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適逢imec成立40週年,9月3日於2024國際半導體展舉辦ITF Taiwan 2024技術論壇,總裁暨執行長范登霍夫(Luc Van den hove)來台發表演說,並接受媒體聯訪。
范登霍夫指出, imec投入研發的前瞻技術,多是領先業界實際量產的3、4個世代,約6到10年的技術,例如艾司摩爾(ASML)的High-NA技術、矽光子技術都是例子 。
他也表示, 台積電在製造領域領先全球,核心永遠會在台灣,而在德國設廠,將可擴大與當地客戶的合作關係。
imec為何領先?范登霍夫曝3關鍵
范登霍夫指出,imec在40年前成立初期,建造了一條晶圓廠試驗線,隨後並年復一年地擴大園區的基礎設施,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領先、最先進的試驗線之一,得以在其中開創許多未來的技術。
其次則是人才,范登霍夫說,最初imec創立時只有70名員工,現在已經有5,500多名,據imec官網,這些員工包括來自96個國家的頂尖專家、科學家。
另外,imec也受益於全球生態系夥伴合作的模式,從最初只有幾家公司開始,逐步開始和美國、日本、台灣、韓國等國的公司展開合作,范登霍夫指出,「從這個意義上說,imec已經成為一個中立的場域,將整個生態系統、整個價值鏈聚集在一起」,裡面包括晶圓廠業者、供應商、IC設計公司、系統公司等。
imec與台灣合作超過20年
在ITF技術論壇中,台積電技術研究副總經理曹敏提到,從台積電製程中的FinFET、EUV、Nano-sheet,到預計運用於2026年量產的A16製程的晶背供電(Back Side Power)等技術,imec都有參與其中,而從imec研發技術到產品實際量產,約間隔6到10年的時間。
范登霍夫表示,imec與台灣有長年的合作關係,台積電是主要合作夥伴,近20年來有非常密切的合作,其他業者也包括聯電、世界先進、鴻海等公司。
范登霍夫強調,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製造的重要基地,對imec的研究與開發具有重大影響,台灣的強大製造能力及其與imec共同開發的創新技術,讓imec 能夠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保持領先地位。
此外,imec也與台灣的頂尖大學有合作,如台大、清大、陽明交大、成大等。
讚台積電德國設廠:非常明智的策略
范登霍夫先前曾出席8月20日舉行的台積電德國廠動土典禮,他表示,祝賀台積電的這項決定,且對此感到非常興奮,「(台積電)除了美國和日本外、並在歐洲建立晶圓廠,我認為這對世界經濟極為重要,這確保世界各地的製造能力,進行一定程度的重新在地化,但區域間的合作仍是非常重要。」
他認為,台積電與博世、英飛凌合作在德設廠,是一個非常明智的策略,「台積電以一種非常優雅和聰明的方式做到了這一點」,不僅與汽車製造商保持密切聯繫,也將是擴大夥伴關係和合作的機會。
范登霍夫並透露,一些歐洲政治家高層向他詢問,是否應該建立歐洲自己的晶圓廠,但他認為,重要的是把全世界的優勢連結起來,而不是全部靠歐洲自己來做,「我們應該與領導者合作,例如邀請台積電在歐洲建造晶圓廠。」
imec堪稱「半導體業大腦」
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於歐洲晶片國家隊扮演要角,外界有「半導體業的大腦」、「半導體業的瑞士」之稱。
imec成立於1984年,投入先進半導體、矽光子、AI、通訊、能源等領域的前沿技術研發,2023年營收約9.2億歐元(約新台幣326.3億元),運作經費部分來自全球科技大廠合作夥伴,包括台積電、三星電子、英特爾、德州儀器等。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