改變生產流程,豐田開發Gigacasting一體化製造

其次則是改變製造的流程。「接下來是製造。我們希望改變車輛結構,將生產線長度減半,減少高體力勞動的工作,保護日本製造的同時,為高齡化的人口族群創造一個快樂的工作場所。」加藤武郎提到。

早在今年5月,當時剛上任不久的新社長佐籐恒治便透露,他們正在為電動車開發一個全新平台,預計2026年推出,而如今發布的新製造方法,就計畫用於生產這個全新平台,更有效地地推出新電動車。

這項技術稱為「Gigacasting」,將組成車體框架的數十、甚至上百個零組件改變為單一的鋁製模組,可大大減少製造一輛車所用的流程。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特斯拉用於減少車體零件、降低生產成本的作法,特斯拉則稱之為「Megacasting」,Model Y就採用了這項技術生產。

2020年,特斯拉在加州廠購入的兩台Giga Press壓鑄機,便是為了減少零件數所購入,聲稱可將油車平均3萬個零件的數字,降低到1萬個左右。

電池的高成本使得電動車比油車更難獲利,降低製造成本對於擴大營利空間、讓電動車更親民都是關鍵。按照豐田的構想,未來電動車車身將分為前、中、後三個部份,前後兩部份都可以使用Gigacasting打造,最終目標是依靠這項技術將生產流程及設備成本減少一半。

根據《日經》報導,這項新技術曝光時,也被外界認為這位汽車領域的老前輩,也低頭向特斯拉學習,顯示出在電動車領域豐田也到了必須改變造車方式的境地。

團隊上下齊力討,激發想法開發電動車

另外,加藤武郎還提到,為了在電動車領域創新,他們召集了所有人員參與討論,不僅僅是身處實驗室、辦公室的開發人員,也與第一線的夥伴每天討論、交流想法。

「與新的夥伴合作讓我們所有人能一起想出更創新、豐富的想法,因為一切都是前所未有的體驗,我們非常興奮。」加藤武郎強調,「我們工作中的興奮與樂趣一定會傳達給所有人。」

雖然沒有正面回覆是否能打敗特斯拉,加藤武郎透過這三點向股東們分享豐田在電動車領域的進展,他們對續航力的追求、生產流程的精簡,以及工作方法都為電動車出現改變。

而前豐田社長、現任會長豐田章男也補充,「雖然我不知道(對汽車的)愛能否打敗特斯拉,但由熱愛汽車的工程師所打造的車子,肯定會打動人們的心。」

雖然包括這次股東會在內,近幾個月豐田不斷端出電動車領域的好消息,但按照他們先前訂定的目標,要在2026年推出10款全新電動車,並且讓電動車年銷量達到150萬以上,以目前的電動車成績、多工並行的速度來看,要實現這樣的目標仍然絕非易事。

延伸閱讀:電動車非唯一,豐田章男怨「實話卻遭砲轟」!鈴木、本田也站出來,他們的解方為何?

資料來源:ElectrekToyota TimesCarsCoopsNikkei Asia

責任編輯:蘇祐萱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