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餐飲智能販賣機超香!設備廠、食品廠都搶進,背後商機在哪?
【觀點】餐飲智能販賣機超香!設備廠、食品廠都搶進,背後商機在哪?
2024.07.12 | 新零售

前幾年全聯主打快速簡單料理,以調理包、湯底包等「剪刀料理」,打出一波廚房革命,近年在外送市場蓬勃發展,以及餐飲智能販賣機的湧現,廚房革命似乎漸漸移轉至「指尖料理」。

這幾年參加加盟展,可以觀察到許多餐飲智能販賣機(以下簡稱餐販機)的廠商非常活躍地招募加盟主,今年食品展則進一步看見食品廠跳出來自己做餐販機,直接從源頭搶攻市場。到底餐販機機會點在哪裡?從四大機款、兩大營運模組、兩個問題、一個機會一次解析。

台灣主力四種餐販機款,優缺點是什麼?

首先定義一下餐販機,泛指智能販賣機中,擺入以即時餐食、飲品、甜點類別,而非傳統瓶裝飲品或玩具用品機,餐食類別機台通常帶有加熱設備,出餐即可食用,飲品類別以現打果汁或現磨咖啡為主,甜點類別以棉花糖、霜淇淋為主。

台灣目前常見的四種餐販機機款,我習慣區分為面板型、選物型、格取型、現做型等四種:

面板型: 目前台灣餐販機強勢品牌「滙聚」,算是先行者。逐步採用台灣機種與軟體的方式,也使滙聚成功進駐公家機關。滙聚的餐販機外觀看上去有一個大面板介紹,以及小面板點餐,但看不到商品。 這類型機款可以有效隱蔽內部的設計與陳列的成本,大LED面板亦可作為廣告使用,甚至在未來走向廣告販售的商模。

匯聚.jpg
圖/ 劉人豪提供

選物型: 最直覺想到的應該就是便利商店如「7-11」或「全家」的智販機機台了,但目前看起來711的智販機台仍未結合加熱功能,部分裝有4°C鮮食的機台會在旁邊設置微波爐,看起來有一種過渡期的靈巧,一旦便利商店體系採用復熱一體成型機台,應該會是這個機款的霸主。

亞尼克第一代的YTM為面板型,到了第二代進化卻改為選物型,可以想見在第一代的顧客回饋中,還是很想要看到實物。

延伸閱讀:亞尼克販賣機啟示:猛爆性甜品如何維持話題?販賣機最適合產品什麼?

格取型: 「肯德基」推出的智能快取櫃算是這個型態最知名的案例,在加盟展上也有不少設備商展出相近機款,包含便當、水果等。這類型機台最顯而易見的問題點就是單次最大載量,一格一個商品,可能40~50格就賣完了,人員補貨頻次一旦增加損益就算不過,放在店內做高人流排隊的補充機制還行,要獨立出去外部場域,就會相當辛苦。

現做型: 知名代表為「Yo-Kai」的拉麵自動販賣機,是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餐販機機款,相較於其他餐食型機款採用微波加熱,Yo-Kai主打現做感,體驗上更加分,也與知名拉麵品牌一風堂合作,增加專業度。後續推出的新機「珍珠奶茶機器人」更是直接以大片玻璃,讓顧客清楚看見機器手臂拿著各種原物料製作生產,非常具有消費體驗的滿足。最近火紅的「一青檸」與賣場可見的冰淇淋機,也都屬於現做型。

另一個現做型代表是一匹不可忽視的黑馬——Touch Cafe,機台設計上特別開了一個窗口,讓顧客清楚看到咖啡豆槽,具有一定的消費體驗。身為設備商,卻以品牌角度經營,每次加盟展都可以看到滿滿人潮。

Touch cafe.jpg
圖/ 劉人豪提供

餐販機兩大營運模組,食品廠搶占市場

初期台灣的餐販機由設備商領銜主打,在加盟展中可以看見大大小小不同的設備商跳出來喊加盟,而到了今年食品展,可以看見食品廠也對這塊市場虎視眈眈,其實從傳統飲料販賣機的邏輯來看,統一、黑松、可口可樂販賣機的普及,不難理解食品廠進攻市場的可能性。以下分別說明兩種營運模組的特色:

一、設備商的加盟模式:

以設備商為主導的商業模式,優勢是在產品選擇上能更多元,不局限在一個品牌,缺點是沒辦法在產品成本上取得低價。另外,加盟商的管理制度與經驗,也會是設備上跳入運營的一大挑戰。

二、食品廠的創新模組:

食品廠投入餐販機,擁有強勢的產品優勢是其一,其次是成本控管。

疫情時,食品廠積極發展自有電商,在供應大型通路之虞,自建通路這件事情也越來越熟門熟路。像是供應各大通路義大利麵、燉飯的知名食品廠「金品」,也在這一波浪潮中備妥衝浪板,準備發揮。多達12款的餐點,具有絕對實力的美味表現,也相對設備商,對顧客更具有品牌認同與知名。

更不可以忽視的是,大型食品廠通常有自有的商化人員,即既有通路送貨補貨,也因此,原則上大型食品廠在運補這部分具有既有優勢,不像設備商需要倚靠加盟,直營又需要精算成本效益。

另外,非大型食品廠也試圖在這一波創新商機中尋找路線,像是屏東的知名香腸廠「香腸世家」也在食品展中推出販賣機,除了產品靈活的優勢外,最令人驚豔的是,其選擇採用冷藏保存,香腸冷凍保存可放置一年,而冷藏保存也有一個月的優勢,相對其他調理食品是可接受的效期長度,並且,復熱時長由一般冷凍復熱的90-300秒,縮短至20秒,增加效率,也避免顧客等待不耐。

香腸世家.jpg
圖/ 劉人豪提供

回過頭來看,其實設備商先行投入市場,也是一種投資,把市場做成熟,設備商還是可以退回製造業,讓各大食品廠去秀,設備商始終在販賣機台上有獲利,只有設備商跟食品廠良好的合作,才有機會讓這波餐販機勇猛浪潮不會太快倒在灘頭。

餐販機的三個迫切性問題

台灣餐販機的市場需求仍然是持續攀升中,而現正當下也面臨著三大迫切性問題:

成本試算: 設備商與食品廠不若品牌經營商,當設備放到外部場域時,會遇到包底抽成、固定租金等各種合作眉角,持續需要有經驗者判斷。一台復熱型餐食機台,成本大約60~85萬不等,還要評估商品損耗、商化補運、機台維修、軟體更新等細節。尤其餐販機的加盟又時常溝通「低成本」快速加盟,會吸引到的加盟主勢必也是資金較為緊縮的家庭。

衛生問題: 不同於傳統飲料販賣機是完全密封的瓶裝飲料,餐販機需要面對更加嚴苛的食安挑戰。縱使儲藏食品的空間多數是冷凍保存,但LED面板的微熱溫度恰好是蚊蟲喜好的適溫,皆須審慎評估。

等候時間: 不管是面板及選物機型,都必須穩穩安全地將餐點送往復熱區,再經歷90~120秒的復熱時間,現做機型更是一場考驗顧客耐心的競賽,120~300秒的復熱時間,縱使顧客有耐心,在經營效率上也挑戰著營收天花板。如何能夠消彌顧客等待的不悅感就是關鍵了。

取物型智能賣機.jpg
圖/ 劉人豪提供

餐販機的下一步:體驗、體驗、體驗!

最近接觸了各式各樣的餐販機廠商,面對面板機型的廠商時,我很常苦口婆心地期盼能夠提升消費體驗,像是可以運用大面板提升顧客體驗,比如在顧客選完餐點後,大面板馬上顯示一個可愛(或專業)的師傅正在努力炒飯,把一個一個料給加進去炒鍋、賣力地炒,最後放碗內,在餐點復熱完成的那一刻,畫面的師傅精準地將畫面的那一碗炒飯,推向出餐口,而顧客的視線就順著從LED面板轉移到出餐口,這肯定是相當驚奇的消費體驗。首先,這一點也不困難,在者,反正顧客都要等待90-300秒了,有很多時間可以展演,而且,一旦每一道餐點都有不同的動畫時,也增加了顧客想要嘗試各種不同餐點的慾望。

高端的顧客體驗,更可以結合時下最火紅的AI。餐販機加上鏡頭識別,以及現況資訊,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對、不同的時間點(早上中午晚上消夜)、不同的氣候狀態(大熱天推涼麵、氣溫驟降推薦熱食),再結合虛擬人物的互動,將消費體驗拉到滿。要注意的是,結合AI不單純是為了提升消費體驗,更大的任務是排解消費者的選擇障礙,加速點餐效率,甚至能再加點更多餐點。

我對於餐販機,仍然抱持在台灣市場的發展樂觀態度,現在都還在初期優化階段,我認為要能紮實的往下走,消費者體驗還是最核心的關鍵點,一旦餐販機只是餐點復熱供應設備,那絕對是死路。餐販機的優勢除了不受時間與地點的限制外,如果能夠在每一個不同的需求瞬間,給予生理上的飽足外同時給予心理上的滿足,就如同半夜十二點到家裡巷口的鹽酥雞攤,那個會跟你聊上兩句的老闆阿伯。

延伸閱讀:全聯年菜連3年業績翻倍!行銷秘訣曝:為何說別只看按讚、分享數?

責任編輯:林美欣

關鍵字: #餐飲業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