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論《黑神話:悟空》的暴紅啟示:為現象級「3A遊戲」開闢新道路
【觀點】論《黑神話:悟空》的暴紅啟示:為現象級「3A遊戲」開闢新道路

2024年8月20日,《黑神話:悟空》單機版電腦遊戲正式上線,登入Windows (Steam、Epic Games、WeGame電玩平台),以及「PlayStation 5」平台,除此之外,將來亦會支援「Xbox Series X/S」平台。

這款遊戲,上市3天銷量已突破1,000萬份,銷售金額約人民幣30億元,8月23日在「Steam平台」同時上線遊戲玩家突破300萬人,創中國遊戲史上新紀錄。

《黑神話:悟空》是一款「動作角色扮演遊戲」(ARPG),被譽為中國首款「3A」(高成本、高品質、高規模)的單機遊戲。

《黑神話:悟空》取材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這部神話小說主角「孫悟空」角色鮮明、活潑,以此為基礎,創造出劇情曲折,氣勢磅礡,變化萬千的遊戲。

黑神話 悟空 豪華版.jpeg
「黑神話:悟空」取材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

社群發酵暴紅!為《黑神話》開闢道路

這款遊戲是由中國「遊戲科學」工作室,於2017年開始開發,2020年8月20日公布首段實機演示影片。

遊戲預告片展示基於「Epic Games」研發的「虛幻引擎4」開發的遊戲內容,主角在「黑風山」探索環境,並與各種敵人戰鬥。

發布一天內,在YouTube上有200萬次觀看,「bilibili影音平台」則累積觀看次數達1000萬次。據說,此次展示主要目的是為了吸引人才加入開發團隊。

最初開發團隊僅7人,在遊戲展示影片發布後,人數增加到30人,目前員工人數約140人。

2021年2月8日,開發團隊釋出了另一支3分鐘的演示預告,以慶祝即將到來的農曆牛年。

2021年8月20日開發團隊再次釋出一支12分鐘的演示預告,由「Epic Games」研發的「虛幻引擎5」實機錄製。

2022年8月20日,開發團隊發布一支6分20秒劇情短片,同時透過輝達的「GeForce顯示卡」再次發布一支8分22秒實機演示影片。

畫面精美!遊戲推動PC設備銷售

根據遊戲製作人馮驥表示,《黑神話:悟空》是「黑神話系列」的第一部作品,根據他的構想,「黑神話系列」將是一個講述中國東方神話體系,不同傳奇英雄的「魔幻歷險」故事系列。

在規劃這個系列的第一部作品之後,他對後兩部「黑神話」遊戲的名稱和方向有一些想法,但尚未公開其內容。

《黑神話:悟空》初步的成功,奠定「黑神話」繼續邁步前進的基石,其能獲得廣大玩家的青睞,主要是故事精采、畫質優越,已達世界一流電玩的影像水準,讓玩家有感。

為了支援高畫質,因此在PC平台上的圖形顯示卡必須具一定水準,推薦使用輝達GeForce RTX 3070 Ti或超微Radeon RX 5700 XT或英特爾Arc A750顯卡。

由於該款遊戲使用「虛幻引擎5」、且採用「光線追蹤技術」,輝達建議的顯卡配置為 RTX 4060 Super或以上的顯卡,這將刺激RTX40系列的銷售量,解決在RTX50即將推出所造成RTX40銷售遲緩的問題。

除了顯示卡外,記憶體也必須擴充,以增加遊戲的流暢度,玩家也會更新顯示器或電視的規格,這會提高顯示器及電視的銷售量。

一款爆紅的高階遊戲將帶動提高顯示卡、記憶體、電視等硬體的銷售量,由此可見應用市場是驅動硬體銷售的原動力。

《黑神話》的成功,有何啟示?

若原非電玩玩家,一般人恐怕不會太注意遊戲市場。實際上,玩電子遊戲的人數超乎大家的想像!估計全球電子遊戲玩家人數超過30億人,而亞洲是最大的市場,玩家人數約占全球的一半。

預估今年全球電子遊戲市場規模約1900億美元,其中手機遊戲約占一半左右,PC遊戲約占23%左右,主機遊戲(如PS、Xbox、任天堂Switch等)約占28%左右。

《黑神話:悟空》的應用市場為PC遊戲及主機遊戲市場,有足夠大的發揮空間。

開發一款高階單機遊戲,至少需投入數千萬美元的資金,沒有吸引人的企劃、技術,很難籌募到足夠的資金。

《黑神話:悟空》從2017年開始開發,之後數度發布「演示預告」,除了預先「炒熱話題」外,另一方面可能向投資方展示成果,一方面增加已投資者的信心,一方面吸引新的投資。

《黑神話:悟空》的成功將讓中國及華人區的遊戲開發商將眼光瞄向中國古典神話。「封神榜」角色多元,劇情變化萬千,法術層出不窮,是另一個電子遊戲的熱門題材。

延伸閱讀:【觀點】《黑神話》是如何煉成的?日本遊戲開發者為何吃驚?從2命題思考3A大作迷思
《黑神話:悟空》背後舵手解密!1小時開發成本近9千萬,他為何敢說: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責任編輯:李先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浪潮下的眼睛革命:信驊科技如何用一顆晶片,看見產業未來
AI浪潮下的眼睛革命:信驊科技如何用一顆晶片,看見產業未來

當前智慧製造與AI應用正加速深入產業現場,影像監控的功能已從單純的錄影與回放,進階為結合AI技術的即時感知與判斷系統,為產業升級提供核心助力。以伺服器管理晶片(BMC)站穩腳步的信驊科技,這回瞄準更具應用想像力的產品:全景影像處理晶片,並透過結合AI與邊緣運算的技術升級,推進為「沈浸式影像AI視覺晶片」。

「我們希望從『看到』進化到『理解』。」信驊營運長謝承儒說。回首三年半前,他帶著在半導體產業的深厚經歷加入信驊,接下當時仍在探索商業模式與初始階段的Cupola360全景影像晶片(以下簡稱Cupola360)。面對信驊在既有伺服器管理晶片領域的成就,想在這個明星產品之外開拓新天地,無疑是技術與營運思維的雙重挑戰。而這場轉型,不僅是產品的升級,更象徵IC設計公司在AI時代中角色的重新定義。

從「賣晶片」到「賣方案」,破格思維為產品找到新出路

過去的監控系統畫面多以分割格呈現,資訊破碎且不直覺,常讓管理者疲於辨識。信驊推出的Cupola360,試圖以更貼近人眼的視覺邏輯,重構監控系統的觀看方式。不同於傳統攝影機拼圖式的影像拼接,這顆晶片能即時整合來自多個方向的畫面,以最符合人體的視角,提供使用者一體成形、無縫切換的全景視覺體驗。

「Cupola360就是扮演眼睛的關鍵角色。」謝承儒說,晶片若是單獨販售,對於終端使用者來說不僅延長了產品落地時間,也無法將Cupola360的優勢有最大程度地發揮。「你不能用過去那套賣IC的方法賣Cupola360。」想打破框架,謝承儒不僅掌握產品特性,也從自身經驗洞察產業現場在視覺巡檢上的關鍵痛點,進而找到最佳切入點。

他進一步指出,在高科技製造業、傳統工廠乃至大型設施管理中,人工巡檢普遍存在低效、不易標準化的問題。人員巡檢耗時費工,且常因操作不一致、記錄不完整而產生誤差,嚴重影響管理者對產能、設備稼動率甚至異常狀況的判斷。謝承儒舉了一個例子,倘若工程師未確實記錄與機台互動的時間,管理者可能錯估產線使用率,進而做出錯誤的投資與調度決策,這無形中都將造成企業營運的巨大成本。

意識到這些痛點,謝承儒為Cupola360找到了市場的定位與價值,成為管理者的現場分身,同時亦可解決巡檢不便、人為記錄失真、跨廠區監管成本高昂的問題。為降低市場導入門檻,信驊團隊自己打造攝影機硬體與軟體平台,將360度視野、即時影像拼接與AI模組整合成一站式解決方案,讓潛在客戶能一眼看懂產品的功用,並快速理解如何落地應用。

AI加持下的現場分身,不是監控更是判斷與決策工具

Cupola360 整合 AI 模組,從影像即時判斷到工業應用。
Cupola360 整合 AI 模組,從影像即時判斷到工業應用。
圖/ 數位時代

如今,Cupola360不只能為娛樂活動現場帶來全景的體驗,更成功打進製造產業工廠端,如鴻佰科技AI伺服器燈塔工廠、臺鍍科技熱浸鍍鋅廠等,協助第一線人員提升管理效率。「但我們想讓Cupola360從看清楚邁向懂得判斷。」謝承儒說。正是這樣的推進,讓團隊必須整合AI技術,同步拉高產品開發所需的成本資源。因此信驊選擇申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下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希望藉由計畫補助加速升級,並串連更多場域端的合作資源。

「我們是個資源相對有限的團隊,晶創IC補助計畫幫助我們打通開發節點,鏈結更多場域與合作夥伴,讓產品不只存在於實驗室,而能快速落地。」謝承儒說,即便是上市公司,面對新產品線的龐大研發投入與市場開拓,政府計畫的協助仍至關重要,尤其在建立產業生態系、提供資源整合方面,扮演了加速器的角色。

信驊在導入AI技術後推出的「沈浸式影像AI視覺晶片」,除維持即時全景拼接與低功耗優勢外,進一步整合AI推論能力與客製化模型載入平台。這意味著客戶可以針對不同場域,如車流偵測、人流分析、機台運作識別等,快速導入符合需求的演算法,並大幅減少對雲端資源的依賴。

謝承儒表示,信驊不是在做監控,而是在幫助產業看得更清楚並做出更精準的判斷決策。這些應用遠不止於人流統計或安全監控,更深入到營運管理的核心。例如,工廠產線上不同操作人員的互動時間、無效待機狀態,甚至是否專心工作,都能透過Cupola360搭配演算法清楚掌握。而在公共空間的場域中,它能精確計算人流密度、移動熱區;在智慧城市的街口,則可協助辨識違停車輛、交通瓶頸與車流動線,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這套解決方案具備極高的彈性與擴充性,對於強調資安保密的客戶,信驊只提供晶片與模組,讓系統整合商或客戶自行決定部署邏輯;對沒有開發能力的客戶,則能直接採用信驊設計的完整方案。謝承儒更透露,Cupola360未來將積極與混合實境(MR)技術結合,在全景影像上疊加即時數據,提供超越肉眼的感知與資訊視覺化,讓管理者能從遠端「親臨現場」,並快速掌握一切所需的資訊。

走入百工百業現場,加速產業轉型腳步

謝承儒期望,讓AI晶片成為各行各業的「第二雙眼」。
謝承儒期望,讓AI晶片成為各行各業的「第二雙眼」。
圖/ 數位時代

「我們讓邊緣運算最需要的算力留在最該發揮的地方。」謝承儒自信地說,只要有了沈浸式影像AI視覺晶片,設備就能擁有一雙能處理各種外界訊息的眼睛。這項產品不只為信驊開啟第二成長曲線,也向業界展示來自晶片設計起家的台灣公司,也能走向平台思維與系統整合的道路,成為真正能解決痛點、創造場景價值的科技夥伴。

從晶片到平台,從靜態監看到即時判斷,從單一市場到百工百業,Cupola360不只是信驊的一次勇敢挑戰,更是AI時代下一場「重新定義看見」的產業實驗。隨著這雙「AI之眼」在各行各業加速落地,也讓人們對於一個更智慧、更高效的未來擁有更加清晰的想像。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信驊科技
- 創辦人:林鴻明
- 核心技術:伺服器遠端管理系統單晶片、電腦與視訊延伸系統單晶片、360度影像專用處理晶片
- 資本額:新台幣3億7800萬元
- 員工數:135人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