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雄養生鮮帶路雞,養了好幾隻,但自己孵出來的,這還是頭一遭。
「原本只是想賣形象,結果真的賣出業績來。」全聯發言人劉鴻徵在5月23日全聯的農產記者會上拋出這句真心話,他指的,是全聯從2015年開始做的小農直採專區。
由於全聯主力的婆媽客群,對菜價暸若指掌,價格敏感度之高,讓葉菜類一直是全聯生鮮事業中最難攻克的一塊。為了不與傳統市場做價格戰,全聯在2015年替商品想到的其中一種加值方法,就是賣小農直採的故事。
小農商機破30億,成生鮮意外帶路雞
「青農返鄉、二度創業小農種的菜直送門市,新鮮又有人情味。」原本這只是全聯生鮮事業中,吸引消費者多佇足在冷藏櫃前的一個行銷廣告點。沒想到近3年,自煮商機日趨普遍,小農直採業績暴增一倍,去年營收超過新台幣9億元。另一個小農品類——小農鮮乳,也從9年前的1.5億增長到去年的18億元。目前小農直採的商品佔整個蔬果生鮮類約一成的生意,而小農鮮乳則佔整個鮮乳品項超過2成的比例。
無心插柳的行銷噱頭,正慢慢長成全聯生鮮品類的帶路雞。全聯表示,2021~2023年設有小農直採專區的店數成長超過1倍,2023年已有超過460間門市設有小農專區,預計2024年全台將達600家。目前合作小農超過160位,鮮乳也有超過百間牧場合作直送。全聯預計今年底「小農直採作物」加上「小農鮮乳」,將貢獻約30億元的業績。
能有如此驚人的「自然」成長,得歸功於全聯起初在供應者端與消費者端的策略奏效。
首創農友訂價,穩定160位農友合作關係
供應者端,全聯開出通路少見的農友訂價模式,也就是說,每期作物收成,小農們能替自己的作物制定規格、包裝,以及訂價,這點可說與對手家樂福是完全相反。家樂福也與超過230位小農合作,在賣場上架小農商品,但是家樂福向來對小農採取「保價收購」原則,這樣對農民的好處是收入穩定,但也會有售價無法反映生產成本的問題,利潤較不可控。
而全聯採取的農友訂價,讓農民可依照全聯提供的市場拍賣行情、田間盤商收購價,最後加上自己期望的利潤空間來訂價。 「一把菜市場賣30元,你的是小農直送賣35元,很少人買,那可能他會再往下調到32元」全聯採購課專員周山霖說到,全聯會拿通路的銷售數據與小農討論,找出售價的甜蜜點。
有了穩定利潤,小農也會願意加碼投資升級自己的農田。像是與全聯長期合作的剝殼玉米筍小農林浩平,如今一年能賣出60萬包玉米筍,甚至用一盒30、40塊的玉米筍賣到破億營業額,成為全聯首位業績破億小農,另外年營收賣出千萬佳績的也還有4~5位小農。「多數小農在與全聯的輔導合作下都成為穩定、獨家的供應商。」周山霖說到。
用產地吸引消費者,挑鮮乳當作在挑紅酒
在消費者端,全聯則善用產區的定錨效應。除了有機、新鮮是小農作物、小農鮮乳吸引消費者的基本盤。在商品包裝上,全聯也會特別強調產區。不管是作物還是鮮乳,不同產地有不同風土氣味,菜的風味不同,鮮乳的甜度、香味也會不一樣。
劉鴻徵指出,原本多數廠牌的鮮乳,會混不同乳源做調整,但在小農鮮乳上,全聯一率採用單一產區,牛奶盒上也可看到直接印上農場名或是地名。如此是為了讓消費者在喝鮮奶,也會像挑紅酒一般,記得自己喜好的產地是哪裡,增加黏著度,也為不同廠牌的鮮乳小農區分開不同消費市場。
劉鴻徵透露,今年第一季全聯在生鮮事業成長的速率快於乾貨類商品,目前生鮮事業的業績佔總營收24%,以今年目標的2100億營收目標來推算,生鮮今年約能貢獻500億左右的收入,續創新高,而預計今年還會有其他與生鮮品類相關動作。
責任編輯:林美欣
想加入數位時代嗎?歡迎[投遞履歷][2]成為我們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