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Netflix的料理競賽型節目《黑白大廚》暴紅,100位參賽廚師分為80位無名廚師「黑湯匙」和20位菁英「白湯匙」進行對決。此節目不僅借鑒韓國實境秀風格,還以大型場景、懸疑劇情剪輯讓觀眾回味無窮,整體有著類似《體能之巔》的視覺衝擊。反觀台灣的《料理之王》,雖在第一、二季熱度不錯,YouTube點擊量高達百萬,然而第三季熱度逐漸下降,觀看次數跌至不到10萬。
2024年,台灣的米其林星級餐廳總數達到49顆星,包括3家三星、5家二星及41家一星餐廳,還有6家綠星餐廳;相較之下,韓國僅獲得36顆星。
簡單暴力地以米其林來看,台灣這個2,300萬人的國家在廚藝表現、餐廳經營上超越韓國這個5000多萬人口的國家。台灣理論上擁有更多更迷人的料理比賽的參賽者,然而料理之王比賽僅挑選了30位參賽者,其中不乏非專業新手。反觀韓國僅獲取36顆米其林星星卻大幅找來100位選手。台灣仍有大把的廚師需要被全世界看見。
《黑白大廚》與《料理之王》的對比
兩個節目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製作規模。台灣《料理之王》由東森與全聯資助(可以很明顯在節目中看見非常強勢的Logo出現),然而無論是場景布置、攝影手法,甚至選手挑選的專業度,都與《黑白大廚》有明顯差距。韓國節目的製作,不僅展現出國際市場野心,並且透過精心設計的剪輯與故事刻畫,讓觀眾更能與參賽者產生共鳴。
料理之王與其他相關台灣賽事型節目相似,都取經中國的賽事型節目,娛樂價值高的名主持人,然而第一季導師除「亞洲廚神」王凱傑(廚神當道美國版第8季亞軍),在台發展的江振誠、陳偉強、林泉、楊光宗、陳泰榮、林明健等都不見身影。
而場地,就是料理版的聲林之王,甚至可能比「超級星光大道」的場地還小,攝影的方式是台灣傳統電視節目直拍;上架通路除了電視台,並放上YouTube官方頻道,賺取廣告費。
反觀《黑白大廚》從通路上就展現了企圖心,直接上架Netflix,走一個賣版權路線,不跟你從流量慢慢賺錢,格局上面對的是全球市場。整體場景與故事敘述與「體能之巔」很相似,碩大的場景、40個料理區、一次20台雙門冰箱排排站視覺上就先衝擊,並且比賽剪輯上也跳脫節目直述,採用電影懸疑風格把時間序做交叉配置。
《黑白大廚》不配置主持人,而是以2024年韓國唯一三星主廚安成宰與餐飲大腕白種元作為評審穿針引線,講出來的話有著滿滿的專業氛圍,娛樂感則透過剪輯去優化。
《黑白大廚》延伸類實境秀邏輯,穿插非常多參賽者的後訪,也更深度刻畫參賽者的故事——比方曾經在誰的餐廳工作過,要來復仇。甚至很戲謔地,在第二場比賽,就讓三個韓國米其林一星主廚敗給其他廚師,不知道是不是韓國對米其林的一種抗議。
《料理之王》華麗舞台的背後
藉由剪輯效果與參賽者重視賽事的激昂,相對也能讓觀眾更認識參賽廚師也更有同感,而這個好處自然是節目後續的商品化或國際觀光的益處,除了將節目戰場放在國際Netflix上,更有多種族參賽者,都可以看見韓國在這節目對於國際觀光的企圖心,網路上甚至已經有網友整理100位參賽者的餐廳地址。
而台灣的料理之王,除了養出一個8.68萬訂閱的料理之王YouTube官方頻道,獲取些微的流量收益,後續也將料理之王延伸為調理包品牌,進行調理包販售,也放上了幾個比賽冠軍的廚師代言。這當然相對合理,但在節目的人物刻畫上,一旦沒有下重手,後續要商品化多成功都難事。更何況,一個在講國際觀光市場,一個在賣調理包,格局顯而易見。
回歸到節目資金來看,韓國政府在透過「娛樂」這方向去宣傳韓國,帶動韓國整體經濟發展,帶動韓國國際觀光的方向與策略,政府投入大筆資金挹注,在相關政策上給予支援。另外,節目號召眾多韓國知名資深廚師,甚至讓一星主廚敗給其他廚師,這樣的民族性也不容小覷,當然通告費給夠、相關配套給足,個人榮辱在節目效果前也小事一樁,這樣的團結性或許也是台灣可以借鏡。最終,期盼台灣每一位用心專研廚藝的師傅,都能擁有一座華麗的舞台。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