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才者得AI!Meta闢人才通道、微軟重金挖角、新創祭天價分紅⋯一文盤點科技巨頭搶才手段
得人才者得AI!Meta闢人才通道、微軟重金挖角、新創祭天價分紅⋯一文盤點科技巨頭搶才手段

延燒超過一年的AI熱潮中,如今最稀缺的資源或許不是GPU或算力,而是AI人才。為了留住或挖角更多、更優秀的人才,從科技巨頭到新創都不斷開出更高價碼、祭出更優渥的股票分紅或薪酬方案,以從這場日漸激烈的AI競賽中脫穎而出。

AI人才爭奪戰開打!科技巨頭搶人不手軟

微軟:直接砸大錢挖角AI人才!

前陣子,微軟宣布雇用DeepMind、Inflection AI共同創辦人穆斯塔法.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領導消費者AI業務,並連帶挖角Inflection AI眾多員工,幾乎將這間曾備受矚目的新創「整碗端走」。

Meta:祖克柏親筆信攬才、開闢AI人才「快速通道」

不光是微軟,Meta同樣求才若渴。為了挖角DeepMind的員工,Meta執行長馬克.祖克柏親自撰寫延攬信件,傳達AI對Meta的重要性,並表示希望對方可以加入公司與他一同工作。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Meta還為部分AI人才開出「快速通關」,可以 不必面試直接上任 。希望藉由這些手段,重新Meta打造成AI領域的領導者。

1200px-Mark_Zuckerberg_F8_2019_Keynote_(4685778971
為了AI人才,Meta執行長祖克柏也親自寫信挖角Google DeepMind的員工。

AI工程師有多夯?初階工程師就有百萬美元年薪!

《金融時報》指出,OpenAI、DeepMind、Anthropic等當紅AI公司中,即使只是相對初階的工程師,也能輕鬆獲得百萬美元年薪,這些人只要登錄LinkedIn立刻就會有工作機會蜂擁而至,頂端的工程師薪資甚至有望達到1,000萬美元以上。

雖然AI產業過去待遇就相當優異,現在各家公司開出的價碼依舊非常亮眼。《華爾街日報》指出,除了工程師,AI領域的業務人員也非常熱門且稀缺。AI領域變化快速,業務需要廣泛的技能與深厚的知識,也的甚至能達到一般企業軟體業務的兩倍薪水。

人力資源公司Einstellen Talent共同創辦人亞力克斯.利伯萊(Alex Libre)直言,「AI人才就是當今就業市場上,薪水最高的人才種類之一。」

internet_工程師_程式_engineer
即使只是相對初階的工程師,也能輕鬆獲得百萬美元年薪,頂端的工程師薪資甚至有望達到1,000萬美元以上。
圖/ Shutterstock

新創公司想要AI人才,有哪些優勢?

不過對新創公司來說,現在的AI人才爭奪戰是相當大的威脅,一般而言他們並沒有足夠的資源能與大公司爭搶人才。一位Google工程師透露,近年他收到很多來自新創公司的邀請,但他一點也不心動,因為新創公司很難有足夠資金訓練大型語言模型,也沒有足夠資源讓他做想做的事。

曾獲輝達、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投資的AI新創Perplexity,其執行長阿拉文德.遜尼瓦斯(Aravind Srinivas)透露,他曾試圖挖角Meta資深工程師,但對方只回應他,「等你有1萬片H100再來找我。」

Mustafa Suleyman
Inflection AI共同創辦人蘇萊曼認為,新創公司擁有快速行動、大膽挑戰的優勢,對AI人才仍然頗具吸引力。
圖/ Mashdigi

優點一:天價分紅,持續給員工獎勵

AI藥物試驗研發公司Faro Health的薪水過去一直保持在業內前25%的水準,想用具有競爭力的薪資留住人才,但到了2023年由於業界水準直線攀升,這變得很困難。為了保留人才,執行長史考特.切森(Scott Chetham)透露他們只得為頂端員工提供更多股權獎勵,第一批預計會在4年後進到員工口袋,「我們必須不斷提供股權分紅,持續給予員工獎勵。」

優點二:新創背後的「高成長性」

不過,新創高成長的可能性仍然吸引了不少AI人才加入。研究公司Zeki的資料中的1萬家AI新創,仍然僱用到了比亞馬遜、蘋果、微軟、Google、Meta等5大科技巨頭更多的AI人才。半導體人力資源公司SBT Industries總裁賈斯丁.金賽(Justin Kinsey)分享了一個案例,一位微軟工程師放棄百萬美元獎金及股票、甚至願意砍10萬美元年薪加入新創公司,就是因為看好該新創的表現,預計未來5到7年內可透過股票分紅獲得超過4,000萬美元獎金。

優點三:新創靈活、較大公司走得快!

Inflection AI共同創辦人蘇萊曼雖然加入了微軟,他也透露小公司在爭奪AI人才上並不是毫無機會,強調這些新創「可以走得很快、擁有高度創意,可以創造大公司永遠不會做、甚至認為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延伸閱讀:OpenAI新技術「聲音引擎」:只要15秒語音,你就能被AI複製!會有哪些危機?

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Business Insider

責任編輯:林美欣

關鍵字: #AI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長期觀察臺灣新創生態,推動國內Meet創業小聚、AAMA搖籃計畫的巨思文化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她指出新創若要跨越成長瓶頸,必須穩固「品牌、信任、資本」三大支點,並形成動態的正向循環。

特別是今年迎來臺灣證券交易所「創新板」2.0新局,新創更應該善用資源,藉由透明化治理贏得市場信任,同時借助資本平台放大品牌能量,鍛鍊好企業體質後進軍國際市場。上市,從未是終點,而是企業累積第二成長曲線的底蘊,更是企業實踐社會責任、進入永續成長的起點。

從品牌認知到信任資本:新創企業的成長三支點

新創從零到一的過程,通常會經歷哪些關鍵的成長階段?陳素蘭直言,「新創是社會上的新面孔,必須要先被看見有知名度(Awareness),接著才能被市場認可(Acceptance),最終進而累積深厚的品牌信任感(Trust),這是一條每家新創企業的必經之路。」

不論是經營B2C或B2B市場,品牌信任感的建立,不能只依賴短期預算所帶來的瞬間行銷曝光。陳素蘭建議,新創進入市場前先清楚定位自身的獨特價值,持續落實言行合一的經營策略,向消費者與商業夥伴展現長期的價值承諾。換言之,品牌與信任的塑造並非一蹴可幾,背後往往需要資本的挹注支持。

由此觀之,新創要走得踏實、奠基穩固基礎,陳素蘭認為需要三個關鍵支點「品牌力、信任力、資本力」的構成,而且這三個支點環環相扣、彼此影響。陳素蘭解釋:「品牌力帶動信任力,信任力吸引資本力,然後再運用資本的投入,讓企業能持續深化技術研發與強化市場行銷;同時,也能推動組織管理優化,提升整體營運效率與品牌競爭力,三者之間形成正向循環,正是企業穩健成長、立足市場的關鍵。」

創新板2.0升級啟動,為新創點燃成長引擎之火

數位時代X臺灣證券交易所
圖/ 數位時代

相較於國際市場的創業環境,這三個支點之中,臺灣新創過去大多較忽略的,是善用「資本市場」以作為加速成長力道的槓桿資源。因為許多創業者花更多心力在技術打磨、產品開發,但當要拓展更大的營收版圖時,才赫然發現,資本市場的力量不可或缺。

正因如此,臺灣證券交易所推動的「創新板2.0」升級,即是賦能新創,強化品牌信任與營運體質的關鍵轉捩點。陳素蘭指出,觀察創新板2.0做了一系列革新,包含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提供新創多階段上市輔導機制,以及上市後加強品牌曝光、媒合投資人互動等措施,藉此讓更多具潛力的新創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也協助企業在募資、品牌信任與市場能見度更上層樓。

陳素蘭舉兩個登上創新板最有印象的企業,其一是首家進入創新板的錼創科技,一路看著他們透過資本市場的公開透明與品牌強化,不僅打開市場知名度,甚至受惠創新板2.0新制,股票流動性的提升,反映市場對其價值的信心,也進一步吸引更多國際訂單。另一家來自AAMA計畫第二期學員的Gogolook,在創新板的助力下穩健營運體質,近年有更多消費者認識他們的資安解決方案,甚至Gogolook順利進軍歐洲完成策略併購,並進一步擴大全球市場佈局。

從這兩個案例當中,陳素蘭提到:「創新板2.0的存在意義,不是單純協助新創企業掛牌上市而已,更是為企業打開信任之門、提升品牌能見度與資本能量的成長引擎。」加上證交所提供系統化、階段式的支持輔導機制,越來越多新創得以從市場的新面孔,蛻變成有競爭力與市場信任的長青企業。

立足臺灣,邁向全球:上市是新創永續經營的起點

面對全球競爭日益激烈,越來越多臺灣新創在立足本土市場後,下一階段將放眼國際商機。這時候,資本市場的支持,亦是新創邁向國際的重要推手。陳素蘭提到,她觀察創新板效法那斯達克(NASDAQ),是支持創新的首選籌資平台,幫助尚未獲利但有商業模式潛力的企業,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關鍵資金。而且有創新板的背書,臺灣新創在進入海外市場的時候,對品牌信任更是加分元素。

陳素蘭就觀察到,證交所協助新創拓展海外市場時,持續投入資源並展現高度支持。她指出,「近期證交所與KPMG一起成立『東南亞創新資本平台』,就是扮演鏈結臺灣與東南亞創新生態系的橋樑,幫助更多新創在東協市場進行業務拓展、資金媒合與合作交流。」

不過陳素蘭也強調,新創在跨足國際市場時,更需要「負責任地」使用資本市場的資金。「對資本的負責態度,就是願意把自身的經營承諾、財務表現公開在陽光底下,接受各界的檢驗,不僅有助於建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更能贏得國際投資者與合作夥伴的信任,」她補充道。

因此,上市進入創新板,對新創企業而言,絕非是成功的終點,更是邁向國際化及永續經營的新起點。借助證交所創新板2.0的支持,相信有更多臺灣新創企業在資本市場穩健成長,持續深化「三大支點」實力,穩健立足在地、勇於挺進國際,展現臺灣新創追求永續發展與國際競爭力的堅實動能。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