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行程規劃App,是每一年都能看到、每一年都有人陣亡的題目。就算到了今時今日,在市場上隨手就能列出10家公司提供類似服務,表面看似進入門檻低,實際上因為使用者需求繁雜、技術要求、市場競爭激烈等因素,導致失敗率特別高。
但新創Funliday活下來了。2024年至今,Funliday在台灣地區的月活躍用戶數突破百萬,網站商品成交金額(GMV)接近新台幣1.8億元。
「我們終於找到流量變現的方法。」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黃韋力分享。
工程師創業:傳統用Excel、Word規劃旅遊「太冗長」
Funliday成立於2017年,最一開始創業的原因很單純,黃韋力熱愛出國自助旅行,卻找不到一款真正好用的旅遊行程規劃工具,「我觀察周遭朋友規劃旅遊的方式,都是先上網找旅遊資訊、加入書籤,再利用Word、Excel來安排行程,這是一個多冗長的規劃期?所以我一直在思考,能不能研發一個好的數位工具,幫助旅客更輕鬆地安排行程。」
黃韋力說,Funliday的存在,是要讓使用者直接透過手機App瀏覽旅遊景點和訂房平台,接著可以任意拖拉景點來安排行程。此外,App內建路徑規劃功能,避免使用者在旅遊過程中迷路。
當確定App的月活躍用戶數能穩定維持在7萬多名後,黃韋力索性辭去原本工程師的工作,全心投入創業。
然而隔年(2018),黃韋力就見證第一批競爭對手死亡。
「我們(指旅遊行程規劃App)過去習慣透過API串接Google景點數據,但從2018年底開始,Google要跟我們收費。」黃韋力回憶:「以我們的流量,一個月需要支付50萬美元,這誰扛得住?」
最後,繼續留在市場的競爭者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願意支付高額費用的公司,另一種則像是Funliday,選擇自力更生,利用網路爬蟲技術來自動抓取和累積景點數據。
「資料從蒐集、清理、檢視、分析,再到形成推薦與搜尋結果,需要長時間累積,」黃韋力坦言,團隊在前期熬得很辛苦,處在不斷燒錢的狀態:「但現在,我們累積3,500多萬個景點、支援12種語言的景點資料庫,可以做到精準的旅遊景點推薦,是我們最大的競爭優勢。」
因為辛苦累積的龐大用戶數據,才有辦法兌換成公司營收。
Funliday流量變現方法:分銷、導購
黃韋力分享,Funliday從2023年底驗證流量變現的方法,首先是與知名景點單位合作,例如農場、遊樂園,進行門票分銷,「我們先做小規模測試,確認用戶會不會在Funliday平台購買商品,結果第一個月就賣到新台幣100多萬元,我想這樣的商業模式是可行的。」
除了分銷,另一種變現方式是「導購」。
原因是,以Funliday目前10人團隊的人力來看,「分銷」最多只能支持20件旅遊商品,很難覆蓋上萬種旅遊產品。「(上萬種旅遊產品)意味著我們要花費更多的客服跟金流成本,說實在也打不過現存的幾家大型OTA(旅遊網站)。」黃韋力表示:「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做『導購』,先在Funliday平台投放、推薦旅遊產品,再將用戶導向OTA網站完成結帳,彼此是合作關係。」
根據Funliday團隊分享,現在已經與多家平台建立導購分潤機制,包含Trip.com、agoda、Booking.com、Klook、KKday、格上租車等。
兩種商業模式仍處在起步階段,但公司的營收成長幅度明顯。黃韋力分享,單看台灣地區,截至今年5月,網站成交金額已經超越2023全年表現,預計在年底前有機會接近新台幣2億元,也即將完成單月損平的里程碑。
Funliday海外市場第一站,看好日本市場潛力
「現階段,Funliday的發展重心是持續將流量變現,接著拓展海外市場。」黃韋力表示,將以日本作為海外第一站,考量現有的150萬名月活躍用戶,台灣用戶約占80萬人,日本用戶占30~40萬人左右。
「日本市場在某種程度上帶有運氣成分,我們最初是透過一篇日本用戶推薦文章,才有機會在當地獲得曝光。」黃韋力說道,當務之急,是制定具體且有效的海外行銷策略,以確保流量持續增長,目標是在明(2025)年將日本地區的月活躍用戶從40萬提高至100萬名。
「2C的軟體市場很難做,所有人都期待第一天就能變現獲利。現實是,要有足夠流量才可能變現。」黃韋力坦言,在實際變現前充滿不確定性。如今成功跨過創業第一道檻,在未來的挑戰只多不少,如何留住用戶、維持技術競爭力以及管理內部資源,會是Funliday團隊需要一一破解的關卡。
Funliday(趣放假)
成立時間:2017
主要服務:旅遊規劃行程平台
近期成績:2024年8月完成新台幣2,500萬元的Pre-A輪募資,月活躍用戶數(MAU)約150萬名,今年累計網站成交金額(GMV)約1.8億元
延伸閱讀:HIVEX跨境支付揪Zero Pay、ICB進軍韓國!拚再現「PayPay模式」,瞄準台人醫美商機
華納串流服務MAX台灣要上線了!六人行、哈利波特都可看,兩種訂閱方案一次懂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