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蘋果招牌黯淡了!Micro LED踢鐵板、電動車喊卡⋯5個關鍵事件,看庫克的困境
【觀點】蘋果招牌黯淡了!Micro LED踢鐵板、電動車喊卡⋯5個關鍵事件,看庫克的困境
2024.03.18 | 3C生活

美國蘋果公司近來陷入長線成長的困境。怎麼說呢?從蘋果幾個重要產品線來看:

蘋果Apple Watch:Micro LED導入時程又延,為什麼?

今年3月初,LED晶片大廠歐司朗(AMS Osram),對外宣布Micro LED重要項目意外取消,歐司朗為蘋果公司研發生產Apple Watch的Micro LED顯示器的合作夥伴。

這次取消的重要開發項目,雖然沒有指明是Apple Watch的開發案,然而大家「心知肚明」這是蘋果Apple Watch的開發案,蘋果將Micro LED導入Apple Watch的計畫已明顯挫敗。

Apple watch
蘋果原定在2026年推出首款搭載Micro LED的Apple Watch,但推出時程恐要往後延。
圖/ shutterstock_1821872042 (1).jpg

蘋果原定在2026年推出首款搭載Micro LED的Apple Watch,之後傳出因成本過高,可能延後到2027年方能在Apple Watch上搭載Micro LED。

導入時程一再推延,顯然是生產技術仍無法突破,使成本居高不下,更麻煩的是可能良率不佳無法達到量產標準。

Micro LED是什麼?導入困難在哪?

Micro LED被譽為「終極顯示技術」,不須背光,在戶外光線下,仍然能清楚顯示,與手錶是極佳的搭配。Micro LED更進一步若能用於智慧型手機的顯示幕,則會顛覆手機面板的生態。

看到Micro LED的發展潛力,蘋果公司於2014年併購Micro LED新創公司LuxVue,開始積極開發Micro LED技術。蘋果公司在台灣龍潭有Micro LED研發據點,與台灣供應鏈合作密切。

然而Micro LED的技術有很多困難點必須克服,其中最令人頭痛的是「巨量轉移」,必須將數量龐大的LED晶粒轉移到背板上,轉移的過程再定位、排列等等皆是問題。

然而Micro LED的技術有很多困難點必須克服,其中最令人頭痛的是巨量轉移,必須將數量龐大的LED晶粒轉移到背板上,轉移的過程再定位、排列等皆是問題。

Micro LED在產業界受到矚目許久,索尼(Sony)、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 )等皆曾展示大型Micro LED顯示幕,三星電子也公開推出Micro LED電視,可惜的是 價位高,以及可能無法克服量產問題,因此無法在市場成功

Micro LED技術原本大家一片看好,無奈迄今仍無法成為商業化的技術。

原本大家對蘋果公司的Micro LED手錶寄以厚望,期待能成為引領Micro LED技術的領頭羊。蘋果公司取消與歐司朗合作開發的案子,潑大家一盆冷水,不過受傷最大的是蘋果公司,多年的努力,歷經10年仍跌跌撞撞,蘋果公司的新技術開發能力受到質疑。

蘋果電動車:十年造車大計放水流,反觀小米已開始交車

今年2月底,傳出蘋果公司將停止「造車計畫」,將公司資源全力投入AI開發。

這個轉向早在許多人的預料之中,蘋果公司進軍汽車市場的大計,由於理想太高,目標一再更改,人員輪替頻繁,以及蘋果公司在科技技術的思維,與有百年以上歷史的汽車產業格格不入,這些在在都是蘋果公司無法在汽車產業取得一席立足之地的原因。

以特斯拉為首的電動車,為傳統汽車產業帶來新篇章,不少人甚至將特斯拉電動車比喻成裝著輪子的電腦,這或許是鼓舞蘋果前進該產業的動機。不過,蘋果顯然低估了挑戰。

蘋果扛著品牌的光環與負擔,期待自己必須端出一輛在使用者體驗超越現有汽車的方案,原本蘋果希望造出一輛達L5等級(在任何狀況下,車輛都能達到完全自行駕駛的程度)的汽車,然而實際上在現有造車技術、政府法規等,皆尚未能達成推出全自動車的目標。

小米推出「小米SU7」,開發到生產只用了3年

同樣是以智慧型手機起家的小米,2021年3月宣布投資人民幣100億元開發電動車。今年3月28日,小米將正式交付第一款電動車「小米SU7」,短短3年,小米完成電動車的開發及生產,並且正式開始交車。

小米汽車su7.jpeg
小米,2021年3月宣布投資人民幣100億元開發電動車,今年3月,小米正式交付第一款電動車「小米SU7」。
圖/ 小米

對比之下,蘋果公司花3倍以上的時間執行造車計畫,可惜的是一事無成,只好曲終人散,令人不勝噓唏。

小米有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中國電動車產業供應鏈齊全,人才濟濟,登高一呼之下,許多高手雲集投效小米,很快地成就小米的造車大業。

小米的車子造出來了,挑戰也隨之而來,小米如何在中國競爭激烈的電動車市場勝出,值得我們觀察。

延伸閱讀:蘋果全力攻AI,為何電動車一票大佬讚「明智的選擇」?Apple Car背後3難題解析

蘋果Vision Pro:功能強但市場規模小,無法大量挹注營收

號稱蘋果公司近十年來,技術、功能最佳的產品Vision Pro,於今年2月初上市,很多使用者皆認為功能是目前市面上最強「頭戴式裝置」產品,有些人甚至說Vision Pro將來可能取代智慧型手機。

的確Vision Pro的多媒體畫質、功能皆是一流,然而戴著600多公克的Vision Pro可能是很多人無法「消受」的負擔,功能雖強,無法長時間使用。加上使用地點受限,很多人配戴後,頭、頸痠痛,無怪乎不少人購買後紛紛退貨,無福消受。

延伸閱讀:Vision Pro開箱評測|畫面「超真實」、高質感,但功能少又太重!盤點10個優缺點

Vision Pro是屬小眾產品,即使將來改良,除非做成像眼鏡般的大小與重量,否則市場規模很小,無法扛起蘋果公司先進新產品線的使命。

因此Vision Pro無法引領蘋果公司走向另一市場,創造龐大業績。取代智慧型手機之說,更是不可能的任務。

蘋果iPhone:中國市場漸漸失優勢,又沒有端出令人驚豔的AI功能

iPhone是蘋果公司的生命線,iPhone業績的榮枯攸關蘋果公司的企業生命力。

這幾年來,iPhone在技術創新方面乏善可陳,不過在擁有龐大果粉的「死忠」支持下,iPhone每年的出貨量約2億多支。2023年iPhone全球出貨量達2.346億支,超過三星電子的2.266億支,躍居全球第一。

iPhone在2023年能一舉超越長久以來智慧型手機出貨冠軍三星電子,看似風光實則暗藏危機。

中國是iPhone的重要市場,2023年8月底,華為Mate Pro 60系列橫空出世後,對iPhone構成極大的威脅。

華為5G手機
今年前6周,華為在中國手機出貨量市占率達16.5%,排名躍升至第二。
圖/ 虎嗅網

2023年第4季,iPhone在中國市占率達20.2%,排名第一,不過銷售量下滑9%。華為在中國手機出貨量則銷售量則大幅成長,市占率達15.2%,排名第三。

今年前6周,華為在中國手機出貨量市占率達16.5%,排名躍升至第二。反觀iPhone在此期間,出貨量較去年同期銳減24%,市占率降到15.7%,排名滑落到第4。

今年三星電子、小米、Oppo、Vivo等公司,陸續推出生成式AI手機,功能強大,受到市場的熱烈歡迎,iPhone 16必須有讓使用者眼睛一亮的生成式AI功能問世,否則iPhone今年的銷售情況恐不容樂觀。

蘋果的官司:陷壟斷疑雲,每年數百億美元收入飛了

除此之外蘋果公司也面臨來自歐盟的壓力,剛通過的《歐盟數位市場法案》,讓使用者可以跳過蘋果的App Store,下載應用程式,打破蘋果的封閉系統。最不利的是使用者可以不用經由App Store付費,讓蘋果公司無法抽取30%的費用。這可能導致蘋果公司每年損失數百億美元的收入。

美國司法部持續對蘋果公司進行反壟斷調查,目前已進入「收尾」階段,準備提起訴訟。

美國反壟斷機構指控蘋果公司在iPhone、iPad的軟、硬體施加諸多限制,讓對手無法與之競爭。如果美國司法部正式對蘋果公司起訴,蘋果將陷入官司纏身,可能必須耗費大量的金錢與資源打官司。

App Store_shutterstock_1067766620.jpg
《歐盟數位市場法案》讓使用者可以跳過蘋果的App Store,下載應用程式,打破蘋果的封閉系統。
圖/ Shutterstock

種種不利的因素,讓蘋果公司困入淺灘。蘋果公司的市值在2018年8月底超越1兆美元,2年後,於2020年8月底超過2兆美元。2023年7月超越3兆美元大關,長居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從2023年12月起,蘋果市值一路下滑,3月15日市值為2.671兆美元,居全球第二。

與蘋果陷入困境相較,微軟公司在投資Open AI後,取得生成式AI的「先發權」,市場一路看好,市值也一路扶搖直上。3月15日微軟市值達3.159兆美元,將蘋果公司拋在後頭,成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

延伸閱讀:全球前十大市值公司排行一次看:台積電也入榜!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責任編輯:林美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AI基礎建設到先進應用服務,中華電信以AI產品服務助台灣企業創新茁壯
從AI基礎建設到先進應用服務,中華電信以AI產品服務助台灣企業創新茁壯

看好人工智慧技術對產業與世界帶來的改變,中華電信早在2016年即展開相關研究,鎖定客服、聲控、分析、安防、助理與新興應用領域探討人機協作的各種可能性,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與代理人工智慧技術的出現與逐漸成熟,中華電信不僅與時俱進的以AI優化產品服務能量,更因應產業客戶的不同需求提供可信可控且支援在地客製的智慧服務。

以AI綠能機房滿足客戶的多元運算需求

研究機構IDC預測,全球人工智慧基礎設施(AI Infrastructure)市場規模自2019年以來一直呈現雙位數的成長趨勢,預估將在2028年創下超過2,000億美元的規模,看好該市場,中華電信整合AI綠能機房專業顧問團隊以及20餘年的機房營運經驗,以單一窗口提供涵蓋規劃、設計、施工與專案管理的一站式客製AI綠能機房服務,讓企業客戶可以無後顧之憂地聚焦於核心業務,同時,以高效能、低碳排與永續的機房營運發揮企業AI應用的最大成效。

AI技術的推陳出新不僅改變了運算架構,如AI伺服器與機櫃功耗從3kW、10kW到150kW,冷卻系統、電源管理與備援機制也大不相同,為滿足不同類型的企業客戶需求,中華電信除攜手百餘家產業鏈夥伴,以模組化產品服務滿足客戶需求,如浸沒液冷、直接液冷、水冷背板與風牆等AI綠能機房高電力密度解決方案,更提供資訊科技與通訊科技整合服務,以及在地客製化服務,確保企業客戶可以因應業務彈性需求、敏捷擴展AI綠能機房。

除協助企業客戶打造接軌國際的AI綠能機房,中華電信也很重視產業需求,除推出有助於提升企業營運效率的AI服務,更透過AI賦能的安全防護機制提升營運韌性。

中華電信
因應AI伺服器功耗遽增的散熱挑戰,中華電信攜手百家夥伴,以客製化、模組化的AI綠能機房,助企業彈性擴展運算力 。
圖/ 數位時代

以AI賦能的智慧客服協助超過30家企業優化營運效率並持續擴展應用場域

中華電信的智能客服方案發展得十分成熟,不僅與時俱進的以辨別式AI、生成式AI與代理AI優化與推出新產品功能,如智慧客服機器人(文字/語音/外撥)、機器人後台管理系統、值機應答助理、訂位助理、掛號助理與客戶心聲分析等,協助來自餐飲、旅宿、電商、製造、媒體、金融、物流等超過30家企業客戶優化營運績效,更連續多年獲得國家級大獎殊榮,如第十九屆國家品牌玉山獎最佳產品獎、TCCDA-CSEA最佳智慧客服系統應用獎以及台灣創新技術展覽會專利金/銀獎等。

有別於其他AI智能客服,中華電信不僅掌握核心技術、重視平台開放性與提供客製化服務,更積極深化對數位虛擬人物與多國語言的支持,如提升台語跟越南語的精準度等,藉此擴大智能客服的應用場域,更好協助企業提升客服中心的員工生產力與營運績效。

中華電信
榮獲多項國家大獎肯定 ,中華電信以可客製化、支援多國語言的AI智能客服方案 ,成功協助超過30家企業優化營運績效。
圖/ 數位時代

透過AI技術優化「放心接」隱碼平台與資安防詐,助企業有效控管安全與詐欺風險

面對層出不窮的電話騷擾與冒名詐欺事件,中華電信推出AI賦能的「放心接」隱碼平台服務,運作方式是由系統將雙方實際號碼隱藏、轉以「代表號碼+訂單/識別號碼」的方式讓雙方進行溝通,通話或活動結束後代表號碼即失效,不僅能杜絕個人資料外洩或遭第三方竊取,還可以有效避免事後聯繫、濫用與詐欺風險,十分適合需要密切與消費者聯繫的應用場景,如物流配送、外送平台、線上叫車、房仲與人力派遣等,有利於強化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度。

中華電信
中華電信「放心接」隱碼平台透過臨時代表號碼隱藏雙方真實電話,有效杜絕個資外洩、詐欺與騷擾風險 。
圖/ 數位時代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除透過「放心接」隱碼平台協助企業降低個資外洩與詐欺風險,中華電信更進一步透過系統工具協助企業從源頭降低安全風險,以及透過群策群力的方式偵測與防範釣魚或詐騙網站對企業品牌的影響:

首先是為政府機關與企業打造的,以零信任架構為核心的「xTrust零信任網路系統」,透過連通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驗證的方式,以身分識別(生物識別)、設備鑑別與信任推斷的方式,如從使用者登入時間、設備、情境與網路等多元因素相互推斷,強化使用者與設備的認證與授權,並透過AI 行為剖析與異常登入模型即時計算風險分數,在後端系統建立「資訊系統分級表」,落實差異化授權,全面提升企業存取環境的安全性與韌性。目前已有逾20個政府機關導入,接下來,將透過與企業環境跟雲端服務整合等方式強化遠距管理能力,協助更多企業提升安防能力。

其次是透過生成式AI提供個人版與企業版防詐守衛服務,個人版服務的運作方式是中華電信的用戶將可疑網頁的網址輸入,AI Agent會透過白名單、黑名單、短網址偵測還原、網域WHOIS資訊、網站文字OCR、詐欺語意分析、網站SSL憑證可靠度分析、偽冒域名偵測模組、本土化域名偵測等十多項技術來辨識該網頁是否為詐欺或釣魚網站,並回饋給使用者,藉此保護使用者帳戶與資產安全。

中華電信
中華電信以「零信任」架構打造xTrust系統,透過多重因素智慧推斷強化認證,有效為政府與企業阻擋網路攻擊。
圖/ 數位時代

隨著個人版防詐守衛與中華電信的技術與經驗累積,中華電信計畫在2025下半年推出企業版防詐守衛服務,可支援企業品牌與Logo監測及即時警示,協助電信、電商、物流與OTA業者即時管理釣魚與詐欺網站風險、提升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讓企業可以更安全且高效的方式推行各項業務。

在AI應用日趨普及的今日,企業需要的不僅僅是專業技術,而是可以一同成長的長期夥伴,而中華電信正是企業AI轉型的首選夥伴:以十餘年的AI研發經驗串聯客服、助理、資安與綠能機房等服務,彈性敏捷地提供在地化、客製化、模組化與整合式等多元服務,與客戶、夥伴一起在AI新世代走得更穩且更遠。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