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統一超商+全家市佔合計首度突破70%!零售、電商市佔變化一圖看懂
【圖解】統一超商+全家市佔合計首度突破70%!零售、電商市佔變化一圖看懂

「市佔率」不僅詳實反映產業版圖結構,在以規模經濟為核心策略的零售產業中,更是評估企業競爭優勢變化的關鍵數據。 2022年台灣零售產業於疫情爆發後首度迎來全次產業別正向成長,各家企業在疫情期間與疫情後的發展與布局亦具體而微地展現在市佔率變化上。

2022台灣「零售電商」產業市佔率英雄榜.png
圖/ 未來流通研究所

未來流通研究所團隊彙整零售&電商產業經營數據,結合各家企業在台年營業額進行計算,定期發布主要次產業別市佔率變化外,並訪談多位產業資深專家,歸納疫情後市佔版圖變化反映出的產業動向與發展趨勢。此外,在跨業併購及多樣化店態合併經營下,台灣超市及量販業態已形成實質合併,因此本年度研究首度將超市&量販業態市佔率進行合併調查與計算。

超市量販業態實質合併,統一超商&全家合計市佔率突破70%

2022年綜合商品零售業展現出2項顯著趨勢,首先是超市及量販業態的實質合併:近年大型零售集團加速綜合零售業態的跨業整併,除強化規模經濟優勢外,亦大幅拉高全通路競賽的資本門檻。例如2020年台灣家樂福收購惠康百貨(頂好超市&Jasons超市)後,統一集團於2022年7月宣布以新台幣290億元全資收購台灣家樂福(公平會於2023/5通過此項併購案);2021年超市龍頭全聯收購全台第3大量販企業大潤發,邁出其零售跨業經營的第一步。

其次則為綜合商品零售業在多年來企業整併及規模經濟優勢驅動下,已成為各項零售業別中產業集中度最高的領域。例如超商產業TOP 2業者統一超商及全家便利商店,2022年合計市佔率首度突破70%;百貨產業TOP 4業者合計市佔率超越50%;超市&量販產業TOP 3業者全聯、好市多及家樂福,更合計拿下高達80%的市場份額。

  1. 百貨產業:2022年百貨業躍升為疫後復甦力道最為強勁的綜合零售業別,營業規模年增15.2%至3,946億元新高。觀察2022年市佔率變化,多數大型業者市佔表現與前一年度相較變化不大。蟬聯第1的新光三越百貨市佔率自2021年的21.7%小幅縮減至21.1%;排名第2的遠東百貨市佔率自13.6%增至14.6%;位居第3的SOGO百貨市佔率自12.0%減至11.4%。其他大型業者中,以台北金融大樓(台北101商場)及環球購物中心市佔率提升幅度較為顯著。

  2. 超商產業:2022年超商產業規模年增5.7%至3,821億元,業者朝向跨業經營及開創多型態生活服務發展,陸續納入餐飲、健身房、宅配、自有品牌/聯名商品開發、共享空間營運等業務類別,不僅強化業者本身規模優勢,更間接將更多生活消費市場類別「超商化」,成為支撐整體超商產業S型成長的堅實動能。市佔率方面,蟬聯第1的統一超(7-ELEVEN)市佔率自46.5%持續攀升至47.9%;排名第2的全家便利商店市佔率自22.0%增至22.5%;排名第3的萊爾富市佔率約略持平於6.4%。

7-ELEVEN 統一超商
圖/ 統一提供
  1. 超市&量販產業:受到代表性業者跨業併購及多樣化店態合併經營的影響,超市及量販業態已形成實質合併,2022年合計規模達5,039億元,成長幅度自2021年的7.3%回落至2.4%。市佔率方面,在產業母體擴大的基礎之上,全聯實業仍擁有優勢市佔表現,市佔率自32.3%增至32.8%,若納入大潤發則市佔率進一步增至37.7%,蟬聯超市&量販產業市佔冠軍;排名第2的好市多(Costco)市佔率自24.4%大幅攀升至29.8%,為本次調查所有零售業別中,單年度市佔率攀升幅度最高的企業。

延伸閱讀:統一併家樂福後「零售巨獸」成形!羅智先喊出下個里程碑:營收破7000億

momo購物持續掌握市佔優勢,中小型D2C電商突圍、成績亮眼

2022年全台電子商務業規模達3,103億,首度突破3,000億元大關,與百貨、超商同為3千億元量級零售業別。不過,2022年電商產業亦首度面臨疫情後增長趨緩的挑戰,年增幅自18.3%回落至8.7%,漲幅與疫情期間相較近乎腰斬。 在規模競爭強度相對劇烈的大型綜合電商平台領域中,已形成顯著的產業集中化趨勢,例如momo、蝦皮購物等指標性業者在市佔率及月流量指標上持續拉開與對手間的差距;不過另一方面,在非以規模競爭為核心要素、更著重於品牌溢價能力的中小型品牌電商領域中,則展現出百花齊放的亮眼成績,反映出近年D2C模式(Direct-to-Consumer)的蓬勃發展。

大型綜合電商平台中,2022年富邦媒體(momo購物)拿下33.3%的市場份額,同時成為台灣首家營業規模突破1,000億的電商業者,營業額與市佔表現雙雙創下自身歷史新高。不過除momo購物外,2022年PChome、東森得易購、博客來、創業家兄弟等綜合電商平台業者市佔率普遍較2021年下滑。

部分具有品牌溢價優勢的中小型品牌電商則採取D2C模式逆勢突圍,2022年普遍展現優異成效,連帶拉升周邊服務商成長表現。例如旗下擁有PAZZO、MEIER.Q的美而快,以及主營Life 8的米斯特等,營業額及市佔率均顯著成長。此外,D2C&電商支援服務代表性企業91APP及欣新網,2022年營收成長率分別達14.7%及57.2%,雖因營收來源差異未納入電商產業市佔排名,但仍反映出電商市場中D2C模式的蓬勃發展。(欣新網因部分營收來源與電商產業定義相符,因此以部分認列進入排行)

專賣零售業市佔結構零碎:大型業者擴張不易

專賣零售業覆蓋範疇豐富多元,與綜合商品零售業相較,產業市佔結構較零碎,缺乏掌握強勢市佔優勢的企業品牌,大型業者市佔率擴張不易,多數業別產業集中度均相對低落。各項專賣業別中,僅美妝藥局及汽車專賣零售業集中度較高,前5大業者合計市佔率(CR5)分別達33.0%及41.5%。(美妝藥局CR5加入屈臣氏推估市佔率)

  1. 3C家電零售業:2022年疫情趨緩後,3C家電零售業規模成長率自2021年的11.8%大幅回落至1.8%,產業規模為2,736億元。市佔率方面,燦坤3C市佔率自8.4%降至8.1%,全國電子市佔率自7.7%略增至7.8%,其他3C家電通路品牌則以集雅社與三創數位市佔率提升幅度較為顯著。

  2. 美妝藥局零售業:受惠於代表性企業近年積極布局數位會員及線上銷售取得成效,加上藥局業進入連鎖化併購整合加速階段、以及日系藥妝品牌大舉布局台灣市場等因素,推動整體美妝藥局零售業營業規模持續成長。2022年產業規模年增8.4%至2,146億元,不僅首度突破2,000億元大關,成長幅度更寫下2004年後新高,在各類型專賣零售業中表現相當亮眼。市佔率方面,美妝生活百貨業者寶雅蟬聯市佔排名首位,市佔率自8.8%增至9.1%;以加盟模式維持每年店數以30%幅度高速成長的大樹藥局,2022年營業額增長29.1%,帶動市佔率自5.7%擴增至6.8%;統一超旗下康是美藥妝店,市佔率約略持平於6.5%。

寶雅
圖/ 寶雅
  1. 家具家飾零售業:2022年受惠於疫後復甦浪潮,家具家飾零售業規模年增8.0%至1,970億元,成長幅度寫下2004年後新高。TOP 3業者排名近年均一致,排名第1的特力屋市佔率自8.4%降至7.6%;排名第2的無印良品市佔率約略持平於2.9%;排名第3的宜得利家居市佔率自1.7%增至2.0%。

  2. 汽車零售業:汽機車及配件用品零售業為台灣規模最大的專賣零售業別,2022年產業規模達6,820億元,年成長率自2021年的0.1%增至3.2%。值得一提的是,因疫情期間全球車用晶片短缺及供應鏈受阻問題,影響部分業者市佔表現,在2023年車輛陸續到港交車後,市佔率可能有較大變化。2022年市佔率方面,排名第1的為蟬連冠軍寶座多年的和泰汽車,但受到旗下進口車款供應受阻影響,市佔率自21.0%滑落至19.1%;汎德、汎德永業、中華賓士等進口豪華車輛銷售商,市佔率介於6.4%至5.1%間,與2021年相較均有所提升;其他日系品牌及日系汽車經銷商市佔排名亦相對靠前,如同為TOYOTA體系下的國都汽車、中部汽車、桃苗汽車等,以及HONDA體系的台灣本田、NISSAN體系的裕隆日產等,市佔率均高於3.4%。

本文授權轉載自:未來流通研究所

責任編輯:蘇祐萱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投資不再靠感覺,大戶豐App用數據打造紀律投資術
投資不再靠感覺,大戶豐App用數據打造紀律投資術

在物價節節高漲的年代,想要確保退休後的生活品質,不能只靠儲蓄和保險,必須做好投資理財規劃。然而,投資最難的挑戰,其實不是掌握市場波動,而是如何抵抗人性的誘惑,看漲時急著追高,遇跌又容易慌張停損,原本的投資紀律往往在情緒波動中被徹底打亂。

為了協助民眾克服這道難題,金管會推動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aiwan 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TISA),透過制度設計降低理財投資門檻,引導民眾進行長期且規律的定期定額投資。而永豐金證券的大戶豐 App則讓這條路走得更輕鬆,藉由簡單易用的操作介面與功能設計,及定期定額的手續費優惠,營造一個友善的投資環境,幫助投資人輕鬆養成穩定理財的習慣,也讓「紀律投資」能夠真正成為日常理財的一部分。

資產配置多樣化,打造理想的退休理財組合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認為,退休理財規劃不能只追求資產成長,更應重視資產的穩健性與持續現金流,因此資金不能只放在單一商品上,最好同時配置在多個不同商品,像ETF搭配主動式基金,就是相對理想的退休理財組合。

ETF雖然具有低成本與有效追蹤大盤的優勢,但容易受到市場波動影響。而退休理財就像一場數十年的長跑,很難預料這段旅程中可能發生哪些大環境變化,此時主動式基金的價值便顯現出來,藉由專業基金經理人的專業與操盤經驗,不僅可以主動發掘被市場低估或具有高成長潛力的投資標的,當面臨重大環境變動時,也能快速調整投資策略、有效降低衝擊,並與ETF的被動追蹤策略形成良好互補,讓投資旅程更加穩健。

然而,對多數投資人而言,即便了解資產配置的重要性,在實際操作上仍常遇到難題。根據劉柏甫的觀察,目前民眾在基金投資上普遍有3大痛點:首先是市場基金琳瑯滿目,投資人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挑選。其次是難以精準掌握進出場時間。三為容易忽略手續費、管理費等潛在投資成本對長期投資報酬率的影響。

針對這些痛點,永豐金證券透過大戶豐App的創新功能與貼心設計,協助投資人逐步化解困境。「大戶豐不只是交易工具,更是陪伴投資人累積財富的虛擬夥伴,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一步步達成理財目標,」劉柏甫強調。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
圖/ 數位時代

6大分類,輕鬆找到心儀的基金

主導App開發的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資深經理黃亮喻進一步說明,大戶豐App如何幫助投資人篩選基金商品及掌握進出場時機。

在選擇基金商品時,投資人除了參考由TISA基金委員會嚴選的TISA級別基金,也可以透過大戶豐App提供的6大分類機制,再搭配個人投資偏好,快速 縮小範圍,找到喜歡的投資標的。例如,看重基金長期表現的投資人,可以選擇「連年正績效」分類,鎖定近2至3年持續表現良好的基金,若是對市場波動較為敏感,則可選擇「穩定超耐震」分類,篩出資產規模超過5百萬美元且過去3年波動度低於8%的基金。

智慧加減碼創新設計,量身計算每檔基金的加減碼區間

當投資人找到心儀的基金後,下一個要面對的難題就是,該在何時進出場?如何避免買到最高點?大戶豐 App 內建的智慧加減碼功能,可以輔助投資人做出更精準的決策,讓交易不再憑感覺。

「智慧加減碼雖然不是新機制,但大戶豐App的設計邏輯卻與市場普遍做法不同,」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強調。

很多數位平台的智慧加減碼功能,都是直接套用特定比例,例如下跌 5% 就建議加碼、上漲就建議減碼,這樣的操作邏輯雖然簡單直覺,卻忽略基金本身的差異性。事實上,市場上的基金種類相當多,標的可能涵蓋美國、新興市場,或是股票、債券,不同產業的操盤邏輯也都不一樣,如果以單一標準來套用所有基金,勢必會出現偏差,間接影響長期投資績效。

為了讓客戶能夠真正累積個人資產,大戶豐 App跳脫既有框架,根據每支基金的歷史表現與波動幅度,量身計算加減碼區間,當基金淨值進入「加碼區」或「減碼區」時,就立即推播通知,提醒投資人第一時間檢視是否需要調整部位。

「智慧加減碼功能自 2025 年 7 月上線以來,已吸引超過 1.5 萬人使用、累積超過6萬次的使用頻次,甚至還有客戶運用此功能找尋強勢基金,成功提升投資紀律。」劉柏甫分享,不只優化投資效果,更有助於建立長期投資紀律,原因在於,智慧加減碼是經過數據分析而得出的客觀建議,能夠幫助投資人克服「追高殺低」的人性弱點,以更理性、更科學的方式判斷是否需要調整交易策略,讓投資人能夠在市場波動中能夠穩健操作、從容應對。

「大戶豐App的核心目標,是讓客戶能夠真正累積個人資產,」劉柏甫指出,這不僅體現在智慧加減碼功能的創新設計上,更展現在實質的費用優惠中,透過定期定額的手續費優惠,降低潛在投資成本對長期投資報酬率的影響,鼓勵更多民眾及早加入退休理財的行列。

從投資小白到高資產客戶,滿足每一位客戶的投資需求

此外,永豐金證券亦關注高資產客戶的財富管理需求,規劃相應的數位金融服務。例如:開放在App線上申購境外結構型商品,讓專業投資人不必倚賴傳統專人服務,可以直接在線上完成交易,提高交易的彈性與便利性。「永豐金深信,數位財富管理平台不應僅服務投資新手,而是要讓每一位客戶,無論資產規模大小,都能享受到便利且專業的數位化服務。」劉柏甫強調。

永豐金證券團隊致力將專業投資化繁為簡 ,透過大戶豐App的數據智慧與創新功能,助您輕鬆養成理財紀律,
永豐金證券團隊致力將專業投資化繁為簡 ,透過大戶豐App的數據智慧與創新功能,助您輕鬆養成理財紀律,穩健累積資產 。
圖/ 數位時代

展望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強化大戶豐App的服務深度與廣度,納入更多金融產品,為客戶帶來一站式的數位投資體驗。同時,也將引入更多AI智慧功能,透過人機協作,提供更貼近個人需求的理財服務,朝著成為客戶身邊最值得信賴的「數位理財顧問助手」目標邁進。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