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亞尼克販賣機啟示:猛爆性甜品如何維持話題?販賣機最適合產品是什麼?
【觀點】亞尼克販賣機啟示:猛爆性甜品如何維持話題?販賣機最適合產品是什麼?
2024.03.18 | 新零售

你會在捷運站販賣機購買一條價格300~400元的生乳捲嗎?

甜點名店亞尼克前陣子宣布關閉部分實體門市,將營運重點放在YTM蛋糕販賣機力道,引發市場關注。

就「產品」與「通路」來說,亞尼克此舉策略將發展什麼可能?

亞尼克宣布調整通路:實體收手、加大販賣機力道

回顧亞尼克一路走來的過程,成立於2000年的亞尼克,2013年積極經營電商通路,其推出的蛋糕新品「生乳捲」,將生乳捲推向市場巔峰。2015年賣破百萬條,甚至創造每10秒賣出一條的驚人紀錄。

2018年年中,亞尼克劃時代地宣布自行研發自動販賣機YTM,以台北捷運站點為主要布點策略,引發風潮,而這一步,也將生乳捲推到更多人眼前。

亞尼克生乳捲_2.jpg
亞尼克以生乳捲打響名號,2015年創下每十秒賣出一條的紀錄,在蛋糕販賣機打進捷運後,又更進一步將產品推到顧客面前。
圖/ 亞尼克官網

其中相當有趣的一個數據是,亞尼克生乳捲在大舉推出捷運站YTM後,意外收獲不少男性客群,我認為那會是兩種情境:

一種是家庭日常,太太請出門上班的老公下班帶一條回家給家人吃,因此主力消費結帳者即是男性本身。

一種是朋友串門,搭捷運順帶帶個甜點去朋友家作客,甜點又感覺比較柔軟,比起買便利商店的隨手禮盒,更有心意感。這也讓不會走進去甜點店或是不會上網團購生乳捲的男性,有了一個接觸生乳捲的機會。

亞尼克在電商市場取得巨大成功,在通路上的革新,也強勢地讓生乳捲的招牌一亮亮十年。

延伸閱讀:亞尼克董事長:不好就要收,才不會被淘汰!親解YTM蛋糕販賣機「大膽擴張」策略

猛爆性甜品如何維持話題?

不過甜品不同於一般的消費需求,亞尼克的甜點操作,確實不同於一般甜點店強調實體消費體驗,亞尼克著重在商品本質,這某部分喪失了甜點存在應該有的浪漫與刺激,亦沒有結合到儀式、節慶等日常小確幸,這在邏輯上是相對危險的一種操作。

那甜品應該怎麼維持熱度呢?

方式一:成為人們的日常

猛爆性的甜品要紅很久是很難的一件事情,它必須融入人們的日常,像是一之鄉的蜂蜜蛋糕,至少生子送禮時會想起這個品項,又或是生日會想到的紅葉生日蛋糕,否則甜品類別並非正餐,購買動機來自於儀式感。

方式二:聯名維持新鮮感

就目前主流來看,透過聯名的方式持續增加話題,是不錯的方式。像是近期breadpapa與頂呱呱聯名,將炸雞與泡芙做搭配,就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合作,也讓泡芙這個單品多了各種可能想像。

甜品點用販賣機適合嗎?哪些產品適合用販賣機?

另一個問題是,用販賣機賣甜品適合嗎?這個問題要先檢視一下販賣機的特性。

首先是布點廣大。可以看到像是早期傳統的飲料販賣機,正是一種「就算台灣有破萬間便利商店,我還是可以更深入到校園、軍中、巷弄」的底氣。再來就是7-11的自販機,更可以深入機場、辦公大樓等。

其次是24小時都能買到。這更滿足了像是醫院、輪班制廠區的需求,比方自動拉麵機新創Yo-Kai推出的拉麵販賣機,就是以醫院市場為主打,滿足半夜病人醒來肚子餓的果腹之需。

 亞尼克YTM二代機
亞尼克在2018年推出第一代YTM,2023年中旬則進一步推出第二代YTM,改為透明櫥窗可以讓消費者清楚看見銷售品類
圖/ 亞尼克

就其上述特性,回頭來看自動販賣機適合的產品,撇除已知的飲料、零食或是熟食機,「麵包」這個品項或許更適合自動販賣機。

原因有兩個,首先,麵包是可以果腹也可以做為點心的產品,再者,麵包的食用情境是非常日常的,無論是早餐、過餐期、加班,甚至下班買回家當隔天早餐,如果能夠做到比便利商店的機製麵包口感更佳的產品,絕對具有競爭力,像是當前知名麵包店,米哥、哈肯舖、小鳥吃吐司等都很合適。

亞尼克的另一個選擇:找超商通路合作

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句問題:你會在捷運站販賣機購買一條3、400元的生乳捲嗎?

對於亞尼克來說,選擇自動販賣機這個賽道,可以為未來YTM裡面販售的產品增添更多可能,也可以自行運籌這個通路,為廣大的加盟邏輯做展開,這是企業面的商模創新。

不過以更有效率的邏輯來看,台灣身為全球便利商店密度第二高的國家(第一為韓國),生乳捲與便利商店更進一步的深度合作,或許會是不錯的選擇。

延伸閱讀:燒掉6千萬的大膽賭注,銷售卻不如預期⋯亞尼克蛋糕販賣機下一步怎麼走?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責任編輯:林美欣

關鍵字: #餐飲科技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