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才剛轉盈,AI巨獸緊追蠶食市場!分析師:CPU支出可能被暫緩
英特爾才剛轉盈,AI巨獸緊追蠶食市場!分析師:CPU支出可能被暫緩

在公布第二季財報優於預期後,英特爾 (INTC-US) 周五 (28 日) 股價大漲 6% 以上,但該公司前景存在一個不容低估的潛在風險:人工智慧 (AI) 趨勢將如何影響各企業的資訊科技 (IT) 支出?

分析師越來越擔心,由於客戶優先考慮購買 AI 相關晶片,而非英特爾傳統處理器,這樣的趨勢恐令英特爾面臨近期壓力。

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 (Patrick Gelsinger) 也承認此點,他在法說會上表示,公司的資料中心業務至少下一季就會有些疲軟,因為客戶 (尤其是大型雲端運算客戶) 已投入大量精力建造自身高端 AI 訓練環境,意味著他們將更多預算集中或優先投入至建設 AI 的部分。

但他認為,從長遠來看,英特爾仍將受益於 AI 趨勢,因為這意味他們的伺服器中央處理器 (CPU) 和可加速 AI 功能運作的晶片需求將更大,這類晶片稱為 AI 加速器。

美銀全球研究分析師 Vivek Arya 卻不這樣認為,他認為輝達 (Nvidia) (NVDA-US) 憑藉非常適合 AI 的圖形處理器 (GPU) ,將主宰 AI 半導體市場,因此重申英特爾股票「表現遜於市場」的評級,因為 AI 運算將蠶食基於 CPU 的傳統運算市場,使英特爾面臨此長期風險。

延伸閱讀:Nvidia、台積電吃到AI大力丸,英特爾默默掉淚?分析:CPU挑戰重重

英特爾Q2營收高於預期,關鍵在客戶端處理器業務

英特爾高於預期的業績能否持續下去也令人質疑。該公司周四公布,6 月為止一季的營收 129 億美元,遠高於華爾街預期的 121 億美元,激勵周五股價大漲 6.6%,收每股 36.83 美元,今年迄今約上漲 39%。

然而,該銷售業績絕大部分來自客戶端處理器業務:用於消費者和工作 PC 上的半導體,亦即這種銷售提升結果可能是一次性事件,因為產業在高庫存水準下可能出現意外衝擊。

Arya 認為,英特爾的 PC 業務已經大致上正常化,可能會根據市場情況適度增長,不會出現異常的 (庫存相關的) 通路補充效益。

英特爾的資料中心部門仍然疲軟,且華爾街向來較注重資料中心業務,因為該部門向雲端運算公司與其他企業出售定價較高的伺服器處理器,而正如季辛格所述,該部門前景確實不如客戶端處理器業務。

Bernstein 分析師 Stacy 指出,第二季資料中心營收年減 15%。「由於近期資料中心持續面臨不利因素,關鍵業務仍在虧損,因此客觀上仍很糟糕。」

優先考慮購買AI晶片,暫緩非GPU晶片支出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上周也指出,AI 相關需求正搶走傳統伺服器晶片的銷售。

根據針對 IT 買家和大型晶片公司高層的最新調查顯示,客戶仍優先考慮 AI 項目,可能會持續數季甚至數年暫緩非 GPU 晶片的支出。

延伸閱讀:【觀點】金雞母也淪賠錢貨!從英特爾Q1成績單,看東山再起的「難」

本文授權轉載自:鉅亨網
責任編輯:蘇祐萱

關鍵字: #Intel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