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uise裁員24%、900人丟飯碗!自駕車才開3個月就被禁上路,發生什麼事?
Cruise裁員24%、900人丟飯碗!自駕車才開3個月就被禁上路,發生什麼事?

通用汽車(GM)旗下的自動駕駛子公司Cruise歷經一系列意外後,除了暫停所有自動駕駛業務,該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凱爾·沃格特(Kyle Vogt)更在11月19日宣布辭職並向員工道歉。

Cruise裁員900人

此外,Cruise日前以電子郵件通知員工,公司將進行裁員,主要是非工程的職位,如今公布更多細節,確定將裁員900人,佔員工總數的24%,主要將影響到商業營運及相關部門。Cruise表示,「正在為受影響的員工提供豐厚的遣散費和福利待遇,並感謝那些在Cruise建設和支援我們使命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離職員工。」

據悉,Cruise現在的目標是開發完全無人自駕的L4級服務,並在其他城市重啟叫車服務。

僅花3個月拿到自動駕駛許可,上路不到半年卻釀悲劇

沃格特在10年前創立了Cruise,完成他兒時的夢想,並於2016年以5.81億美元的價格將80%的股權賣給通用汽車。在競爭激烈的自動駕駛計程車市場中,Cruise只花了3個月,在8月份得到舊金山自動駕駛計程車的核可,並宣布計劃擴大至更多美國城市。除此之外,該公司在約莫一個月前還宣布將和本田合作,預計將這項服務帶到日本。

好景不常,隨著Cruise不斷擴大其在舊金山的車隊,他們也開始碰到越來越多的麻煩。幾個月來,約有10輛無人車在繁忙的街道上停止運作,也曾有Cruise的車輛駛入還在風乾的混凝土區域,甚至還有和消防車相撞的事故。

其中最為嚴重的事件莫過於10月初發生的死亡事故,Cruise碾過且拖行路上另一起車禍的傷者,導致其死亡。在加州監管機構的調查下,Cruise的營運許可證在10月下旬遭到撤銷,將無法繼續經營自動駕駛業務。Cruise也聘請律師協助調查此事件,同時撤回其餘70輛測試用車。

延伸閱讀:兩台自駕計程車「卡路」,釀延誤就醫致死?Cruise否認了,但為何意外頻傳?

沃格特引咎辭職、高層大換血!通用汽車重建管理層

沃格特在18日透過信件向員工道歉,表示公司偏離了軌道,而他會為Cruise現在的情況負責,公司現在需要更加提高安全、透明度和社群參與。通用汽車也在早前任命通用汽車法務長克雷格·格利登(Craig Glidden)擔任聯合總裁兼行政總監,以及任命在Cruise工作6年的莫·埃爾希納維(Mo Elshenawy)擔任技術長和另一位聯合總裁,加強對Cruise管理層的審查後接受了沃格特的請職,不過尚未決定新的執行長人選。

Cruise的動盪也引起其他自動駕駛同業的擔憂,也就是監管機構可能會加強對該產業的管理和審查,並影響Aurora和亞馬遜子公司Zoox和Waymo等的擴張計畫。不過,一直在舊金山提供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的Waymo,基本上還沒有發生任何事故。

通用汽車執行長瑪麗·芭拉則(Mary Barra)在給Cruise員工的信件中提到,董事會理解和尊重沃格特的辭職,但也堅信Cruise的使命和正在開發的革命性技術。她表明,董事會和通用汽車非常專注於為Cruise建立長期成功,在努力重建信任的同時,安全、透明度和問責制將成為公司的北極星。

對於辭職一事,沃格特沒有接受記者提問,不過他在X的個人帳號上寫下,過去的十年令人驚嘆,感謝一路走來幫助Cruise的每一個人。

延伸閱讀:全球首次自駕車上路,為何Uber不怕搶生意?加州司機第一手觀察:它們不太靈活⋯

參考資料:ReutersThe Wall Street JournalThe New York TimesCNN

責任編輯:蘇祐萱

關鍵字: #自動駕駛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