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華為終端BG CEO余承東說,「華為領先全球的麒麟系列晶片在9月15日之後無法製造,將成為絕唱。」
2022年7月,余承東又說,「華為作為5G的全球領導者,在5G時代卻是唯一一家賣4G手機的廠商,這是個笑話。」
2023年的8月29日,華為Mate 60 Pro在沒有任何預告、沒有正式發布的情況下,提前開賣。而據央視新聞報導,半導體行業觀察機構TechInsights稱,華為Mate 60 Pro搭載了新型麒麟9000s晶片,並採用先進的7奈米,支援5G。
麒麟沒有成為絕唱,華為也重回5G,余承東曾經說過的話,以另一種形式映照著華為走過的三年。
三年有多長?它約等於如今一部智慧手機的換機周期,與台積電從5nm製程升級到3nm的時間相當,是一場席捲全球的病毒風暴從開始到結束的歷程。在此之後,可能還會有一個新的計算方式——華為解決麒麟晶片自研自產所花的時間。
僅管在9月25日的華為發布會上,余承東依然沒有發布和介紹Mate 60系列,僅僅用一句「先鋒計劃的產品,我就不在這裡介紹了」一筆帶過。但華為似乎走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世人都喜歡勇者歷經磨難,踏遍萬水千山,功德圓滿的故事。過去三年,華為一切的隱忍彷彿都是為了今天,余承東和他言語中代表的華為成為一種另類的時代故事,它包含商業、政 治、科技、輿論……無數複雜的元素在這家公司身上交織。
2021年,余承東說,「華為手機將在2023年王者歸來」。現在,麒麟已經歸來,手機已經歸來,華為離真正的「王者歸來」還有多遠?
華為上調手機出貨量、市佔大漲76.1%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麒麟晶片恢復正常前,華為顯然也不能坐以待斃,等到萬事俱備才開始全面回歸。
去年4月,余承東表示,「去年(2021年)我們的手機供應很困難,(今年)我們有個好消息,我們華為的手機供應有了極大的改善,今年華為手機開始回來了。所以大家想買華為產品、華為手機能買到了。」
但彼時華為最大的問題是,在數年的5G侵襲下,消費者對5G大多抱著「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沒有」的想法,用戶對4G手機的認可度並不高。自然,無法支援5G的華為手機吸引力也大大下降。因此,即便華為逐漸恢復了手機供應鏈,但銷量並未有太大增長。
據市場調研機構Omdia的數據,2020年華為手機出貨量1.25億台,2021年為3500萬台,2022年銷量降至2800萬台。
進入到2023年,華為手機的好消息才開始真正到來。
今年6月,有消息稱,華為已上調2023年手機出貨量目標至4000萬部,而華為年初將這一目標設為3000萬部。對此,華為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我們確實上調了今年手機出貨量目標,但具體數量不便透露。」
彼時,外界還很難窺探華為上調銷量目標的底氣。但很快,華為的底氣就顯露出來了。
據IDC數據,今年二季度,華為手機市佔大漲76.1%,從去年同期的7.3%增長至13%,與小米並列中國第五名。
手機銷量排中國第二,但距離「王者歸來」還有哪些難題?
到了今年7月初,三家覆蓋中國智慧手機行業的第三方技術研究公司表示,華為正計劃在今年年底前重返5G智慧手機行業。
於是在8月底,Mate 60 Pro未發先售。雖然華為並未公布Mate 60的晶片,但根據央視新聞的報導,Mate 60毫無疑問是一款搭載了麒麟晶片的5G手機。而Mate 60系列的正常發售,也意味著華為在手機業務上重新恢復正常,並開始大舉收復失地。
有關注數位科技的部落客爆料稱,短短半月,Mate 60系列僅Pro機型的銷量就比肩了整個Mate 50系列所有機型總和(僅華為商城)。截至9月13日,華為Mate60 Pro全渠道僅激活數就已超110萬台。
且供應鏈數據顯示,在9月4日-10日的第36周,華為手機銷量占比達17%,位居中國智慧手機市場第二,僅比排名第一的榮耀低0.2個百分點。
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表示,Mate 60系列自8月29日上市以來,其市場需求一直強勁,預計今年下半年的出貨量將提升至約600萬部。
另據《IT時報》從產業鏈人士處獲知,華為Mate60 Pro和Mate 60 Pro+的出貨量已上調至2000萬台。
如今,阻擋Mate 60系列腳步的已經不再是需求,而是產能。從8月28日發售以來,Mate 60系列和折疊手機Mate X5均需限時搶購,或線下提前預訂。與此同時,第三方平台加價少則數百,多則數千元。
難題一:靠高階手機不夠,得重建中低端市場
當然,雖然Mate 60系列銷售火爆,但華為手機業務離「王者歸來」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在2019年,華為手機(包括榮耀)出貨量達到了2.4億台的高峰,僅次於三星位居全球第二。即便華為今年能夠完成4000萬台的銷量目標,依然只有高峰期的1/6。
因此,華為手機要恢復往日榮光,僅憑Mate 60一部起售價5499元的高階手機遠遠不夠,還需要龐大的中低端機型。
過去,榮耀承擔了華為大部分中低端市場,2019年榮耀出貨量達5900萬台,占華為當年出貨量的24.6%。但2020年榮耀被出售,與華為徹底斷絕關係。前不久有傳聞稱,榮耀可能回歸華為,但榮耀CEO趙明明確表示,此傳言「絕無可能」。
因此,華為想要「王者歸來」,必須重走榮耀路,撿起曾經不得已失去的市場。
中國數位部落客「定焦數碼」爆料稱,華為nova 12將搭載麒麟830中端處理器,而nova 12 Pro搭載更高端的麒麟9000S處理器。這意味著,華為可能已經在謀劃重回中低端市場。
難題二:海外市場接受度是未知數
除了中低端市場,海外市場也是華為過去能成為全球第二的重要支撐。2019年,華為手機2.4億台出貨量中,有近1億台由海外市場貢獻。現在的問題在於,2019年起谷歌就不再允許華為使用谷歌GMS服務,即便華為再次出海,海外用戶對其的接受度依然未可知。
總而言之,Mate 60可以說打響了華為手機業務「王者歸來」的第一槍,但要恢復往日巔峰,華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兩大業務穩定增長彌補手機的缺,華為加大研發、推出新車
相比手機業務最近幾年的舉步維艱,華為其他業務都恢復較快。根據華為財報,2022年華為實現全球銷售收入6423億元,同比增長0.9%,而上一年(2021年)華為年度收入下滑28.56%至6368億元;凈利潤356億元,凈利潤率5.5%。
具體到三大BG(業務集團),2022年,手機所在的終端業務實現銷售收入2145億元,同比下滑11.87%。而另外兩大業務均實現了增長,其中營運商業務領域銷售收入2840億元,同比增長0.89%;企業業務銷售收入1332億元,同比增長30%。
由此可見,雖然手機業務備受打擊,但另外兩大業務的穩定,幫助華為扭轉了2021年的下滑頹勢。尤其是企業業務的高速增長,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手機業務下滑帶來的收入減少。
並且,雖然營收和利潤雙雙承壓,但華為在研發投入上依然大手筆。2022年華為研發投入同比增長14%,達到1615億元,占全年收入的25.1%,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9773億元。
對於去年的業績表現,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回顧2022年,嚴峻的外部環境和非市場因素,繼續影響著公司經營。身處暴風雨中,我們在繼續奔跑,努力保障業務連續,確保對客戶的支持與服務;我們也努力多打『糧食』,使自己既能生存下來,也能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基礎。」
今年8月底,華為又公布了2023年上半年報,今年上半年,華為營收3082.9億元,相比上年同期的2986.8億元同比增長3.2%,比去年全年0.9%的增幅加快了2.3個百分點;上半年凈利潤為465.23億元,相比上年同期的146.29億元,同比增長218%。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華為研發費用達到826.04億元,同比增加35.41億元。
可見,今年上半年華為營收和利潤實現了雙增長,且增長幅度明顯高於去年,顯示出華為的增長正在加快。
作業系統、汽車業務表現如何?
華為預告:鴻蒙原生應用將發布
鴻蒙也在快速壯大中,發布會上余承東稱,鴻蒙4發布一個月,用戶已超6000萬戶。另外,鴻蒙生態整體用戶數也已超過7億用戶,成為全球第三大移動智慧生態系統。發布會上,余承東還表示,鴻蒙原生應用即將到來。這很可能預示著鴻蒙將擺脫兼容安卓生態,從底層真正建構屬於自己的生態。
汽車業務仍未起色
目前,華為最不確定的是汽車業務。今年以來,華為車BU最重要的合作方問界汽車銷量有限,汽車業務整體表現並不亮眼。
2022年,華為車BU業務收入為21億元,今年上半年為10億元。但自智慧汽車解決方案業務成立以來,華為已累計投入超過210億元,研發團隊達7000人規模。10億級的營收顯然很難支撐華為的重投入。
不過,華為汽車業務也推出新款。9月13日,新款問界M7發布,其售價大降7萬元,平均售價降價5萬元。余承東在發布會上表示,上市不到半個月的新款問界M7大訂單量已經超過2萬。
此外,華為與奇瑞、江淮、長安等車企合作的車型也正推進中,預計明年會有更多搭載華為汽車技術的新車型上市,屆時,華為汽車業務或許可以擺脫過於依賴問界的情況。
在9月25日發布會的開始,華為演奏了一首《我的夢》,這是華為消費者業務品牌主題曲。歌詞中有一句:一直地一直地往前走,瘋狂的世界,迎著痛把眼中所有夢,都交給時間,想飛就用心地去飛,誰不經歷狼狽,我想我會忽略失望的灰,擁抱遺憾的美。
商業公司用情懷包裝產品、打造品牌並不少見,但華為似乎又是其中的特例,很難被複製或借鏡。
無論是任正非對危機的認知,還是華為對研發的執著,都展現出這家公司在商業領域的與眾不同。他們往往會在遵循經濟規律的同時,打破商業慣例,在「不合時宜」的時候用非常規方式解決問題。例如,任正非那篇著名的《華為的冬天》,例如這次Mate 60的回歸。
可能也是因此,任正非在中國企業家中擁有相當特殊的地位,劉強東說「他是我的偶像」;大疆創始人汪滔說,「僅自己和任正非可稱得上是少有的聰明人」;王石評價任正非是「北非之狐」。
經此一役,華為和任正非或許又將成為中國商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文授權轉載自:36氨
責任編輯:蘇祐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