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集團年前宣布,將針對Yahoo台灣電子商務業務進行投資。業界認為,電商是統一零售事業最大缺口,因此瞄準深耕台灣20年的Yahoo,以認購公司債的方式「資本合作」,作為收購敲門磚。
統一投資Yahoo台灣!比起併購,「資本合作」有什麼好處?
事實上,愈來愈多企業選擇從資本合作的方式下手,利用出資部分股份,或是拿下過半股份獲得經營權等方式, 在短時間內共享標的企業目前資源和在新產業的地位,除了節省練功時間,也能降低途中走錯路的風險 。
這些類資本合作,看似只有大公司才有機會進行,跟一般公司好像無關,但在日本,中小企業的M&A(Mergers and acquisitions,合併與收購)資本合作案可是如火如荼的在進行。
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中小企業廳調查,中小企業的M&A實施件數在2014年只有約362件的水準,但到2021年,已經達到2,413件的高峰。現在的日本,也有可能是台灣企業在未來將會遇到的狀況,要是你是在公司負責企劃規劃類的職務,都有機會遇到這類資本合作的議題。
無論在日本或是台灣零售產業業者,一向都是積極的在看待資本合作這件事,如果你的公司是大型實體零售通路,在評估要跟一個標的企業進行資本合作,他們的業務內容是大型入口網站跟電商業務。
那到底企業是如何看資本合作這一件事?如果你是老闆的幕僚,公司遇到一件資本合作案件,你要如何給老闆建議?下面用4P分別來思考一下,到底有什麽合作的可能性。
首先,儘量不要靠直覺回答。直覺不錯,但直接會讓你的思考有不完整的風險,建議使用你比較拿手的商業框架,套用在你想分析的資本合作案件上,拼凑出來的論點就相對會比較完整,也可有機會從這些框架中衍生出新的想法,來提高資本合作的價值。
統一聯手Yahoo台灣,可以從哪些地方進攻?
攻破點一:生鮮電商!
第一個P是Product(產品)。 跟老闆說在接手大型網路入口網站的電商業務後,結合集團的資源,去幫助入口網站,擴大他們電商網站的營業額?!
這個應該不是容易的選項。因為如果在這行的既有專家這麼多年都無法有新突破,而大型實體零售通路在電商又不是本業强項下,要有大改變,除了要克服文化障礙之外,也非常耗費資源。
記得之前在做資本合作案件的檢討時,有一個潛規則,就是如果目標企業出事,自己的既有資源如果是沒有能力去拯救或是改變目標企業的話,那要通過這個投資評估是幾乎不可能的。那這個案件要從哪個地方找到切點? 扶持新事業 會是個不錯的方向。
盤點雙方的既有資源,大型實體零售通路在生鮮這塊,應該是非常有實力的,再結合入口網站電商所累積的大量電商顧客清單,要縮短建立生鮮電商網路超市的顧客基本盤,應該是非常有助益的。
攻破點二:會員點數經濟!
第二個P是Price(價格)。 讓老闆知道對營業額的影響。
日本在最近也有一件零售的資本合作案件。就是手機通話服務公司KDDI,要買下日本第三大超商LAWSON(羅森)的50%股權,而日本在報導這個合作案件時,不少新聞焦點都有提到「擴大會員點數經濟圈」這一件事。
他們提到,KDDI以及LAWSON,可相互活用因購物集點所累計出的會員購物偏好資訊,來對顧客做更包括性的服務。像是用日本便利商店的實際經驗,在了解某些顧客的購物習慣下,再推送類似購物習慣產品的折價券(或許點數優惠也可行),實際的購入率居然可以提高約2.3倍。
大型實體零售通路的既有會員,再加上電商的既有會員,如果在會員點數上可以合作,產品將是可是跨越更多品項,再活用這些會員訊息,應該對雙方在提高客單價,提高顧客的購買幾率,一定是非常有機會的。
攻破點三:物流倉儲事業再活用!
第三個P是Place(通路)。 對實體零售通路來説,物流是決定未來是否可以在市場存活的關鍵因素之一。從日本看,無論是便利商店(セイコーマート),超市(イーオン、COOP),家具(ニトリ),服飾(ユニクロ)等,都陸續構築自己的物流相關設施。
好處是可透過配送調節實體店舖的大小,掌握庫存,減少未來人員匱乏對營運的衝擊,提高衍生新事業的機會。
不過自建物流,也會產生效率以及營運費用的問題。日本關東的4大超市(サミット、マルエツ、ヤオコー、ライフコーポレーション)就在去年宣布跟同業合作,共同檢討物流合作,提高物流效率,控管物流費用。
再回到做電商的大型網路入口網站的資本合作案件,對大型實體零售通路來說,對方的電商,在對於自己的物流設施來説,絕對有提升效率的附加價值,使用率提高,就能讓自己未來在物流布局更大膽,更積極,讓本業可愈來愈穩。
攻破點四:跨足眼球經濟!
第四個P是Promotion(促銷)。 這個應該是對大型實體零售通路來説,附加價值最大的一塊了。
當電商聚焦的同時,大型網路入口網站其實有一個超級有魅力的附加價值:媒體廣告 。
現在不少人看新聞,都是透過入口網站的新聞相關App,這些App幾乎都占據了下載排行的前幾名,而原本在原本便利商店App使用率就不低的情況下,在加上結合不同客群入口網站的新聞相關App之後,可想像觸及率將會是非常高,短時間內應該很難找到能跟這組合匹配的媒體力量。
日本全家便利商店在2023年説明了關於他們對數位戰略的想法,他們希望在零售媒體化的相關事業上,在5年後能夠達到獲利100億日元的水準(美國Walmart的廣告事業營業額,在2021年已經到21億美元)。
這些媒體,除了可以銷售廣告給外部協力廠商外,還可針對想打的產品推送通路。根據日本的實測,在搭配店内媒體以及App宣傳下,對象產品已經有達到銷售多1成的實績。
無論在協助銷售實體產品,或是擴大非實體產品之外的收益上,零售通路的「媒體廣告」事業已經被實證對獲利是有幫助的。看日本以及美國之後,再回去看大型網路入口網站的資本合作案件,就應該就不會只聚焦在電商上了。
當跟老闆説明上面這些可能性之後,老闆還會只聚焦在電商上嗎? 零售媒體化應該是這個案件裡面最有意義的。 可獲得新的高收益獲利源,改善既有零售事業行銷能力,協助發展新事業等,未來如果台灣的零售產業真的做到媒體化之後,市場應該會有更不同更有趣的新服務誕生。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