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et亞灣新創大南方開幕!陳其邁:台積電、IBM相繼投資高雄,為南台灣注入創新活水
Meet亞灣新創大南方開幕!陳其邁:台積電、IBM相繼投資高雄,為南台灣注入創新活水

由《數位時代》與《Meet創業小聚》攜手高雄市政府舉辦的第四屆「Meet亞灣新創大南方」今(23)日於高雄展覽館正式開幕,經濟部政務次長何晉滄、高雄市長陳其邁、AIT高雄分處處長張子霖(Neil Gibson)及《數位時代》榮譽發行人何飛鵬,皆親臨南台灣最具規模的新創展會。

第四屆Meet亞灣新創大南方盛大開幕,眾多中央與地方政府到場支持
第四屆Meet亞灣新創大南方盛大開幕,眾多中央與地方政府到場支持,前排由左至右分別是:《數位時代》執行長陳素蘭、文策院副院長張文櫻、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經濟部產發署組長陳國軒、經濟部技術司副司長周崇斌、經濟部中企署署長李冠志、經濟部政務次長何晉滄、高雄市市長陳其邁、《數位時代》發行人何飛鵬、AIT高雄分處處長張子霖、立法委員賴瑞隆、國科會副主委蘇振綱、海委會副主委黃向文、高雄市經發局局長廖泰翔、高雄市青年局局長張以理。
圖/ 曾令懷攝影

今年的Meet亞灣新創大南方吸引超過300家新創團隊展示創新技術與應用,其中包含日本、泰國、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等11個地區、超過30家國際新創團隊前進港都。經濟部攜手技術司、產業署、中企署連續四年共襄盛舉,由國科會所支持的TTA計畫亦將展現沙崙的創新應用,國發會、海委會、證交所、碳權交易所、櫃買中心、文策院也響應參展,展會結合政府、企業與新創,共同推動產業轉型與創新。

本次聚焦在「定錨」與「啟航」兩大主軸,在大南方創業的根基上航向國際舞台,同時結合「亞灣2.0」計畫的啟動,發展IC半導體、永續和能源等產業,讓高雄走向更智慧與創新的城市。

「亞灣2.0」啟動!高雄市長陳其邁:為南臺灣注入創新活水

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高雄擁有迷人的海景與絕佳的居住環境,更具備豐富的產業發展潛力,有最完善的投資環境,市府提供各項優惠措施與全方位的協助,到半導體S廊帶、亞灣2.0,以及最近的AI產業生態系建置,吸引了國內外旗艦企業相近投資高雄,包含台積電、IBM、鴻海、AMD等,市府積極爭取知名大廠進駐,期待將高雄打造為台灣智慧科技產業國家隊。市府是大家最有力的後盾,期待未來可以看到更多優秀的創新應用以高雄為基點,讓高雄成為數位轉型的核心樞紐、找尋更多的商機,為南臺灣的產業發展注入創新活水。

Meet亞灣新創大南方 高雄市長陳其邁
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半導體S廊帶、亞灣2.0,以及AI產業生態系建置,希望促成高雄成為數位轉型的核心樞紐。
圖/ 曾令懷攝影

經濟部政務次長何晉滄也說到,臺灣正在AI與永續的「雙軸轉型」,需要新創的能量讓高雄往低碳城市、智慧城市發展,希望在高雄、在亞灣有更綿密的產業鏈,讓新創的創新技術可以驗證、落地,到輸出國際。

Meet亞灣新創大南方 經濟部政務次長何晉滄
經濟部政務次長何晉滄期待亞灣有更綿密的產業鏈,讓新創的創新技術可以驗證、落地,到輸出國際。
圖/ 曾令懷攝影

AIT高雄分處處長張子霖(Neil Gibson)表示,美國現在也越來越重視南台灣,AMD、NVIDIA等企業都來了,就是希望共同促進南台灣發展,尤其是新創產業的創新技術,也期待南臺灣更國際化。

Meet亞灣新創大南方 AIT高雄分處處長張子霖(Neil Gibson)
AIT高雄分處處長張子霖(Neil Gibson)一上台就以台語開場,展示在地與國際的融合,也期待高雄邁向國際。
圖/ 曾令懷攝影

《數位時代》榮譽發行人何飛鵬則從發展的角度切入,AMD、NVIDIA、台積電等大企業代表的是南臺灣發展的「現在進行式」,而未來的發展則是在Meet亞灣大南方展會中的300個新創身上,他們有可能就是未來的AMD、NVIDIA或台積電,期待南臺灣新創發展越來越蓬勃。

Meet亞灣新創大南方 《數位時代》榮譽發行人何飛鵬
《數位時代》榮譽發行人何飛鵬表示,高雄的未來需要靠新創開創。
圖/ 曾令懷攝影

AI x 永續、在地 x 國際,集結海內外重量級講者的創新前瞻洞見

今年的Meet亞灣新創大南方聚焦在「定錨」與「啟航」兩大主軸,以大南方在地創業的能量為基礎,並放眼國際。展會首日的「全球創業趨勢論壇」就邀請日本福岡市政府代表透過專題演講影片分享打造吸引國際新創的成功經驗,同時還有高雄醫學大學、中鋼、勤業眾信、一卡通、中華電信等具南部代表性或臺灣指標型企業參與討論,分享在企業新創、能源轉型、永續減碳與場景新經濟等前瞻議題洞見。

開幕當天下午的「大南方創世代沙龍」則是「定錨」的代表,包含大中圖書、大醫生技、益發投控、馬可先生及瀚將教育科技等在地知名且具代表性的創業家,分享白手起家、二代傳承、東山再起以及在大南方創業的經驗,同時也將這份經驗與創新能量傳承給下個創新世代。

Meet亞灣新創大南方 淺提
開幕表演邀請到來自高雄在地的樂團淺提,以《青春咱的夢》作為開場,講述追逐夢想的心情。
圖/ 曾令懷攝影

有鑒於高雄在地傳統重工業面臨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的需求,展會首日還有「科技×永續.海洋創新論壇——從國際看臺灣海洋的下一步」和「TREE新創會客室——ESG趨勢下淨零永續之創新解方」兩場永續論壇,探討位於港灣的高雄如何實踐淨零轉型之路。

300家海內外新創齊聚一堂展現多元創新創意,「餐飲創業沙龍」接續登場

本次Meet亞灣新創大南方的300家新創分布在數位內容與體驗科技、人工智慧與物聯網、5G與雲端解決方案、綠色永續、行銷科技與新零售、醫療與健康科技、Web3與區塊鏈和創新與新商業等領域,其中高雄市政府、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和國科會TTA的團隊都聚焦在5G和AI應用,該領域新創佔比將近三分之一,顯示出大南方對於AI的迫切需求,也展現了對於當前熱門的AI話題的興趣。

Meet亞灣新創大南方
今年的Meet亞灣新創大南方吸引超過300家新創團隊展示創新技術與應用,其中包含日本、泰國、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等11個地區、超過30家國際新創團隊前進港都。
圖/ 曾令懷攝影

另一個論壇重點——餐飲創業沙龍則會在8月24日登場,今年將探討自動化解決方案的應用,今年以「缺工議題」為主軸,女媧創造、Yo-Kai Express、iCHEF將探討如何利用AI提升效率,同時TOASTERiA吐司利亞、Thomas Chieh Restaurant則會分探討品牌留才的方法,以達到「人和AI相互合作」的永續經營之道。

在8月23、24兩天的Meet亞灣新創大南方中,將有15場舞台節目、逾300家新創團隊和來自11個不同國際城市的創業家在2天內輪番上陣,帶來精彩豐富的內容、解決方案、創新點子、在地創業家故事,展現大南方蓬勃發展的新創生態。

關鍵字: #創業小聚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