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詐騙一年高達53億元,真的抓不到嗎?常見詐騙手法揭秘:別當肥羊!
加密貨幣詐騙一年高達53億元,真的抓不到嗎?常見詐騙手法揭秘:別當肥羊!
2024.05.31 | 區塊鏈
加密貨幣詐騙占3成,每年財損53億元

根據台灣內政部警政署最近統計,近年來加密貨幣相關的詐騙案件數量逐年攀升,2023年整年詐騙案件37,823件,其中加密貨幣相關的被害案件就有11,405件,佔整體的近三成,財損金額也高達新台幣53.45億元。

隨著加密貨幣的流行和普及,相關的詐騙事件也在全球範圍內急劇增加,台灣尤其不例外。比特幣價格從誕生至今,一路飆漲到7萬美元,吸引不少投資人關注,也讓詐騙集團有機可趁,以加密貨幣作為幌子,導致「假投資真詐欺」的案件大幅增加。

解密目前最常見的詐騙手法

雖然加密貨幣的詐騙手法相當多元,但刑事警察局打擊詐欺犯罪中心金融研析股股長洪丞奇分享,目前台灣最常見的還是透過網路、社群軟體進行詐騙,後續再透過各種方式掌握用戶的加密錢包,造成用戶財產損失。

歹徒首先會利用臉書、IG、YouTube、Google或簡訊等管道,投放假投資的廣告,或在交友軟體APP進行假交友。

歹徒會宣稱保證獲利、穩賺不賠且利潤豐厚來吸引被害者加Line聯繫,並邀約加入Line社群提供免費的投資教學。

當被害者上鉤後,歹徒就會提供假投資網站或APP給被害人註冊,再介紹幣商讓被害者自行購買加密或幣,接著要求被害者將加密貨幣發送至假投資網站或APP的錢包地址。

歹徒可能透過簽屬智慧合約,或是點擊埋了惡意程式的連結,讓被害人的加密貨幣控制權落入歹徒手中,而被害者在投資網站或APP看到的帳面損益,其實也都是假的紙上富貴。

為了吸引被害人加碼投入,初期網站或APP的運作都看起來沒有異常、甚至可以提領獲利。但其實這些出金款項很可能來自其他被害人,進而導致用戶銀行帳戶被警示。

當被害人投入資金到一定程度之後,想要再提領獲利時,詐騙集團可能會以各種藉口開始拖延,例如需要繳納保證金驗證帳戶、補繳交易稅等理由,想盡辦法在最後關頭再從被害人身上詐取現金,甚至可能直接關閉網站、失去聯繫。

偵辦過程與挑戰

加密貨幣的匿名性和跨國性質,使得追蹤和定位詐騙者極其困難。此外,由於涉及的法律和技術問題複雜,警方和檢察機關的追訴工作也特別艱鉅。

洪丞奇表示,加密貨幣詐騙案例的偵辦過程充滿挑戰,「區塊鏈詐騙案件會不斷在實體、虛擬、跨國境之間轉換,和傳統詐騙案件相比更麻煩。」

挑戰一:個人幣商身分難以查證

警方查獲假投資詐欺案件的取款車手,或要通知警示帳戶申請人時,嫌犯常常自稱自己是普通的「個人幣商」而非詐騙集團來進行抗辯,甚至會向警方提供假對話紀錄和買賣交易紀錄,塑造成自己只是普通商人、或帶善意的第三者,對詐欺犯罪概不知情,來躲避司法追訴。

如果警方沒有找到取款車手與詐欺集團聯絡的實際證據,從形式、外觀上來看,幣商車手和被害人之間的交易,似乎和坊間一般的私人買賣加密貨幣沒有太大的差異。如果幣商車手堅稱沒有犯案,強調自己也只是被利用的倒楣鬼,整樁買賣故事聽起來也毫無破綻,因此成為警方辦案上的一大難題。

挑戰二:境外交易所合作有限

用戶發現個人資產遭到詐騙後,只能由警方和國內交易所合作,請交易所協助凍結帳戶。然而很多用戶使用的是境外交易所,台灣金管會也還沒擬定虛擬通或詐騙款項的聯防機制,因此海外交易所和台灣警方的合作有限,甚至有不少交易所不願意配合台灣執法機關,因此淪為詐騙集團洗錢的工具。

另外,當詐騙款項流向海外交易所,警方雖然可以向交易所申請緊急凍結,但如果要延長或扣押,還是必須向法院聲請扣押裁定。如果申請凍結錢包帳號的並非台灣人,就必須向申請人國籍法院聲請,讓偵查流程變得更為複雜費時。

挑戰三:個人錢包具高度匿名性

交易所由於受到政府監管,大多會要求用戶進行實名登記(KYC),但網路上許多個人錢包軟體沒有落實KYC,因此具有匿名性高、開帳戶速度快、成本低,且無調閱窗口等特點,不過因為這類錢包沒辦法將帳戶內的加密貨幣出入金成法幣,因此通常被詐欺集團拿來當第二、第三層的中繼錢包使用。

挑戰四:冷熱錢包搜索困難

由於加密貨幣大多存放在USB或卡片型態的冷錢包,或是手機內的熱錢包APP內,因此在現場執行搜索行動時,也會增添不少難度。除了現場執行人員需要花時間教育之外,冷錢包體積小,要在短時間內找出並不容易;而手機內的熱錢包也常被刪除,現場執行人員必須另外到App Store查看是否有下載紀錄,並要求載回。

新手如何不被騙?

最後,洪丞奇建議,在進行投資時,應該使用合法的投資平台,例如金管會銀行局定期公告已完成洗錢防制法遵聲明的業者名單,都是較適合新手一開始進入Web3世界使用的交易所。

另外,打詐中心每周都會公布民眾通報的詐騙網站在165官網以及臉書粉絲專頁上,民眾也可以上去查看自己正在投資的網站平台是否有被通報。不過,即使網站沒有被公告,也不代表是絕對安全的,在進行投資前最好還是小心查證,以免受騙。

最後洪丞奇也提醒,凡是在網路上看到投資廣告或網友傳來的投資訊息,標榜「高報酬低風險」、「穩賺不賠」的都是詐騙,投資者應該保持警惕,才不會輕易受騙。

還有什麼其他常見詐騙手法?

目前區塊鏈世界最常見的詐騙手法,除了傳統常見的詐騙類型,包括線上交友、飆股投資老師,或是網路釣魚連結,另外還有一些針對比較幣圈進階玩家的詐騙手法。對於還沒有太多戒心的新進玩家,很容易就因為不熟悉區塊鏈技術而不小心將個人的錢包授權全都交出去而不自知。

目前區塊鏈領域常見的詐騙類型,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 釣魚攻擊:利用偽造的加密交易平台或錢包服務,騙取用戶的私鑰或個人資訊。
  • 代幣狙擊詐騙(Sniping Scams): 開發者表現地像是正常的發行代幣,並吸引投資者。隨後便突然撤回流動性或拋售代幣,導致代幣暴跌而投資者蒙受損失。
  • 拉地毯(Rug Pull):開發者在募集大量資金後,突然消失,使得項目及其代幣價值歸零。
  • 智慧合約漏洞:詐騙者利用智慧合約中,未被發現的漏洞來盜取資金。

本文授權轉載自:Web3+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迎接AI代理時代,中國信託3大策略重點加速金融轉型
迎接AI代理時代,中國信託3大策略重點加速金融轉型

台灣年度AI盛會「2025 AI TAIWAN未來商務展」日前圓滿落幕,展會期間同步登場的「2025 AI TAIWAN國際趨勢高峰論壇」也吸引來自產官學界的高度關注。副總統蕭美琴親臨現場致詞時指出,人工智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全球產業版圖,台灣正站在這場關鍵變革的十字路口,必須積極布局。

「我們已在硬體供應鏈上打造出一座堅固的山頭,接下來,台灣更要以AI與軟體應用為核心,開創下一座新高峰,讓台灣持續站穩世界舞台。」蕭美琴強調。

AI應用邁入「代理時代」,大量數位員工走進職場

目前,AI應用的發展已從單純的聊天問答與內容生成,邁入全新的「代理時代」。Google前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明,所謂AI代理(AI Agent),不僅能理解與回答問題,更具備推理、規劃甚至執行任務的能力。像是特斯拉的無人計程車服務,或Amazon的倉儲與送貨機器人,都意味著AI不再只是螢幕中的語言模型,而是直接參與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取代部分白領工作,成為職場上的虛擬同事,舉凡代理撰寫軟體程式碼、產出研究報告等任務,AI都能勝任。

受邀擔任主題演講嘉賓的中國信託金控資訊最高主管賈景光,對此趨勢也有相同見解。他預期,未來金融職場將迎來大量數位員工,AI角色亦將從過去的助理定位,躍升為具備博士班水準的專業夥伴,全面協助企業提升營運效率與生產力。

事實上,為了迎接這股變革浪潮,中國信託早在2018年便前瞻性地成立AI實驗室,積極借鏡國際金融業的成功經驗,推動各項AI專案。這項超前部署的策略,也讓中國信託成為台灣首家連續四年榮獲《Global Finance》雜誌「全球傑出金融創新實驗室」殊榮的金融機構,展現其在AI創新應用領域的領導地位。

中國信託金控
首家連續四年榮獲《Global Finance》雜誌「全球傑出金融創新實驗室」殊榮的金融機構_中國信託金控,受邀分享AI創新應用領域的經驗與策略。
圖/ 數位時代

中信AI發展策略的3大核心重點

進一步探究中國信託金控的AI應用發展策略,可以歸納出3大核心重點。

第一是採取「導入通用工具+自建AI模型並行」的雙軌推動模式。目前市面上由科技大廠或新創企業提供的AI工具已相當成熟,如:語意搜索、摘要總結、內容生成等工具,只要確保符合資安與內控標準,即可快速導入與應用。此外,針對中信獨有的經營Know-how、產品知識、關鍵決策能力等核心競爭優勢,則透過自建AI模型的方式內化至系統中,藉此強化差異化競爭力,與通用工具形成有效互補。
第二為打造AI賦能的企業文化。賈景光強調,推動AI賦能,絕非單純的技術導入專案,而是一場全方位的企業文化變革,必須由高階主管帶頭學習與使用AI,再結合員工教育訓練、不定期內部應用成果與外部趨勢分享、建置學習資源庫、以及Prompt Engineering的技巧養成與實戰演練等方式,循序漸進,逐步型塑出AI賦能的企業文化。

尤其考量到「如何下正確指令」(Prompt Engineering)是AI效益最大化的關鍵,中國信託也將內部累積的指令設計技巧與應用實例,整理為知識庫,讓全體員工得以共同學習、快速上手,加速落實AI於日常工作中。目前,中國信託金控已經盤點出超過200個AI應用情境,協助員工有效提升40%至70%生產力。

第三則是鎖定關鍵應用場景、最大化AI導入成效。每個產業都有自己的關鍵議題,企業在導入AI時應回歸業務本質,從產業策略與關鍵流程出發,找出痛點並對症下藥,才能創造出AI應用的最大價值。

中國信託金控
中國信託金控資訊最高主管賈景光,開場時提到,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很大的比例都與AI有關。
圖/ 數位時代

像中國信託便聚焦於優化客戶體驗、提昇內部效率與風險管理3大金融業核心議題,發展相關的AI應用,例如:智能客服已實現70%的客戶詢問可於1秒內快速回應、自主研發的AI模型能主動偵測並攔截可疑交易,2024年累計成功阻擋的詐騙金額已達8.4億元新台幣,為客戶資產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隨著內部AI應用已小有所成,如今,中國信託正積極邁向產業共創階段,並響應金管會倡議成立的「金融科技產業聯盟」,擔任「金融科技應用研發工作圈」的首屆召集人。透過聯合學習、金流履歷、資料整合等方式,研發可以解決金融業共通性問題的AI相關應用,如 : 目前的首要任務是建構全國性金融同業防詐平台,以科技精準阻詐、達到守護民眾財產安全的目的。賈景光強調,唯有打破單打獨鬥,串聯產業力量,才能加速AI在金融業的落地與深化,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AI應用實力,真正讓台灣的金融科技在全球發光發熱。

中國信託金控
賈景光強調,唯有共同合作,串聯產業力量,才能加速AI在金融業的落地與深化。
圖/ 數位時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