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發佈會|台積電3奈米來助攻,3款M3晶片「快得嚇人」?iMac也要現身?
蘋果發佈會|台積電3奈米來助攻,3款M3晶片「快得嚇人」?iMac也要現身?
2023.11.02 | 3C生活

蘋果發布會「Scary Fast」(快得嚇人)即將登場,會中將發表全新3奈米M3晶片和Mac系列產品,發表會本身就話題十足,活動首次移動到台灣時間31日早上8點舉行,一改凌晨1點的慣例,並且只在線上舉辦。

Apple-Scary-Fast-Mac-event-Oct-30-2023.jpg
圖/ Apple

長期關注蘋果動向的《彭博》記者Mark Gurman表示,蘋果將在發佈會中推出睽違兩年的iMac新品,以及3款新的M3晶片,以及搭載新晶片的MacBook Pro,至於MacBook Air、iPad及AirPods,則不會在這次大會更新。針對這場發布會,各界預測帶您一次看。

延伸閱讀:蘋果M3版iMac、MacBook Pro來了!3大技術變效能猛獸,太空黑新色、售價一次看

全新iMac終於要現身?

這次最令果粉期待的就是已經2年沒有動靜的iMac,終於傳出要推出新品, 直接從M1「跳級」到M3晶片,同時推出24吋螢幕版本 ,6月時Mark Gurman曾指出,蘋果內部同時還有一款 iMac Pro替代品也正在開發,配備32吋螢幕,可能還要稍晚才會上市。

imac
iMac最後一次更新在2021年4月,今年預期將推出M3晶片版本。
圖/ Apple

M3晶片換上3奈米處理器

M3晶片系列預期將從上一代的5奈米升級為台積電最先進的3奈米技術,提升速度、效率和續航力, 全系列最頂規的M3 Max將配備16個CPU核心和40個GPU核心,預期是本次蘋果「火力展示」所在。

M3晶片規格預測整理
M3:8個CPU 核心(4性能 + 4效能核心)和10個GPU核心。
M3 Pro:12個CPU核心(6性能+ 6效能核心)和18 個GPU核心。另外高端版本可能配備14個CPU核心和20 個GPU核心。
M3 Max:16個CPU 核心(12性能+ 4效能核心)和40個 GPU 核心。另有一個低規的版本配備32個GPU核心。

MacBook Pro

蘋果預計將推出全新14吋和16吋MacBook Pro,搭載M3系列晶片,外型上不會有太大變化,13吋版本則不會更新。

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曾預期蘋果今年不會更新MacBook Pro,但近期推翻了預測,原因是Macbook銷量在今年呈現率退狀態,預期蘋果會為了刺激銷量先祭出搭載M3晶片的新品,希望達到每年出貨量800-1000萬台的目標,若本次發布還是無法拉升需求量,將考慮推出低價版Macbook,或者在2025年對設計進行大規模改版。

Apple_MacBook Pro
MacBook Pro預期將以「救火」姿態登場,希望搶救今年出貨量。
圖/ Apple

Type-C周邊配件

隨著9月發布會iPhone換上Type-C接口,預期蘋果將推出更多搭載Type-C的新裝置和周邊配件,滑鼠、鍵盤、巧控版等都可能更新。

延伸閱讀:安卓陣營手機怎麼選?CP值最高拿Google Pixel 7a、最強王者機又是誰?

資料來源:Bloomberg郭明錤預測報告

責任編輯:錢玉紘

關鍵字: #MacBook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