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地下鐵(Tokyo Metro)全線 180 站、平均每天超過 650 萬人搭乘,這樣一個龐大的鐵路系統,每天要處理的相當多的乘客疑問,包含問路、遺失物諮詢等,是個不小的人力負擔。為此,東京地下鐵近期決定在站內導入生成式 AI,協助處理大小事。生成式 AI 如何提升乘客體驗?
8 萬件遺失物諮詢,成龐大人力負擔
在導入生成式 AI 之前,東京地下鐵並非完全沒有嘗試其他數位轉型。東京地下鐵市場行銷部長川上幸一說:「東京地下鐵每年收到約 25 萬件乘客的訊息,其中 15 萬件是透過電話,10 萬是經由電子郵件。」為了減輕客服人員龐大訊息量的負擔,東京地下鐵有引入線上聊天機器人,但僅靠聊天機器人就能完成的諮詢,每年僅有 1.2 萬件左右。
川上形容,「它就像抓不準穴道的按摩師,經常給出與乘客需求不符的常見問題回答。」未能成功解決消費者痛點,只是浪費彼此的時間,「如果導入生成式 AI,讓回覆查詢時間縮短,並給出有效答案,能提升顧客體驗價值。對客服人員來也更有成就感,形成正向循環。」
在電子郵件收到的查詢中,大約有 80%,也就是約 8 萬件與遺失物有關。每經手一個案件,服務人員都得回信與旅客確認「什麼時候遺失?」、「在哪一站或哪裡遺失?」、「它是什麼顏色?」、「裡面裝了什麼東西?」等,先多次來回與乘客確認遺失物特徵,找尋後再回覆結果,並約定領取時間、地點等,一系列的書信往返耗時費力,川上也期盼生成式 AI 能解決這個問題。
用 70% 準確度,快速解決顧客問題
在建構生成式 AI 的過程,東京地下鐵採取的是 RAG 技術。它能從事先登錄的公司內部文件資訊等生成相應的回答,而員工後續新增、更新內部文件資訊時,系統也會自動進行內部文件資訊的結構化處理。這能幫助員工更有效率地執行文件的新登錄和更新作業,並確保文件資訊維持在最新版,讓更新不會成為絆腳石。
在遺失物處理上,東京地下鐵透過生成式 AI 構建了一個能夠根據遺失物的特徵,以對話形式輸入所需資訊的聊天機器人。如此,必要的資訊可以一次性收集到位,避免反覆溝通。除此之外,東京地下鐵也讓生成式 AI 支援「顧客服務中心」的電子郵件回覆。AI 會理解電子郵件的內容,並搜尋回覆所需的資訊以及生成回覆方案。把原本由手動進行的一系列工作全部自動化,員工只要最後確認並送出即可,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東京地下鐵訓練生成式 AI 方法,是當客服收到使用者的詢問時,會將應對流程分為 3 種類別,對於每一類流程,設定生成式 AI 必須達到的水準,但基本標準就是 70% 精確度,川上說明:「我們認知到,由於生成式 AI 的特性,要達成 100% 的精確度相當困難。」因此東京地下鐵將精準度目標設定在 70%,只要能達到 70% 以上的準確度,即開始進行實用化。
對於生成式 AI 提供的回覆,東京地下鐵在回覆給旅客前,會同步讓客服人員參考資訊做第一層判斷,回覆中也會附上「請自行確認」的提示,提醒旅客 AI 回答還是可能出錯。東京地下鐵企業價值創造部長青木洋二表示:「生成式 AI 確實有可能會生成錯誤的資訊。但即使不完全正確,如能讓旅客更快速獲得相關提示資訊,對顧客來說幫助更大。」
台北、桃園、高雄捷運 也都開始使用 AI 技術
無獨有偶,JR 東日本近期也嘗試在內部系統上導入生成式 AI,不只讓 AI 學習鐵道相關法規,還會跨部門統一整合員工與組織中,原本由個別掌握的業務知識與經驗。
這樣一來,即使是新社員或較無經驗的員工,也能快速從 AI 獲得與資深員工給出相當的建議,加快客服速度並提升品質。此外,AI 還能在教學上,示範設備及車輛維護、施工時的注意事項及過去發生的案例,提高作業安全性。當部門出現跨領域的疑問時,也能夠由 AI 提供適當的解答,而不需詢問其他領域的員工,節省工作時間。
台北捷運目前也有設置 AI 智慧客服,每月超過 10 萬人次使用,其中設有「一般事件通報」功能,當民眾在車站或列車上需即時協助時,可透過智慧客服告知北捷客服中心及行控中心,舉例來說,當車廂內有旅客打翻飲料時,只需在對話框輸入「有人打翻飲料」,就能觸發對話,引導通報者點選路線別、輸入車廂編號,並快速通報清潔人員處理。
日前捷運中山站也在測試 AI 站務員「小捷」,它能與旅客進行對話,回答捷運或該站相關問題,還擁有人物動畫與語音,並支援中、英、日、韓 4 國語言,讓國內外旅客都能輕鬆與它對談。
桃園捷運則在旅客數較少的 A20 興南站,導入虛擬智慧站務人員「霏霏」,能查詢時刻表、票價、路網圖、交通轉乘、周邊景點、天氣資訊、車站資訊、乘車須知等,達到精簡人力的目的;高雄捷運生態園區 9 月時則在測試全新機器人,除能自行移動外,還設有大型螢幕看板於站內穿梭,能回覆旅客包含常見 QA、周邊景點等問題,未來主要用於站內白天迎賓、夜間巡檢的工作。
AI 技術日趨成熟的同時,因為日本的地鐵、私鐵存在相互直通運行的情況,如果乘客不慎遺失了錢包等物品,可能需要向多家公司查詢。為了解決這種不便,東京地下鐵未來的目標,是打造一個能各公司統一回答的模型。青木說願景是:「如果聊天機器人的功能持續提升,未來或許不再需要每個鐵道公司都設立自己的客服中心。」對旅客和鐵道公司來說,呈現雙贏局面。
延伸閱讀:仁寶AI上線了!自研模型搭配視覺辨識「幫筆電產線Debug」,下一步還想做AI助理
14歲少年之死,讓Character.AI變箭靶!陪伴AI如何擄獲2000萬人?暈船AI是特例嗎?
資料來源:ITmedia、Tokyo Metro、臺北市政府、桃園捷運
本文授權轉載自:未來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