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亮:新光金已經在加護病房!新壽增資案吵什麼?關鍵RBC又是什麼?
吳東亮:新光金已經在加護病房!新壽增資案吵什麼?關鍵RBC又是什麼?

台新吳東亮:新光金已在加護病房

新光金兩派股東的爭議還在持續,1月31日,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以新光金大股東身分出面,他提出兩項呼籲,一是期盼50萬股東能給予新光金新任的經營團隊支持,因為大家都很努力;另外則是,他希望政府能夠支持新光金,給予監理寬容。

他更形容,「現在的新光金已經在加護病房,如今有特效藥(指監理寬容),難道要到太平間才用?」

新光金增資案相爭,金管會發聲

對此,金管會也少見說重話,要股東承擔增資億義務。新光金2023年尚未完成55億元及今年70億元現金增資,合計共125億元,金管會指出,大股東必須掏錢增資。

同時,眼看兩派股東紛爭持續,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也罕見動怒,強調增資承諾不容打折,一定要讓RBC回到法定標準200%,「發生資金缺口時,大股東應優先注資,這是義務」,並重申金融機構的存在就是要維護保戶、存戶和投資人權益。

黃天牧首先指出,新光金每年70億增資的承諾,不可因經營隊的調整就忽視,必須履行,不容現任經營團隊打任何折扣。第二,現今企業經營逐漸轉向「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要付起員工、供應鏈客戶的權隘,更何況金融機構受到主管機關高度監理,要以誠信為本,負責人應要維護投資人客戶存款戶的權益,增資能否獲利是一回事,重點在於保戶及存款戶投資人的權益。

第三,股東理所當然應該優先現金增資,沒有任何藉口。第四,黃天牧直言,有股東願意增資,但卻不讓有意願的股東進行增資,這真的是為為股東保戶存戶權益著想嗎?並強調,發生資金缺口時,大股東應優先注資,擔起最重要的責任。

最後,黃天牧提及,去年新光金董事長陳淮舟就任第一天即寫給員工公開信,有很高的格局,但現在卻看到大股東與經營團隊之間的對立,對金控的經營來說不符合期待。

黃天牧呼籲,新光金及所有股東「化異求同、和衷共濟」,共同努力309萬保戶320多萬存款戶及投資人的權益。

新光人壽的「籌資之路」該如何進行?RBC是什麼,增資案在吵什麼?以下為完整報導。

新光人壽的「籌資之路」難行

新光金控大股東近期對子公司新光人壽增資情形,隔空交火,爭議也不斷。新光金2023年用帳上現金挹注新光人壽15億元,今年,也打算再用子公司上繳增資70億元。

新光金創辦人、名譽董事長吳東進呼籲,新光金控應辦理「現金增資」挹注新光人壽。不過,新光金經營團隊則對此強調,「增資僅是手段,RBC達200%才是目的」,要大股東勿干擾公司營運。

新光人壽增資案,引發新光金兩大股東交火!有什麼盤算?

新光金控新經營團隊於2023年6月入主後,首先要解決新光人壽「資本適足率」(RBC)未達200%法定最低標準的狀況,主要的方法是:先透過其他子公司盈餘上繳轉挹注,再搭配發債來強化資本。

不過,公司借錢跟股東出錢畢竟是兩回事,新光金如果僅用旗下新光銀行、元富證券上繳盈餘來補足新光人壽的缺口,將是另一層面的挑戰,也要思考是否會影響其他子公司的發展。

吳東進認為,為了永續經營,新光吳家人應一起支持新光金控現金增資,並進一步增資到新光人壽。也就是先透過大股東增資「自助」,再尋求監理機關「人助」。

對此,新光金發布聲明重申,新光金增資新光人壽僅是手段,新光人壽能在2026年前RBC達標200%才是目的,「公司從未反對或阻礙對人壽子公司增資。」但過去新光金動輒以低於票面金額向股東募資,造成股價長期萎靡不振,募資作法未能成功扭轉公司的經營困局,卻傷害全體股東權益甚鉅。

因此,新光金規劃對新光人壽增資的資金來源時,將對全體50多萬名股東的募資作為「最後選項」,必須注意時機與經營改善程度。就目前階段而言,新光金已很努力規劃2024年第二季完成對新光人壽增資70億元,讓RBC達成200%的目標。

金管會保險局長施瓊華也說,增資才能反轉「新光人壽的惡性循環」。但對於股價低於面額10元的新光金而言,如果在票面下增資,恐怕也將影響股東權益——新光人壽到底要怎麼救,正反論點交戰,大股東各自都有盤算。

RBC是什麼?為什麼一定要200%?

全台灣有14家金控業者,在2023年業績報告中,每一家金控都呈現獲利成長,僅有新光金虧損。雖然新光金12月每股獲利(EPS)以0.21元坐冠,但由於有7個月的EPS為負,導致整年度EPS仍賠0.48元。

長期出現虧損,「資本適足率」(RBC)就不會太好。所謂RBC的概念,簡單來說,金融機構必須要留下一筆足額的資金做準備,這樣存款戶、保險戶要取回資金時,不會因為金融機構的投資或貸款等各種因素突然無法變現給用戶,導致社會大眾很緊張而發生「擠兌現象」(Bank run)。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2008年金融海嘯,當時民眾很恐慌,多數金融機構也因RBC準備得不足,最後都面臨破產清算的狀況。

台灣金管會在《保險業資本適足性管理辦法》第5條就明確規定,保險業者的RBC一定要達到200%門檻,也就是說,當投資有風險的情況下,金融機構要準備「風險資本」兩倍的資本金在手上。

當新光人壽持續虧損、RBC不到200%,金管會就必須要求補足資本。這也是為什麼,新光人壽被要求2023至2025年之間,連續3年每年要完成增資70億元的進度。

新光人壽今年增資目標、彌補虧損狀況,有解嗎?

根據新光金2023年第三季法說會,新光人壽發行10年期累積次順位普通公司債,順利募集到130億元,RBC達法定規範200%。然而,由於2023年第四季整體環境及匯率變化,整體保險業受波及,從自結報表來看,新光人壽的RBC恐又「資本不足」無法達到法定標準。

截至2023年12月底,新光人壽RBC僅179%,仍未達法定標準200%。新光金僅對新光人壽增資15億元,於是金管會保險局要求新光人壽必須在1個月內提出「2023年尚未到位的55億元計畫」,以及同時準備「2024年增貸款70億元因應措施」。

換句話說,面對55億元加上70億元,新光金目前增資額度高達125億元。但該怎麼做呢?新光金近年股價長期低於面額10元,連存股族都不敢買的股票,要發行新股、新債來籌備資金,並不容易。業界也關注,「僅從金控子公司銀行、證券上繳盈餘,當大股東都不拿錢,那新光人壽怎麼辦?」

卸下官職至今近20年、擁有金管會保險局長經歷的魏寶生,2023年7月接任新光人壽董事長,首次掌舵壽險公司就要處理燙手山芋。他的任務是要解決RBC不斷拉警報的問題,充實資本、強化財務結構,並在2026年順利接軌「國際會計準則17號公報」(IFRS 17)與新制「清償能力指標」(ICS)。

除了募資、增資,另一個挑戰就是要解決新光人壽的虧損狀況,也就是改善保險商品規劃、風險移轉,並降低增資壓力。總結而言,新光人壽眼下最重要的課題是:找到「開源節流」的機會。

「我忙到沒有時間挫折。」魏寶生走馬上任後,四處拜訪法人或高資產投資人,積極找尋參與增資或公司債的可能,改善公司體質,要重新擦亮新光人壽的品牌。今年新光人壽能否順利達標,將是金融界持續高度關注的議題。

責任編輯:林美欣

關鍵字: #金管會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博弘雲端打造金融業專屬 AI 解決方案 賦能金融產業實現智慧轉型!
博弘雲端打造金融業專屬 AI 解決方案 賦能金融產業實現智慧轉型!

從流程再造、智能客服到科技防詐,AI 正在一步步改變台灣金融業的樣貌。根據金管會「金融業者及周邊單位應用人工智慧」調查結果,金融業者導入AI與生成式AI的比例已從29%提升至33%,顯示金融業對AI應用的需求正持續升溫,而AWS亞太(台北)區域的正式啟用,更將加速這股成長力道,讓AI躍升為金融創新的核心引擎,推動整個產業快速邁向新局。

在這股潮流下,博弘雲端作為台灣第一家與AWS簽署台北區域戰略合作協議(New Region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Agreement,SCA)的雲端解決方案專家,如何協助金融業快速導入創新AI應用,讓「智慧金融」能夠真正落地在各個金融場景中?

對此,博弘雲端台灣暨東南亞事業中心副總經理陳亭竹給出的答案很明確:關鍵在於從痛點出發,讓金融業能夠以更低的門檻達成數據上雲與導入AI應用的目標。

標準化 × 客製化,雙管齊下加速金融AI真正落地

陳亭竹進一步指出,金融業在推動雲端與AI應用時,普遍面臨合法合規、AI倫理風險、人才不足與組織變革等四大挑戰。對此,博弘雲端提供產業客製化AI解決方案,滿足金融業在AI與數據應用上的多元需求,進而加速AI應用落地。

「要讓AI應用在金融業真正落地,雲服務業者的客製化能力是關鍵。」博弘雲端台灣暨東南亞事業中心技術處長孫正忠強調,因為每家金融業對上雲和AI應用的需求並不相同,甚至對AI 技術的要求與精準度都有不同期待。而標準化產品雖能快速導入,卻難以完全貼合每位客戶的營運場景與精細需求,唯有結合客製化服務,才能真正滿足金融業在AI與數據應用上的高標準,並符合大型金融客戶的嚴格驗收要求。

因此,博弘雲端推出產業客製化AI解決方案,建構在標準化解決方案的架構之上,進一步依照客戶需求進行微調。不僅能讓 AI 回答更加精確,也能更貼近終端客戶的實際需求,無論是篩選資料、優化決策,甚至提供行銷策略建議,都能展現更高的效益。

除了透過客製化服務滿足金融業者AI與數據應用上的多元需求,博弘雲端亦推出標準化產品驅動金融產業AI革新。從”AICOM”提供的新世代雲智能管理功能,賦能金融IT部門一站式管理雲端資源、即時掌握AI訓練資源運用狀態;到”LEMMA”提供的 AI企業知識代理,藉由LLM (大型語言模型) 摘要與整理重點、大幅減少人工查詢資料的時間,這些產品不僅加乘金融業者採用AI的效益,更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方程式。

RD099049.jpg
博弘雲端台灣暨東南亞事業中心副總經理 / 陳亭竹表示:要讓AI應用在金融業真正落地,雲服務業者的客製化能力是關鍵。唯有結合客製化服務,才能真正滿足金融業在AI與數據應用上的高標準,並符合大型金融客戶的嚴格驗收要求。
圖/ 數位時代 拍攝

售前 × 數據雙團隊,一站式滿足數據處理和AI應用需求

金融產業的AI應用百百種,博弘雲端不只提供產業客製化解決方案,更透過技術團隊的深度參與來強化客製化程度。首先是售前技術團隊,該團隊整合公司多年服務大型客戶的經驗與專業人才,能在專案初期便與客戶進行需求訪談與技術交流,並據此繪製完整的系統架構圖,確保AI應用精準契合需求,大幅提升專案成功落地的機率。

其次是數據團隊,涵蓋數據工程師、數據分析師與數據科學家三種不同職能,能與售前技術團隊的需求分析與架構設計緊密銜接,一站式滿足金融業從數據處理到應用的完整需求。

博弘雲端台灣AWS事業處業務資深處長郭仁傑進一步說明二個團隊的具體運作模式。售前技術團隊在完成需求分析與架構圖後,數據工程師會協助金融業將地端資料搬遷到雲端資料倉儲,並確保數據的正規化與可用性;接著由數據分析師統整數據並建立戰情室、商業智慧分析等應用,幫助客戶快速掌握營運數據;最後由數據科學家根據實際應用情境選擇或開發適合的AI模型,實現提升營運效率或優化客戶體驗的目標。「經過概念驗證與專案的執行,金融業普遍能提升5倍以上的資料處理效率,運用AI提升10~50%不等的生產力」,郭仁傑強調。

RD099024.jpg
「要讓AI應用在金融業真正落地,雲服務業者的客製化能力是關鍵。」博弘雲端台灣暨東南亞事業中心技術處長 / 孫正忠強調
圖/ 數位時代 拍攝

攜手 AWS 與生態系戰略夥伴,全面備戰金融業轉型需求

除了內部團隊的緊密協作,博弘雲端也積極深化與AWS和第三方夥伴的合作關係,加強解決方案的廣度與深度,確保能更全面回應金融業多樣化的需求。

「客戶至上一直是博弘雲端的企業文化,」陳亭竹表示,博弘雲端很早之前就洞察到金融業數位轉型的商機,加上AWS當時正如火如荼推進亞太(台北)區域的落地,因而與其展開台北區域戰略合作協議的討論,並於2025年7月正式簽訂,成為台灣第一家簽署該協議的AWS核心級諮詢夥伴。

「這是一份區域級的合作協議,必須要有足夠紮實的市場經驗和具代表性的客戶導入案例,才能獲得AWS的認可與信任,」陳亭竹強調,這份協議不僅代表AWS對博弘雲端實力的高度肯定,更意味著博弘雲端可以進一步放大服務能量,串聯更多生態圈夥伴,全面支援金融業的數位轉型。

由於金融業在上雲時,對資安防禦、效能監測、數據管理等面向,可能都有不同需求,博弘雲端自成立以來,便持續與不同領域的夥伴攜手合作,包括Palo Alto Networks、Databricks及MongoDB等國際級解決方案廠商,滿足金融業在上雲時的特殊需求。而隨著與AWS簽訂台北區域戰略合作協議,博弘雲端得以進一步擴大合作生態圈,為金融業打造更完整的雲端與AI解決方案,全力加速其上雲與創新進程。

專業技術建立信任,博弘雲端成金融業轉型首選夥伴

憑藉卓越的客製化服務能力、與AWS的緊密合作關係及多元的生態圈夥伴,讓博弘雲端在金融領域展現亮眼成果,不只在技術面持續採用創新科技賦能金融業成功轉型,更透過技術專業力獲得客戶高度信賴,某大型金融業客戶在數據上雲專案結束後,主動表示希望繼續合作。

郭仁傑說明,博弘雲端自3年前開始,即協助該客戶將地端數據逐步上雲,並導入Data Hub建立完善的資料治理(Data Governance)機制。隨著數據上雲後的效益逐步展現,不僅吸引同集團內其他子公司與海外據點相繼啟動數據上雲計劃,更將合作期間展延至7年,藉助博弘雲端的技術與服務能量,持續深化雲端與AI應用,推動整個集團的數位創新藍圖。

1757919697308.jpg
郭仁傑說明,博弘雲端自3年前開始,即協助該客戶將地端數據逐步上雲,並導入Data Hub建立完善的資料治理(Data Governance)機制。
圖/ 數位時代 拍攝

目前除了金融業之外,博弘雲端在製造、零售和公部門也累積了豐富的雲端技術導入經驗。展望未來,博弘雲端除了持續與AWS維持緊密合作、不斷精進雲端技術能力外,更將全面強化在資安託管服務 (Managed Security Services Provider, MSSP) 與技術生態圈的戰略布局,並積極拓展東南亞市場,成為台灣雲端服務業進軍國際的領航者。不僅向海外輸出台灣的成功經驗,更將成為驅動東南亞地區數位轉型的關鍵力量。

更多金融業上雲案例:立即與博弘雲端專業團隊討論

https://www.nextlink.cloud/contact/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