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果汁衝出近6億營收!金利食安如何打造好市多爆款「芭樂檸檬綠」?還征服長榮華航?
賣果汁衝出近6億營收!金利食安如何打造好市多爆款「芭樂檸檬綠」?還征服長榮華航?

屏東科技園區內的一家食品加工廠,員工們正將當季盛產的金鑽鳳梨,進行自動化清洗、裁切,再準備冷壓榨汁、填充、異物檢測、HPP(超高壓低溫滅菌)等果汁加工流程,最後以低溫配送到全台30多個通路。

這是2011年成立的台灣首家冷壓果汁廠金利食安,旗下有「純在」、「品純粹」、「CB LAB CAFE」三大飲料品牌,去年營收創高,達5.77億元;4月23日,它以每股48元登錄興櫃,截至6月7日,股價收在51.5元,總漲幅7.29%。

金利食安除了以自有品牌面市外,其實也是台灣三大航空業者,以及多家手搖飲品牌的供應商。「在台灣只要標榜HPP的果汁,幾乎都是我們家做的。」金利食安總經理殷豪自傲地說。

時間回到2010年,金利食安董事長廖日興斥資1億元,引進HPP設備,打算做肉品加工,但成本過高,市場反應冷淡,遲遲抓不到發展重點,導致該公司有兩、三年的時間,年營收不到百萬元。

借鏡美星巴克,轉攻蔬果加工

轉機,是在2014年時,殷豪赴美考察,發現美國星巴克居然也使用HPP加工蔬果,才決定轉換跑道做果汁,考量台灣擁有豐富的蔬果資源,能就近取得原料,他決定在蔬果大縣屏東設廠。

花了1年時間增設果汁產線,2015年,他主動找上台灣星巴克,建議其可在台灣販售HPP的果汁產品,並以在地生產可省去運費為由,說服對方,成功拿下一張訂單。

然而,星巴克主業是咖啡,對果汁需求不大。所幸,當時長榮航空為了提升商務艙與貴賓室服務,決定引進HPP加工的鮮榨果汁,於是主動找上金利食安,後來星宇、華航也陸續於2020及2022年成為客戶。

「商務艙會更注重吃什麼,而且能增加客人黏著度。」殷豪指出,能獲航空業者青睞的關鍵,除了HPP技術,使用台灣在地原料,也更能滿足航空業近年對品管及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標準。

然而,要符合航空業的要求可不簡單,舉例來說,為穩定原料品質,他們專找年輕農民合作。殷豪不諱言,「老一輩習慣先採收自己要吃的,剩下不好的才賣到市場。」相比觀念根深柢固的老農,青農更便於溝通,也願意提供品質較好的產品。

而且,有些農民即使簽了契作合約,仍會因水果漲價而跑單,導致原料短缺,因此他們多採用包園機制,提前半年就預付訂金,買下果園固定面積內的所有產量。

同時,他們還透過詳細記錄每種水果的進貨時間、數量等數據,來預估下一次的產季及產量,確保能在品質最好的時間進貨;同時,也請來營養師等食品專家,組成7人研發團隊,負責調配及檢測水果所含營養,用健康訴求說服客戶。

賣進好市多,運輸卻成大挑戰

只是,光靠代工還不足以撐起公司營運,真正讓金利食安實現獲利的關鍵,是2018年推出自有品牌「純在」,並賣進台灣好市多。

不僅如此,自去年起,金利食安也陸續外銷美國、澳洲的好市多。殷豪直言,有了台灣市場背書,讓海外好市多買單並不難,但如何把果汁運輸到海外,卻成了難題。

例如,光是從屏東把果汁運送到美國,並配送到全美五百多家門店,雙方就溝通近半年。尤其,為了減省運輸與保溫成本,金利食安參考美國運輸牛肉的方法,透過精準的溫度管控,讓果汁快抵達港口時就逐漸降溫,送達門市時即可直接上架。

儘管運輸成本仍舊會轉嫁到終端產品上,但,由於美國一瓶果汁約是台灣的1.7倍售價,以美國物價來說,並不算貴。因此,第一個貨櫃的1.32萬瓶芭樂檸檬綠茶,不到兩周就賣完。

股票掛牌募資,開發多元食品

「不只果汁,我們要做到整個餐桌。」殷豪指出,咖啡、茶飲到冷凍食品都是目標,未來擴增產線與品牌推廣,均需要資金,這也是他們計畫IPO(首次公開發行)的原因。

同時,金利食安還善用其串聯台灣在地食材的能力,與台灣第一個自產藍莓的品牌「山丘藍」合作,推出藍莓淋醬,也製成果汁進到華航。

山丘藍行銷副總經理兼發言人連婉君表示,製成淋醬及賣進航空,其實都是金利食安提供的主意,「它擅長串聯上下游,並能透過技術盡量還原水果風味,為農產增加附加價值。」但她也強調,並非每一種水果都適合同一種加工方式。

換句話說,只靠無添加、保鮮這類訴求,消費者能否全數買單、市場是否存在上限,都是金利食安須思考的面向。

從代工到自有品牌,再從果汁跨足多元食品,金利食安的挑戰或許才正要開始。

本文授權轉載自:今周刊

延伸閱讀:未來,如何創造價值?答案在商模轉型

責任編輯:李先泰

關鍵字: #商業模式 #ESG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