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業者難題:該不該限時拚翻桌率?
前陣子路易莎召開記者會,由路易莎董事長黃銘賢對所有媒體喊出,將要全面改造提升路易莎,並提供與iDrip聯手推出的「超越精品咖啡」,滿足顧客更精緻的咖啡需求。
當然地,這一手,不外乎也正是為了要 提高客單價 。
對於咖啡業者來說, 提高翻桌率是一件相當敏感的問題。咖啡廳應該要在客人喝完咖啡兩個小時就趕走客人?還是應該讓客人悠閒地在咖啡廳享受午後時光?
這個題目太難解,也因此,要創造更好的營收成績,拉升客單價會是一個商業上可以努力的地方。
原則上,綜合我過去的經營經驗,大宗而且有效的提升客單價的方式,有4招心法。分別是「全面調整末端售價」、「提供更高價的選擇」、「誘人的加購商品」、「會帶走的外賣商品」。
1 簡單暴力,全面調整售價
全面調整末端售價是最簡單暴力直接的作法,雖然大部分業者調整售價並不是為了客單價,而是在於 損益架構的平衡 ,但也確實會直接影響客單價。
當然漲價這件事情會馬上觸動政府相關單位與消費者的敏感神經,但還是有幾種方式。例如默默漲、分品類漲、有降有漲這三類。
這雖然很敏感,但這個作法不見得不對,我前一篇關於餐飲業缺工的專欄文章也有提到,台灣餐飲的末端售價確實是值得再往上提。但如果不是為了損益平衡,大部份商家不會為了客單價做這個選擇。
不過,最近也有看見獨立餐飲品牌發公告表示,因為日幣匯率關係全面調降售價,這樣的操作也是很聰明。 我想以後餐飲品牌都不用買一送一或做折扣了,以後都說回饋顧客調降售價,會比打折更有感 。
2 喝下轉骨湯:提供主力品項的更高價選擇
路易莎這一波就是這麼打算,其實這就跟開火鍋店的商家,開始可以點到龍蝦、和牛等鍋別或食材一樣,以原有主力商品為基礎,進而向上發展。這算是相當安全的一種做法,可見的轉換效果有可能會是最好的。
但我覺得這樣的作法,還是會有 品牌定位模糊的問題 。顧客可能會嚐鮮,但假設 顧客輪廓已經穩定 ,要讓所有原本喝60元招牌咖啡的顧客,轉變為喝120元精品手沖,還是有難度。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假設今天三媽臭臭鍋突然出一個和牛臭臭鍋,一鍋賣你688元,你可能會買一次單,但就一次,往後就繼續吃大腸臭臭鍋了。
不過這一路算是品牌體質上最好的路線,如果能轉骨成功就能長久地執行。
3 「被XX耽誤的XX店」:增加誘人的加購商品
就像是肯德基強勢的蛋撻,現在吃肯德基啃完炸雞不來份蛋撻就覺得沒有完成一餐,這也是一種增加客單價。但去肯德基只單點蛋塔這件事情就算是一種 反客為主 了,也產生了很多的「被XX耽誤的XX專門店」。
在過去,我經營咖啡品牌時也是採取這個路線。
我堅持咖啡不漲價,但大動作對餐食進行優化甚至聯名,就是要讓顧客在享用一杯咖啡之際,能夠再多點一份餐點,可能是彭園聯名的左宗棠雞、可能是與雀巢KitKat聯名的可可鬆餅。
這是一個安全而快速的調整客單價的方式, 對品牌的影響力最低、不影響品牌定位 ,雖然有可能會像肯德基被說是「被炸雞耽誤的蛋撻專門店」,但我一向視做讚許。這個路線不會背叛顧客對品牌的想像,不僅讓忠誠客群嚐鮮,甚至可能成為慣性。
4 你只有一個胃,但你可以買很多品牌信仰
大家都知道,摩斯漢堡有賣蒟蒻禮盒,而且還賣得很好。摩斯蒟蒻是包裝食品,不是店內買著搭配米漢堡吃的產品,而是讓你買回家吃或是買了送人。
這就是 運用通路優勢去增加一些外賣商品 以達到提升客單價的作法,其實這會是成長幅度最高的作法。
像是星巴克也很擅長這一招,每到節慶時,星巴克禮盒幾乎快要淹沒他收銀機前的一切客席區,還有日常那成山的瓶罐馬克杯,這不只運用通路優勢還有品牌價值轉換。
怡客咖啡也在2022年春節販售胡同聯名年菜禮盒,4人份將近3000元、6人份破4000元。如果賣得不錯,加盟主合不攏嘴,不用備貨、沒有損耗、低人力需求,而且淨利可觀。
以上這四種拉升客單價的方式,我認為是餐飲實體通路的通則,再來就是以這四種樣態去做一些變形延伸,但不脫離大原則,主要還是要看各品牌及各產業型態的狀況,去選擇最適合提升客單價招數,有時候也會看主要經營者或經營團隊的擅長手法。
期盼台灣餐飲業能夠持續穩定地提供優質服務給顧客,以達永續經營之要。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溫偉軒、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