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顧能(Gartner)預測,到2028年,企業生產環境中的軟體將有40%是使用Vibe Coding(氛圍開發)技術與工具所建立。
我們幾乎可以確定:AI寫程式技能將成為辦公室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工具,就像當年的Excel,從一開始只是少數人的工具,最後變成所有人都必須會一點的必要存在。
而當AI寫程式不再是選修,變成職場的基本要求,就與Excel的使用技巧一樣,你要停留在只會「=1+1」的基礎使用,還是能把它用到極致,成為真正的競爭優勢?
《數位時代》367期封面故事邀請到2位Vibe Coding的實踐者陳盈臻、劉依語擔任共同製作人,從她們的第一視角參與製作和分享,把第一線Vibe Coding的挑戰、現狀和機會,分享給所有讀者。現在就是把AI寫程式納入日常工作流程的最佳時機。在2028年以前,不是成為追趕者,而是成為領先者。
只要腦中有想法,就能做出任何東西。
這句聽來近乎狂妄的標語,是AI開發平台Base44的廣告詞。它承諾所有人只要跟AI對話就好,就能創造出媲美專業水準的應用程式或遊戲,過程中完全不需要寫任何一行程式碼。
這不只是一個口號。今年1月才成立的Base44,僅發展了半年的時間,便被全球知名的架站平台Wix以價值8,000萬美元(約為新台幣24.3億元)的協議收購。
Base44的收購案猶如一枚又快、又急的信號彈,宣告「Vibe Coding」是無法忽視的趨勢。這一切的核心都源於它對「寫程式」這件事,帶來了根本性的顛覆。
Vibe Coding是什麼?
「Vibe Coding」一詞與Base44差不多時間誕生,由OpenAI創始成員、特斯拉前AI與自動駕駛視覺總監卡帕斯(Andrej Karpathy)在今年2月提出。他如是說:「我把一種新的寫程式方式叫做『Vibe Coding』,你完全順著當下的情境氛圍走,放任程式碼指數級增長,甚至忘了程式碼的存在。」
Vibe(氛圍)會讓中文使用者感到困惑,換個說法就容易理解了:直覺式程式開發、AI輔助程式設計(AI-Assisted Programming),或者口語一點的說法:AI寫程式(AI-Coding)。
延伸閱讀:Vibe Coding是什麼?3款好用AI工具+6步驟教學一次看
真正讓Vibe Coding暴紅的原因,是它解放了掌握在工程師手上的技術,讓所有人皆有機會從零開始打造產品。也就是說,Vibe Coding讓開發者的定義不再只是「程式碼的創作者」,而是只要能夠「指導AI並與AI協作」都有機會成為開發者。
口袋證券董事長、LINE TAIWAN前總經理陶韻智,在今年2月投入Vibe Coding,一連製作出50個小型產品,包含名片辨識、AI模擬面試、簡報產生器等,AI就是他的夥伴、執行者、開發團隊。
過去,世界拿「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來諷刺只有想法卻不執行的人;現在,AI卻成了最強的行動夥伴,當個「思想的巨人」比任何時刻都更加重要。LINE機器人、簡易爬蟲、自動填寫工具、自娛娛人的小遊戲,乃至自動購買手遊道具的腳本,只要你想得到都可以嘗試跟AI溝通,Vibe Coding出一個小工具來解決。
而當這項武器交到資深工程師手上時,就不單是從0到1,而是從1到100的超級渦輪。根據Google執行長皮蔡(Sundar Pichai)在2025年第1季的財報會議中揭露,現在Google超過30%的程式碼由AI生成,然後再由人類工程師審核和接受;而在導入微軟程式助手GitHub Copilot的企業中,AI包辦了近半的程式碼,讓開發速度提升超過50%。
就連程式語言Python之父范羅蘇姆(Guido van Rossum)都對這項轉變感到興奮,他分享道:「Copilot對那些你不常用的API記得一清二楚,而且非常擅長處理樣板程式碼(常用卻高度重複的程式碼)。最棒的是,你不用再切換到瀏覽器去查資料,這是一個巨大的生產力提升。」
因此對工程師來說,Vibe Coding的真正價值是化身為「最強大的副駕駛」,幫助他們從優秀工匠蛻變為卓越的建築師。
Vibe Coders殺出搶飯碗?工程師不死,「內圈」門檻更高
「既然人人都能寫程式,那工程師會被取代嗎?」這是Vibe Coding浪潮下,最響亮也最焦慮的提問。
我們可以把所有的軟體需求,想像成一個巨大的同心圓。在最核心的「內圈」,是那些極為專業、結構複雜的系統,例如維護一個大型電商或金融系統。過去,一名稱職的軟體工程師需要培養數年,供給有限,只有「內圈」的需求能被滿足。
現在,Vibe Coding風潮大幅拉高了程式技能的供給。它在「內圈」之外,創造出一個嶄新且不斷向遠處擴張的「外圈」,滿足了過往被視為瑣碎、不符成本效益的需求,例如個人用的報表產生器、解決疑難雜症的小工具,如今皆能被實現。
2個圓圈內的風景截然不同:「外圈」正因新工具而歡欣鼓舞,人人都在體驗創造的樂趣;「內圈」的工程師們,則正在適應AI帶來的效率提升,以及它潛在的威脅。這個「威脅」並非空穴來風。儘管美國科技業的大裁員,可歸因於AI的爆發與景氣循環的疊加,但我們很難剝離出AI的真實影響。
直到今年8月底,史丹佛數位經濟實驗室一篇名為〈AI衝擊勞動市場的早期警訊〉的工作論文,才控制了時間因子並給出更清晰的方向。研究指出,在AI高度相關的職位中,22至25歲年輕人的相對就業率在去年下降了約13%。
這份研究說明「內圈」正在發生變革:當AI能勝任許多基礎任務後,企業對初階工程師的需求確實減少了。換言之,進入「內圈」的門檻變高了。
面對這個現實,該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與其重複老話「會用AI的人取代不會用AI的人」,不如思考更核心的問題:在這片由「內圈」和「外圈」構成的新大陸上,你的立足點在哪?
這並非一個非黑即白的絕對選擇,而是一個光譜的兩端。一端是追求技術極致的「建築師」,另一端是將創意快速變現的「拓荒者」。大多數人的未來可能均落在光譜中間的位置,像是一位懂得運用AI工具,為自己專業領域(如行銷、法律、醫學)打造客製化解決方案的「超級使用者」,將會成為職場上最熱門的人才。
氛圍開發整頓全球企業,懂「自問自答」的員工變主角
當無數個體在各自的圈圈中找尋生存方式時,這股力量匯集起來,也正同步重塑著企業的戰場。
舉例來說,全球頂尖創業加速器Y Combinator執行長陳嘉興(Garry Tan)就提供了一個最前沿的觀察:一個完全採用Vibe Coding的頂尖新創團隊,1天內就能完成以前需要50到100名工程師才能完成的工作。而在YC 2025年冬季營隊中,已有高達25%的公司,其95%以上的程式碼是由AI完成。
過去,驗證一個MVP(最小可行性產品)是一場動輒數周、數月的豪賭;如今,Vibe Coding將這場豪賭變成了一場可以輕鬆下注的牌局,讓試錯的成本變得前所未有的低廉。
而在大型企業中,Vibe Coding正從另一個意想不到的路徑改變企業的樣貌:賦予最了解流程的員工,親手解決問題的能力。企業內部的非技術部門(如行銷、人資、財務)若有任何數位工具的需求,只能層層上報、排隊等待IT部門的資源。現在他們可以直接利用Vibe Coding工具,為自己團隊打造客製化的解決方案,將無數的行政瑣事自動化。
面對這股浪潮,許多大型企業的第一反應,是尋求外部顧問公司來為他們規畫AI轉型的藍圖。
然而,《華爾街日報》今年9月一篇報導〈AI大爆發,為何顧問成了局外人?〉揭示了殘酷的現實。報導中提到,製藥大廠默克(Merck)的資訊長威廉斯(Dave Williams)說:「我們很喜歡我們的合作夥伴(顧問公司),但很多時候,他們是在花我們的錢學習。」
另一家製藥龍頭必治妥施貴寶(Bristol-Myers Squibb)的技術長格邁耶斯(Greg Meyers)的說法則更加辛辣:「如果我今天想找個顧問,來教我怎麼用Gemini或Claude的開發工具。你將會發現,一名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合夥人,其經驗與一名嘗試用過該工具的大學生相比,其實相差無幾。」
這一切都指向了Vibe Coding時代最核心的權力轉移——解決問題的專家,不再是那些拿著精美簡報、紙上談兵的外部顧問,而是那些身處第一線、每天親身面對營運痛點的內部員工。真正的話語權,正從遙遠的會議室,轉移到具體的辦公桌前。因為最了解問題的人,永遠不是從外部「看」問題的顧問,而是身在其中「解」問題的員工。
Vibe Coding「技術債」是什麼?
Vibe Coding看似美好,背後也潛藏著風險,特別是在講求穩定、迭代與維護的大型企業核心產品中,Vibe Coding尚未帶來顛覆性的扭轉。
首先是維護的噩夢: AI生成的程式碼可能因結構混亂而快速累積「技術債」(Technical Debt) 。其次是安全的隱憂:開發者若不具備審查能力,可能引入帶有漏洞的「黑盒子」,讓除錯(debug)變得異常困難。最後,則是對能力的侵蝕,過度依賴AI可能讓新一代開發者失去扎實的基礎。
從個人、工程師到企業,無人能置身事外,所有人都在嘗試駕馭這把名為Vibe Coding的雙面刃。可以確定的是,未來價值的量測方式已然改變。重點不再是精通程式語言的「技術」,而是精準提問的洞察力、規畫系統設計的架構力,以及引導AI的品味。決勝點在於你腦中的想法與遠見,是否足夠清晰、獨特且動人。
責任編輯:謝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