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企業把『減碳』視為一種道德義務,但現在有了碳定價機制,減碳成為一個明確的經濟行為。」台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說, 「在碳的前面加上dollar sign(金錢符號),大家才會重視。」
台灣在2023年1月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8月碳權交易所在高雄掛牌,同年12月國際碳權上架,引進來自亞洲、非洲與南美洲等國際碳權,逐步往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前進。
如今,台灣碳權交易制度豎立了新的里程碑,10月2日首批國內碳權交易平台上架,可以抵減企業碳費、用於環評增量抵換,提供企業透明、安全的碳權交易環境。
從零打造「台灣碳權交易所」,最大挑戰為何?
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已在2023年12月掛牌,至今碳權成交量已突破10萬公噸;國內的交易平台則初步上線,在10月21日正式揭牌。兩者最大的不同,是前者為台灣企業單向購買海外碳權、後者為國內企業的雙向交易。
時間拉回到2023年初,田建中接獲命令籌組碳權交易所,他沒有預料到會是如此艱難的過程。他隨口舉出一個又一個的挑戰:跨部會協商、構思交易架構、跟海外利害關係人打交道、與企業和環境團體交流......,沒有一件事情是簡單的,有太多要摸著石頭過河的工作。
而且碳權交易在當時還是一個相對新穎的概念,台灣對於碳權的認識與接受度並不高。
在國際碳權交易平台方面,最直觀的挑戰就是「要先有東西可以賣」。
「要找到國際上願意掛牌在台灣的碳權開發商不容易,他們可以去新加坡,為什麼要來台灣賣?」 田建中回憶,必須讓對方相信台灣的碳權交易平台具有足夠的可靠性,團隊花了很多的時間思考交易架構、釋出誘因、建立穩定的可靠性、美元結算等,讓海外碳權願意來台,「當它們真正願意在台灣掛牌的時候,真的是很大的成就感。」
而且這些架構不只是碳權交易所的事情,攸關金融、環保、稅務等多個領域,與環境部、金管會、國稅局等機構的跨部會溝通尤為重要,在打通海外之後,也順利訂下國內碳權交易平台的交易架構。
過去台灣的碳權交易主要以私下媒合的方式,買賣雙方協商後再自行交易。田建中強調,碳權交易所的成立目的在於提供「公平且安全」的交易平台,幫企業打點好所有關卡,提升整體碳權交易的效率, 「只要下單,後續就有發票、報稅規則。減少企業的不確定性、操作簡單。」
不只是大公司,中小企業也能賣碳權
台灣身為出口導向型國家,出口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超過6成,中小企業出口產品如果要流向美國、歐洲,都必須負擔碳成本,若不做碳中和,將有可能被排除在國際供應鏈之外,甚至有掉單危機。
其實像是台積電,或是長期跟國際品牌打交道的大型企業,內部都已經有完善的對應制度。但是台灣有超過150家中小企業,他們可能人不多,卻是國際品牌的供應商,不能在減碳熱潮中把他們丟在後頭, 「我們不僅是要推動大型企業參與碳權交易,中小企業應該也要有機會參與。」 田建中說。
所以國內碳權交易平台非常重要,讓中小企業可以「賣碳權」,有對價關係,就有減碳的誘因。
減碳不難!汰換燈具、換低耗電機具⋯都可行
就算不是鋼鐵、石化、製造業,所有企業都可以根據環境部公布的自願減量方法,總計13類方法學,包含汰換燈具、冰水主機和更換低耗電的馬達等來進行減碳,因為上述技術成熟、計算方式簡單明確,註冊階段可免經第三方查驗機構驗證,簡化行政作業,大幅降低了中小企業參與減碳的門檻。
取得碳權後,企業可留著自用或是到碳交所平台交易,等於創造了經濟誘因。舉例來說,台灣的農業、畜牧業等行業,因為自然生產過程中本身就具有減碳潛力,這些企業將成為未來碳權市場的重要供應方。
根據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有6項國內碳權專案上架。例如,中鋼鋼胚熱進爐節能專案、漢寶沼氣與再生能源專案,以及奇美天然氣替代重油專案等,總計6,080噸。
碳權交易所下一步:向企業推廣減碳
在國內碳權交易平台於10月21日揭牌後,田建中的新任務才剛開始,他認為現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推廣」,讓更多企業加入減碳。
尤其是針對中小企業,「很多中小企業的老闆,聽完我的演講或是演說,會跑來問我到底要怎麼做,『碳焦慮』是真實發生的事情。」田建中說。
所以碳交所的目標不會只是把平台做好,而是還會投入推廣與鼓勵,讓更多企業了解國際趨勢與確切的做法。
田建中也提到,中小企業投入減碳不應該只是為了價格誘因,也是為了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按照環境部的準則,換燈具、換冷氣、換馬達只是最簡單的方式。如果企業因此意識到減碳的重要性,了解到減碳不只是成本控制、應付客戶,而是更長遠的綠色投資,投入更多研發和管理能量,像是投資海洋廢棄物等新材料、企業實施內部碳定價等,更有可能走出一條「將減碳化為新商業」的道路。
而更遠的未來,儘管碳交所總經理有規定的任期,田建中卻已有最終的目標和答案,「我們希望有一天,碳權交易所能夠關閉!這意味著全球極端氣候問題已經被解決,那會是我們最大的成功。」
延伸閱讀:白話科技|碳費、碳稅、碳權是什麼?碳費懶人包:收費辦法、徵收對象一次懂
台積電也是客戶!銳澤要上櫃了,解密聖暉小金雞:憑哪些策略躋身海外建廠先鋒?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