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店像菜市場!星巴克新CEO上任,先承認犯4大錯⋯他怎麼改革走味的星巴克?
咖啡店像菜市場!星巴克新CEO上任,先承認犯4大錯⋯他怎麼改革走味的星巴克?

連鎖咖啡巨頭星巴克(Starbucks)「又又又」換 CEO 了。兩年內,星巴克已經換了 3 次 CEO。9 月正式上任的布萊恩・尼科爾(Brian Niccol),不僅被外界視為救世主,更有著高達 8,800 萬英鎊的薪酬,是前任執行長的 4 倍。

外界分析,尼科爾的挑戰之一便是解決星巴克長期困擾的營運問題,也就是行動應用程式(App)引發的困境。用一句話來比喻就是:星巴克的 App 做得太好了,反而讓實體店一團亂!

多家外媒分析,App 確實為星巴克帶來了不錯的數位營收,但也成為員工和顧客不滿的主要來源。過於客製化的選項,讓一線門市的訂單過於複雜,連帶使得製作流程混亂不堪,咖啡師壓力倍增、顧客現場等待時間拉長,更損害到了星巴克作為「第三空間」的品牌核心優勢。目前,近三分之一的星巴克銷售額來自 App 訂單,而這些訂單通常比一般訂單更加繁瑣。

尼科爾 10 日在星巴克發布公開信,坦承星巴克已經偏離了核心,並承認了包括 菜單設計、產品不一致、顧客等待時間過長、取餐太過繁忙等問題,將重新找回更好的服務體驗,提升夥伴的工作環境。

App 做太好,反而讓咖啡師、現場顧客怨聲載道!尼科爾迫切解決的 3 大難題

Starbucks-Siren-Craft-1.jpg
圖/ Starbucks

1.「飲料組合」多達 17 萬種!訂單太複雜,咖啡師真的要崩潰了

星巴克的菜單設計,為何為人詬病?

事實上,星巴克的手機 App 允許顧客高度客製化點餐,從咖啡豆種類、奶類選擇到糖漿、冷泡、奶泡等各種添加物,幾乎每一個環節都能根據個人喜好調整,設計初衷當然是為了努力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讓人們在每次購買中都能體驗到個性化服務。

但這樣的高自由度,也導致了超過 17 萬種飲料組合的誕生。豐富的客製化需求,提高了客單價,但也讓飲料製作過程更複雜,員工不堪重負。

星巴克員工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每一杯飲料可能需要不同的製作流程。如果遇到高峰時段,數張複雜的訂單就足以苦了員工,要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細緻的需求,也拉長了製作時間。

公開信中,尼科爾也表示將重新賦予咖啡師「照顧」顧客的能力,確保同仁有工具跟時間,來好好提升每次的消費體驗。此外,星巴克也將改善並優化 App 和外送點餐平台。

Starbucks-Siren-Craft-2.jpg
圖/ Starbucks

2. 咖啡館愈來愈像菜市場!失去「第三空間」核心優勢,更多人想買了就走

製作時間變長,也苦了消費者。顧客在長時間等待感到沮喪,咖啡師在混亂中趕單深感崩潰,要維持高品質的服務可說是雪上加霜。

現在的星巴克,高峰時段常常擁擠不堪,喧鬧不止。咖啡師更常埋首於完成訂單,而不是與顧客產生情感交流,這讓星巴克門市失去了部分吸引力,因為顧客不再能在這裡感受到「第三空間」的氛圍。

前任執行長霍華・舒茲(Howard Schultz)曾在一次訪店時目睹這種情況,並形容當時的場景如同「混戰」(mosh pit),完全違背了星巴克作為顧客「第三空間」的初衷。這種情況,導致星巴克的品牌形象和顧客服務水準下滑。

如今去星巴克消費的人,可能不再像以前那樣將咖啡店視為放鬆的「第三空間」,而是更傾向於快速完成交易,然後快步離開現場。

尼科爾在公開信中承諾,將致力於提升門市體驗,讓顧客更願意停留在門店,除了有舒適座位,精心設計外,更會明確區分「外帶」和「內用」的服務空間。

SBX20240730-ParisTour-Feature.jpg
圖/ Starbucks

3. 激勵員工加入工會!期望改善工作條件,有促銷時暫停線上接單

大量的客製化訂單,伴隨著更大的工作壓力,更成為星巴克員工組織工會的重要推力之一。

許多星巴克員工反映,他們需要面對繁重的工作負荷和快速的作業節奏,這讓他們難以提供高品質的服務,甚至導致了工作焦慮和倦怠。

自 2021 年以來,星巴克的工會化運動迅速蔓延,至今已有約 450 家美國門店的員工加入工會組織,要求星巴克改善工作條件。

2023 年,工會呼籲星巴克在舉行促銷活動時暫停手機訂單,因為促銷期間訂單量激增,讓員工難以應付。當時星巴克也回應這個要求,表示將努力促成這項改變。

公開信中,尼科爾表示將努力讓星巴克成為最佳工作場所,提供職業機會和清晰的成長道路。

新任 CEO 尼科爾上任後,星巴克可能的下一步?

除了要解決這 3 大燃眉之急,《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分析,奠基於尼科爾在前東家 Chipotle 的成功經驗,他在星巴克的改革重點很可能著重在 3 個方面:

1. 借鏡在前東家的成功經驗,提升線上訂單的製作效率

尼科爾在前東家美式墨西哥連鎖速食餐廳 Chipotle 任職時,成功建立了專門處理線上訂單「第二備餐線」,確保線上和線下訂單可以同步進行,不會互相干擾。分析師認為,尼科爾可能會考慮在星巴克門市內設置類似的專門區域,來應對 App 訂單過多造成的製作壓力,進一步減少門市的擁擠情況,提升服務效率。

SBX20240730-ParisTour-Echelle2.jpg
圖/ Starbucks

2. 終結過於複雜的菜單,揮軍早餐、午餐市場

星巴克的 App 訂單之所以複雜,原因之一就是飲料組合過多。近年來星巴克推出愈來愈多冷飲,例如各種水果風味的冰鎮飲品和星冰樂(Frappuccino)。這些冷飲的製作過程涉及更多配料,如冷泡咖啡、果泥、奶泡、各式糖漿等,操作更複雜,實際利潤率也不如製作快速、利潤更高的熱飲。

SBX20240723-WinningDrinks-Feature-Image.jpg
圖/ Starbucks

尼科爾在公開信也表示,接下來將調整菜單。《商業內幕》分析,他可能會刪除不太受歡迎的選項,並新增限時或數位限定產品,來減少製作的複雜性,同時保持顧客的新鮮感。分析師預測,他可能會擴展星巴克在早餐和午餐市場的布局。

SBX20240521-PA080-Duetto-Starbucks_Duo_006A.jpg
圖/ Starbucks

3. 導入更多自動化技術,幫助調節人力、提升營運效率

尼科爾可能會導入更多自動化技術來提升星巴克的製作效率。

第一步,可能會延續現任星巴克 CEO 拉克斯曼・納拉西姆漢(Laxman Narasimhan)的政策。目前星巴克已經推行了「Siren Craft System」系統,藉此重新調整了咖啡師製作飲料的順序,還引入了更智慧的數位儀表板,能即時顯示訂單狀態,並根據訂單的湧入量預測高峰期,讓門市管理者能提前調度人力、更好地分配工作。

尼科爾在公開信中也表示,正投資於提升夥伴和顧客體驗的新技術,來強化供應鏈、改善混亂的服務流程,重新聚焦於星巴克的品牌核心價值。

SBX20240521-PA080-Duetto-ADD_0417A.jpg
圖/ Starbucks

然而,尼科爾的挑戰不僅限於美國本土市場。星巴克在中國的銷售持續下滑,這占公司全球門市業績的近 20%。外界分析,這將是尼科爾首次面對擁有龐大海外業務的連鎖餐廳。如何應對這個挑戰,是尼科爾上任後必須面對的重大決策。

兩年換了 3 次 CEO 的星巴克,這次真的等到救世主了嗎?尼科爾能否帶星巴克重返榮光,還得拉長時間觀察。

延伸閱讀:英特爾怎麼了?昔日CPU霸主為何變AI輸家?盤點20年來Intel的4大錯誤決策
Gogoro颳逆風!車款用中國製零件?股價暴跌89%怎補救?記者會5大QA說分明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