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通用是電動車轉型的最大輸家?需求將翻兩倍,傳統車廠卻沒了當年的雄心?
豐田、通用是電動車轉型的最大輸家?需求將翻兩倍,傳統車廠卻沒了當年的雄心?

通用汽車和豐田等傳統汽車製造商近期開始縮減原本雄心勃勃的電動汽車生產目標。這可能導致未來他們無法滿足不斷增長的電動汽車市場需求增長,從而成為電動汽車轉型過程中的最大輸家。

上周三通用汽車宣布將提高股息,並回購價值100億美元的股票,這實際上抹去了今年公司淨利。這一舉措令投資者感到高興,通用汽車股價較宣布消息之前上漲了約10%。

但股東們的喜悅可能轉瞬即逝。通用汽車總裁克·羅伊斯(Mark Reuss)去年曾表示,銷售燃油車所獲收入將為公司向電動汽車轉型提供資金,目前這種情況似乎已不復存在,部分原因是通用汽車迫切希望提振股價。

通用汽車首席執行長瑪麗·巴拉(Mary Barra)可能認為市場對公司股價來說不公平,因為通用汽車在十多年的時間裡基本上都處於盈利狀態,但拿股票回購來提振股價可能只是掩蓋投資者對通用汽車不感冒的原因——公司缺乏執行計劃的能力。

美國Q3電動車銷售創新高,通用縮減電動車計劃

從2020年3月開始,通用汽車宣布了一系列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汽車方面的積極投資。該公司在2021年6月表示,將向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汽車領域投資200億美元的承諾提高到350億美元。通用汽車的股價在此期間上漲了2倍。

通用汽車的首批新款電動汽車本應大獲成功。純電悍馬重達4噸,售價高達11.3萬美元起,一度登上各大媒體的頭條,而售價6萬美元的凱迪拉克Lyriq正好擊中了大眾市場豪華SUV的需求痛點。但很快人們就發現,通用汽車在產品上市過程中搞砸了。

儘管通用汽車表示,純電悍馬的預購訂單有9萬多輛,凱迪拉克Lyriq的預訂也是滿額,但在2022年開始量產時卻只交付了不到1000輛純電悍馬和122輛凱迪拉克Lyriq。今年夏天,巴拉將延誤歸咎於一家供應商。2023年的產量有所好轉,但也未有明顯變化。

今年10月通用汽車表示將縮減電動汽車計劃。考慮到該公司在批量生產這些電動汽車時遇到的問題,這一決定並不奇怪。

延伸閱讀:Cruise執行長下台、裁員啟動!自駕車才開3個月就被禁上路,發生什麼事?

通用汽車將原因歸咎於客戶需求低迷。然而,行業數據並不支持這種說法。行業調研機構Cox Automotive的數據顯示,美國第三季度電動汽車銷量創下歷史新高,達到313086輛。根據諮詢公司J.D. Power的數據,目前售出的新車中約有9%是電動汽車,這一比例是BloombergNEF在2020年預測的2倍多,也就是說電動汽車的普及速度超出過去預期。

然而,諸如福特和通用汽車等傳統汽車製造商已經放棄了他們的雄心壯志,豐田等廠商則將純電動汽車視為曇花一現的趕潮流之舉。

實際上風險在於這些傳統汽車製造商的產品可能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BloombergNEF預計,到2026年美國28%的輕型汽車將是電動汽車,美國銀行預計這一比例將達到26%,J.D. Power則認為能達到24%。換句話說,兩年半後電動汽車的需求可能會翻兩番。

根據相關數據,全球範圍內電動汽車的市佔率將更大,歐洲市場將達到42%,在中國市場將達到52%。

通用汽車目前表示,到2026年公司將能夠生產100萬輛電動汽車,占目前全球銷量的17%。如果整體市佔率沒有顯著提升,這意味著通用汽車的產能將至少比市場需求少10%。

豐田估7年後賣300萬輛電動車,產能恐比市場需求低10%

豐田是另一家產能可能無法滿足需求的傳統汽車制造商。該公司在固態電池和氫電池領域都投入巨資,但固態電池計劃已經推遲了幾年。現在豐田聲稱,到2027年將生產出足夠「幾萬輛汽車」使用的固態電池。考慮到豐田去年售出的燃料電池汽車不到4000輛,實現氫燃料電池汽車方面的目標可能更遙遠。

豐田沒有預測2026年的銷量,但表示到2030年將在全球範圍內銷售350萬輛電動汽車,根據去年的數據,這一數字約占總銷量的33%。BloombergNEF預計,本世紀20年代末電動汽車將占全球市場的44%,這意味著豐田產能也將比市場需求低10%左右。

福特或許亦是如此。因為該公司最近縮減到2027年電動汽車年產量達到200萬輛的計劃。Stellantis的狀態似乎要好一些。福特表示,到2027年目標是300萬輛電動汽車,這將達到目前Stellantis汽車總銷量的一半。如果Stellantis能堅持這一目標,應該能夠輕鬆滿足需求,在此過程中市佔率可能會增加。

傳統車商為何「保守」發展電動車?

既然汽車行業都認為電動汽車是未來發展方向,為什麽沒有太多傳統汽車製造商利用這種機會獲得更多市佔率呢?

有分析認為或是傳統汽車製造商仍傾向於謹慎行事。因此,他們沒有足夠的電池材料供應來滿足未來的需求。這將意味著他們不得不簽署可能更昂貴的合約,以解決供應短缺問題。

特斯拉一再降價也擠壓了傳統汽車製造商的電動汽車利潤率。這些廠商的高層們認為,他們無法透過價格戰來奪取市佔率。他們可能是對的,但面臨的風險是因為發展模式不符合客戶期望,獲得回報的成本最終將成倍增長。

近年來,電動汽車市場的競爭已經變成看誰發展速度足夠快的比賽,這樣汽車製造商要在預期的需求浪潮到來前備足備好所有產品。結果,這變成了企業間的膽小鬼博弈,遺憾的是許多傳統汽車製造商都在退縮不前。

延伸閱讀:豐田章男:大家終於看清現實了!特斯拉、福特電動車都遇瓶頸,他「預言」中什麼?

本文授權轉載自:網易科技
責任編輯:蘇祐萱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