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皮母公司Q2淨利達25億!如何挺過TikTok、Temu等勁敵夾殺?2大亮眼業務成關鍵
蝦皮母公司Q2淨利達25億!如何挺過TikTok、Temu等勁敵夾殺?2大亮眼業務成關鍵
2024.08.15 | 新零售

離蝦皮母公司冬海集團宣佈重啟「價格戰」一年過去, 最新財報中終於再次轉虧為盈,並預告電商業務下一季獲利將轉正、今年GMV(商品交易總額)成長20%以上,使得股價一度大漲11%。

冬海集團公佈的財報中,2024年第二季營收年增23%至38億美元,淨利則為7,990萬美元(約新台幣25.8億元),雖不及去年同期的3.3億美元,但成功擺脫了今年第一季2,300萬美元的虧損。

蝦皮下一季轉虧為盈,估GMV今年成長20%

去年的這個時候,創辦人李小冬宣佈他們將再次在電商領域啟動價格戰,以因應東南亞電商市場越趨白熱化的競爭。首度轉虧為盈不到一年的冬海集團再次陷入暗無天日的虧損,2023下半年兩季就分別燒掉了1.4億、1.1億美元。

當時花旗分析師Alicia Yap就在報告中評價,冬海集團正要面臨「一場殘酷的戰鬥」,並下修了該公司的股票評等。

蝦皮共同創辦人_李小冬_Sea Group
李小冬預告,蝦皮將在下一季結束虧損,並且今年GMV將成長20%以上。
圖/ Sea Group

過去一年裡,TikTok加大對東南亞電商投入,甚至狠砸15億美元買下印尼最大本土電商Tokopeida約75%股份;快速席捲全球的Temu也進入了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蝦皮在東南亞的陣地;阿里巴巴也多次向旗下東南亞電商Lazada注資,使累積投資金額達到77億美元。

即使面對激烈競爭,這次公佈的財報,顯示冬海集團終於從價格戰泥沼中脫身。

電商營收年增33.7%,揮別去年「史上最低成長」

財報會議上,李小冬簡單致詞後,立即切入了電商業務表現,談到過去為了加強蝦皮的護城河,他們在價格競爭力、服務品質及內容生態系三個面向上進行投資,而現在終於取得回報,「過去兩個季度裡,蝦皮繳出健康、可持續的成長,並且持續改善獲利狀況。」

冬海集團的這份財報中,電商業務營收為28億美元,年增33.7%,這個數字與去年同期20.6%的史上最低成長,可說判若雲泥。 雖然商業環境依舊非常競爭,使得電商業務仍有920萬美元虧損,這個數字已經遠好於外界原先預期約2,100萬美元的虧損幅度。

李小冬也同步釋出好消息,信心滿滿地預期蝦皮在第三季(7月至9月)獲利將轉正,並上修蝦皮2024全年GMV成長至20%~30%之間。

接下來,蝦皮還計畫提昇賣家在平台上的廣告支出,並增進投放廣告帶來的回報,這也將帶動營收及GMV的成長。李小冬透露,目前已看到投放廣告的賣家數較去年同期增長20%以上,聲稱還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遊戲、數位金融業務穩定成長

遊戲及數位金融則是冬海集團除電商外的另外兩大主要業務。

這一季遊戲業務預訂量(營收加上遞延營收)為5.36億美元,年增21.4%,同時獲利有26.5%的成長,達到 3.02億美元。遊戲業務也成為冬海集團最主要的獲利來源。

sea money.jpg
李小冬指出,蝦皮龐大客戶群體讓他們可以用極划算的成本獲得數位金融業務的客戶。
圖/ Sea Group

較新的數位金融業務也站穩了腳步,這一季營收達5.19億美元,年增21.4%,獲利則成長20.2%至1.64億美元。李小冬指出,一般消費者及中小企業是SeaMoney最主要的營收及獲利成長來源,蝦皮龐大的用戶群體讓他們得以用非常低廉的價格獲取新客戶。

去年冬海集團曾因為重回價格戰股價動盪,不過邁入2024年至今,其股價已經成長約100%,顯見投資者對蝦皮脫離過去犧牲獲利換取成長的模式,有了更強的信心。

延伸閱讀:AVON雅芳申請破產!台灣雅芳澄清照常營運,一樁「滑石粉官司」怎讓百年美妝品牌倒地?
富邦媒7個月營收620億,3項新業務後勢看好!網家迎5年新低,跨足集資商機有望回春?

資料來源:Nikkei AsiaInvestopediaSea Group

責任編輯:李先泰

關鍵字: #電商平台 #蝦皮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