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詐騙一年高達53億元,真的抓不到嗎?常見詐騙手法揭秘:別當肥羊!
加密貨幣詐騙一年高達53億元,真的抓不到嗎?常見詐騙手法揭秘:別當肥羊!
2024.05.31 | 區塊鏈
加密貨幣詐騙占3成,每年財損53億元

根據台灣內政部警政署最近統計,近年來加密貨幣相關的詐騙案件數量逐年攀升,2023年整年詐騙案件37,823件,其中加密貨幣相關的被害案件就有11,405件,佔整體的近三成,財損金額也高達新台幣53.45億元。

隨著加密貨幣的流行和普及,相關的詐騙事件也在全球範圍內急劇增加,台灣尤其不例外。比特幣價格從誕生至今,一路飆漲到7萬美元,吸引不少投資人關注,也讓詐騙集團有機可趁,以加密貨幣作為幌子,導致「假投資真詐欺」的案件大幅增加。

解密目前最常見的詐騙手法

雖然加密貨幣的詐騙手法相當多元,但刑事警察局打擊詐欺犯罪中心金融研析股股長洪丞奇分享,目前台灣最常見的還是透過網路、社群軟體進行詐騙,後續再透過各種方式掌握用戶的加密錢包,造成用戶財產損失。

歹徒首先會利用臉書、IG、YouTube、Google或簡訊等管道,投放假投資的廣告,或在交友軟體APP進行假交友。

歹徒會宣稱保證獲利、穩賺不賠且利潤豐厚來吸引被害者加Line聯繫,並邀約加入Line社群提供免費的投資教學。

當被害者上鉤後,歹徒就會提供假投資網站或APP給被害人註冊,再介紹幣商讓被害者自行購買加密或幣,接著要求被害者將加密貨幣發送至假投資網站或APP的錢包地址。

歹徒可能透過簽屬智慧合約,或是點擊埋了惡意程式的連結,讓被害人的加密貨幣控制權落入歹徒手中,而被害者在投資網站或APP看到的帳面損益,其實也都是假的紙上富貴。

為了吸引被害人加碼投入,初期網站或APP的運作都看起來沒有異常、甚至可以提領獲利。但其實這些出金款項很可能來自其他被害人,進而導致用戶銀行帳戶被警示。

當被害人投入資金到一定程度之後,想要再提領獲利時,詐騙集團可能會以各種藉口開始拖延,例如需要繳納保證金驗證帳戶、補繳交易稅等理由,想盡辦法在最後關頭再從被害人身上詐取現金,甚至可能直接關閉網站、失去聯繫。

偵辦過程與挑戰

加密貨幣的匿名性和跨國性質,使得追蹤和定位詐騙者極其困難。此外,由於涉及的法律和技術問題複雜,警方和檢察機關的追訴工作也特別艱鉅。

洪丞奇表示,加密貨幣詐騙案例的偵辦過程充滿挑戰,「區塊鏈詐騙案件會不斷在實體、虛擬、跨國境之間轉換,和傳統詐騙案件相比更麻煩。」

挑戰一:個人幣商身分難以查證

警方查獲假投資詐欺案件的取款車手,或要通知警示帳戶申請人時,嫌犯常常自稱自己是普通的「個人幣商」而非詐騙集團來進行抗辯,甚至會向警方提供假對話紀錄和買賣交易紀錄,塑造成自己只是普通商人、或帶善意的第三者,對詐欺犯罪概不知情,來躲避司法追訴。

如果警方沒有找到取款車手與詐欺集團聯絡的實際證據,從形式、外觀上來看,幣商車手和被害人之間的交易,似乎和坊間一般的私人買賣加密貨幣沒有太大的差異。如果幣商車手堅稱沒有犯案,強調自己也只是被利用的倒楣鬼,整樁買賣故事聽起來也毫無破綻,因此成為警方辦案上的一大難題。

挑戰二:境外交易所合作有限

用戶發現個人資產遭到詐騙後,只能由警方和國內交易所合作,請交易所協助凍結帳戶。然而很多用戶使用的是境外交易所,台灣金管會也還沒擬定虛擬通或詐騙款項的聯防機制,因此海外交易所和台灣警方的合作有限,甚至有不少交易所不願意配合台灣執法機關,因此淪為詐騙集團洗錢的工具。

另外,當詐騙款項流向海外交易所,警方雖然可以向交易所申請緊急凍結,但如果要延長或扣押,還是必須向法院聲請扣押裁定。如果申請凍結錢包帳號的並非台灣人,就必須向申請人國籍法院聲請,讓偵查流程變得更為複雜費時。

挑戰三:個人錢包具高度匿名性

交易所由於受到政府監管,大多會要求用戶進行實名登記(KYC),但網路上許多個人錢包軟體沒有落實KYC,因此具有匿名性高、開帳戶速度快、成本低,且無調閱窗口等特點,不過因為這類錢包沒辦法將帳戶內的加密貨幣出入金成法幣,因此通常被詐欺集團拿來當第二、第三層的中繼錢包使用。

挑戰四:冷熱錢包搜索困難

由於加密貨幣大多存放在USB或卡片型態的冷錢包,或是手機內的熱錢包APP內,因此在現場執行搜索行動時,也會增添不少難度。除了現場執行人員需要花時間教育之外,冷錢包體積小,要在短時間內找出並不容易;而手機內的熱錢包也常被刪除,現場執行人員必須另外到App Store查看是否有下載紀錄,並要求載回。

新手如何不被騙?

最後,洪丞奇建議,在進行投資時,應該使用合法的投資平台,例如金管會銀行局定期公告已完成洗錢防制法遵聲明的業者名單,都是較適合新手一開始進入Web3世界使用的交易所。

另外,打詐中心每周都會公布民眾通報的詐騙網站在165官網以及臉書粉絲專頁上,民眾也可以上去查看自己正在投資的網站平台是否有被通報。不過,即使網站沒有被公告,也不代表是絕對安全的,在進行投資前最好還是小心查證,以免受騙。

最後洪丞奇也提醒,凡是在網路上看到投資廣告或網友傳來的投資訊息,標榜「高報酬低風險」、「穩賺不賠」的都是詐騙,投資者應該保持警惕,才不會輕易受騙。

還有什麼其他常見詐騙手法?

目前區塊鏈世界最常見的詐騙手法,除了傳統常見的詐騙類型,包括線上交友、飆股投資老師,或是網路釣魚連結,另外還有一些針對比較幣圈進階玩家的詐騙手法。對於還沒有太多戒心的新進玩家,很容易就因為不熟悉區塊鏈技術而不小心將個人的錢包授權全都交出去而不自知。

目前區塊鏈領域常見的詐騙類型,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 釣魚攻擊:利用偽造的加密交易平台或錢包服務,騙取用戶的私鑰或個人資訊。
  • 代幣狙擊詐騙(Sniping Scams): 開發者表現地像是正常的發行代幣,並吸引投資者。隨後便突然撤回流動性或拋售代幣,導致代幣暴跌而投資者蒙受損失。
  • 拉地毯(Rug Pull):開發者在募集大量資金後,突然消失,使得項目及其代幣價值歸零。
  • 智慧合約漏洞:詐騙者利用智慧合約中,未被發現的漏洞來盜取資金。

本文授權轉載自:Web3+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遊戲商機、集點經濟,還能怎麼玩?家樂福 App 創新手遊《家有超市》領風潮
遊戲商機、集點經濟,還能怎麼玩?家樂福 App 創新手遊《家有超市》領風潮

促銷、折扣、集點換購早已成為零售標配,顧客對優惠不再陌生,卻也因此變得難以被打動。若想持續吸引目光,單靠傳統優惠不能只是基本配備,必須進一步創造差異化的體驗。

面對這樣的挑戰,家樂福選擇從「參與體驗」的角度出發,重新思考與顧客的互動方式。一般的集點換購模式,多半是在結帳時累積貼紙、等待兌換,如果集點不僅只是交易過程實現的獎勵機制,而能成為日常生活中具吸引力的行為,活動本身就有了新的生命。

為此,家樂福祭出「好選品 + 遊戲化」雙軸策略,不僅強化換購商品的吸引力,更嘗試讓集點換購活動變成一場好玩的任務挑戰——像在玩一款輕鬆上手的小遊戲,讓消費者在互動中獲得樂趣與回饋。

根據〈2025 Google 遊戲產業交流會〉觀察,近三年內 22 至 25 歲輕度玩家成長超過 5%,短時間、低門檻、無壓力的遊戲體驗愈來愈受青睞,尤其隨著手機普及、使用情境碎片化,這類療癒、好上手、有回饋感的休閒小遊戲遂登上日常消遣主流。

而今年,家樂福就在自家 App 推出小遊戲《家有超市》,讓消費者既能享受樂趣,還能在現實中獲得實質回饋。透過任務導向的玩法,讓會員每日打開 App、完成任務、參與抽獎;簡言之,多玩一點,就多得一點。

這場從集點換購切入、讓顧客互動變得更有趣、更具黏著力的遊戲化體驗,也為零售數位玩法開出新局。它為家樂福帶來了什麼驚喜成果?背後又藏著哪些零售經營新思維?

好選品勾住人心,遊戲機制拉長互動

在集點換購普及、邊際效益逐漸下滑的零售市場中,單靠集點回饋幾乎難以再創新鮮感。有鑑於此,家樂福選擇不拚折扣,而是精準出牌——打出「有感選品」與「數位體驗」雙王牌。

首先,換購商品必須有足夠的吸引力。一直以來,廚具系列都是換購活動中的人氣品項,與量販通路的客層有著高度關聯。家樂福近期與法國品牌 Menastyl 合作,推出一系列強調收納便利與簡約設計的鍋具,鎖定小家庭與年輕族群。從「消費者在意什麼」出發,精準切中生活應用需求,為集點換購創造實質吸引力。

家樂福與風靡法國品牌 Menastyl 合作,推出輕巧堆疊、收納省空間的鍋具成功吸客。
家樂福與風靡法國品牌 Menastyl 合作,推出輕巧堆疊、收納省空間的鍋具成功吸客。
圖/ 家樂福

其次,家樂福嘗試將數位體驗融入集點換購活動中。集點活動雖然常被用來提升顧客回訪與忠誠度,但要持續吸引消費者參與並不容易,關鍵在於如何賦予其新鮮感與使用動機。為了提升集點活動的趣味性,家樂福將集點機制結合遊戲化,於 App 内推出一款角色扮演休閒小遊戲——《家有超市》。玩家在其中扮演超市店長,透過合成商品和解鎖寶箱來完成各項任務,累積的鑽石可用來兌換優惠券或參加扭蛋抽獎活動。此外,遊戲場景中不難看出南僑讚岐、桂冠、好萊牙膏等品牌元素,讓品牌在虛擬環境中入駐,此舉拓展了零售與品牌之間,透過實現“零售媒體”的一環,共同給到消費者互動體驗的新界面。

從集點到體驗,《家有超市》提升顧客黏著力

從每日簽到到完成任務換回實體回饋,家樂福不只拋出誘因,更著眼打造可持續參與的體驗。透過遊戲化設計,將原本只在交易瞬間發生的回饋機制,轉化為日常互動,強化顧客的集點動機與品牌黏著度。

於是,會員不再只是集點兌換的使用者,而是每天願意開啟 App 的參與者。此外,也不能忽視消費者對「誠意」的敏感度,此次活動選品具吸引力,流程設計簡單且回饋實在,就是因爲這樣在實用與情感兩端都建立起信任,也使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更為穩固長久。

家樂福 App 《家有超市》讓集點換購變好玩,每天登入經營自己的專屬超市,完成任務抽好禮。
家樂福 App 《家有超市》讓集點換購變好玩,每天登入經營自己的專屬超市,完成任務抽好禮。
圖/ 家樂福

以 Menastyl 鍋具換購結合《家有超市》小遊戲為例,活動期間即成功吸引近 9 萬人參與,總登入超過 146 萬次,其中近 2萬人至少回訪 7 次——代表用戶不只是點進來看一次,是真的「玩了又玩」;扭蛋抽獎次數則超過 62 萬次,優惠券兌換率達 30.8%,遊戲用戶更穩定佔 App 每日活躍用戶數 8%——這代表參與者不僅止於體驗遊戲流程,而是有實際導流至通路兌換,形成後續消費轉換,會員黏著度與顧客參與度皆有感提升。

從集點升級到數位串聯,家樂福 App 打造全方位會員體驗

隨著家樂福 App 從滿足基本的會員功能進化到品牌與消費者之間互動的橋樑,整合即時優惠、多元支付與個人化推薦模組,提升使用便利性,透過 App 內建小遊戲養成會員每日打開 App 的習慣,也有機會為後續 O2O、OMO 的行銷活動提供更穩定的數據洞察。

透過遊戲化設計,在消費之外持續創造打開 App 的理由,家樂福的成功經驗正為數位零售開拓更廣闊的想像空間。

但這場遊戲,或許才剛開始。當零售品牌對消費者不再是僅僅販售商品,而是著力於經營接觸、培養習慣、創造停留,會員經濟的布局也隨之變得更為複雜。如何有效應對消費者互動的多樣性,無疑是所有零售品牌都面臨的一大挑戰。而家樂福又會怎麼玩?令人拭目以待!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