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莓派是什麼?為何上市1天股價飆漲近4成?70美元AI套件魅力在哪?一文看懂Raspberry Pi
樹莓派是什麼?為何上市1天股價飆漲近4成?70美元AI套件魅力在哪?一文看懂Raspberry Pi

誰會想到,英國的微型電腦製造商樹莓派(Raspberry Pi),不但會成為上市公司,還在上市首日股價即上漲逾三分之一,引發搶購潮?

樹莓派上市當日的6/11,股價即上漲約38%,收在3.85英鎊(約新台幣158元),而截至6月14日收盤為止,該公司在倫敦證券交易所的股價已漲至每股4.2英鎊(約新台幣172.5元)。

以微型電腦聞名,預期今年賣破840萬台

這間總部位於劍橋的公司成立於2012年,是樹莓派基金會成立的公司,該公司以其微型電腦而聞名,此種電腦可以透過程式設計執行各種任務,但無須花費太多金錢和需要太多電力。

其中,有些面板只有信用卡大小,可以連接到更大的設備,例如桌上螢幕,或作為智慧音箱和機器人的供電零組件,因此受到業界青睞。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教育用途是樹莓派最被熟知使用面向,這種微型電腦現在不單只是培養學童的STEM能力,更打入了工業應用市場。

也有許多公司將樹莓派的產品整合入設備和設施中,例如高科技農業系統或是自動倒啤酒機。根據樹莓派的統計,在工業和嵌入式領域的銷售佔其總銷售額的72%。

不只工業應用,還有AI套件

不只工業設計,樹莓派6/4發表了支援Raspberry Pi 5單板電腦的AI套件,安裝後將可用來建置複雜的AI視覺應用程式,此一套件是與以色列AI業者Hailo Technologies合作開發,售價70美元(約新台幣2,270元)。

據聲明指出,這款AI套件內建NPU,可為 Raspberry Pi 5 提供AI運算能力。該加速器的功耗低於2W,運算效能可達每秒13兆次(TOPS)。

儘管算力低於微軟計劃用於AI筆電的 40 TOPS ,但對於 Raspberry Pi 這種開發者導向的小型電腦來說,已經相當可觀。

Raspberry Pi-AI-kit-disassembled-small
樹莓派發表可用來建置AI視覺應用程式的Raspberry Pi AI Kit,支援Raspberry Pi 5單板電腦。

樹莓派至今已經售出6,000萬台單板電腦與電腦模組,光是2023年該公司就創下了2.66億美元的收入和6,600萬美元的毛利,而稅前利潤成長90%幾乎翻倍,達到3,820萬美元。

根據申請文件,該公司預計2024年的銷量將達到840萬台,高於2023年的740萬台。因此,這次上市也是樹莓派十多年來成長的成果發表會。

選擇在英國上市,引發投資人關注

該公司執行長埃本‧厄普頓(Eben Upton)表示,選擇在英國上市不是出於愛國的決定,他們確實也考慮在紐約上市的可能性,因為美國股市的流動性更強,像是英國晶片製造商Arm等科技公司也在去(2023)年9月選擇於美國上市。

但最後厄普頓認知到,以樹莓派的規模來看,倫敦市場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再加上倫敦擁有合適的人才和投資人,得以支持像該公司一樣不斷發展和具有野心的科技公司。

據數據提供商Dealogic表示,此次IPO籌集了1.66億英鎊(約新台幣68.2億元),成為英國於2024年第二大的IPO案,為委靡許久的英國股市注入活水。

樹莓派計畫將籌集的資金投資於產品開發和擴大其基金會的教育活動。樹莓派基金會自2008年起成立推廣電腦科學,希望讓人們可以更輕鬆透過低成本的設備學習寫程式,而該基金會目前也仍是樹莓派公司的主要股東。

AJ Bell投資總監羅斯‧穆德(Russ Mould)告訴《CNN》,儘管這不是世界上最大的股票發行案,但顯然人們對英國的IPO感興趣,特別是有關英國科技公司的上市,因為這兩種情況在最近皆不常見。

該公司於6月14日開始開放散戶交易,每股價格已經來到4.2英鎊,較上市價格2.8英鎊上漲近5成。

參考資料:Financial TimesTech CrunchCNN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