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找到「百年最大銅礦」,獲比爾蓋茲、a16z投資,KoBold Metals如何解決缺礦問題?
用AI找到「百年最大銅礦」,獲比爾蓋茲、a16z投資,KoBold Metals如何解決缺礦問題?

「要解決全球暖化,唯一的出路就是全面電氣化,且必須在未來30年內完成。」KoBold Metals(以下簡稱KoBold)創辦人Kurt House指出,從手機到電動車,電子設備的市場需求正在迅速增長。據數據預測,2025年電動車年銷量將突破1,000萬輛。

這場電氣化革命的挑戰不僅在於製造,還在於緊張的礦產供應鏈。鋰、鎳、鈷和銅等電池金屬的供應明顯不足,預估採礦業在15年內需投入1.7兆美元(約新台幣54兆元)以支撐需求成長。

除了礦產不足,電子化還面臨材料來源的地緣限制問題。有報導指出目前全球約70%的鈷來自政局不穩的剛果民主共和國,該國壟斷了鈷的供應命脈。為了確保新能源產業的穩定發展,各國不得不積極尋求替代方案。

面對這一迫切需求,新創KoBold所做的正是解決最大的煩惱——「哪裡有礦?」

KoBold Metals
KoBold Metals於2018年成立,該公司透過其專利AI地質勘查技術,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新的礦藏。
圖/ KoBold Metals官網

自己找的礦,就要自己來採!

KoBold透過其專利AI地質勘查技術,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新的礦藏,在四大洲持有約60個勘探項目,覆蓋多種地理和地質環境,專注於鋰、銅等電池關鍵金屬的開發,而且勘查結果「收穫」滿滿,這也是其獲得眾多重量級投資者青睞的原因。

讓KoBold名聲大噪的,是公司今(2024)年成功在贊比亞發現該國百年來最巨型的銅礦——Mingomba。透過與贊比亞國營礦業公司ZCCM-IH和澳洲EMR Capital的合資,KoBold計劃投入20億美元(約新台幣643億元)建設地下礦場,預計於2030年代初正式投入運營。贊比亞總統認為一旦Mingomba全速運轉,2032年國家銅產量將提高到300萬噸,甚至可能媲美位於智利的全球最大銅礦Escondida,該礦場去年生產了超過100萬噸銅。

Kurt House表示,自己並不擔心開採的資金來源不足:「全球範圍內的問題並不在於缺乏可用資金,而是缺乏高品質的項目。有回報就有資本。」在資金支持上,KoBold不乏知名投資者的青睞,包括比爾·蓋茲(Bill Gates)、馬雲、Jeff Bezos的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Andreessen Horowitz(a16z)、T. Rowe Price等機構,為其規模宏大的資源探索計畫提供了強勁後盾。

KoBold Metals
KoBold Metals在四大洲持有約60個勘探項目,專注於鋰、銅等電池關鍵金屬的開發。
圖/ KoBold Metals官網

現階段的D輪募資中,KoBold已籌得4.91億美元(約新台幣157億元),並募集了5.27億美元(約新台幣169億元),一旦本輪募集完成,這將成為2024年氣候科技領域最大規模的募資案。

不過,以前也有人在找礦採礦,KoBold是如何在這場競賽中「超車」,滿足不斷成長的全球礦物需求的?

地殼的「Google地圖」?

傳統的礦物勘探主要依賴手動的方式尋找,也就是地質學家根據地圖和數據尋找礦物,但低效率已無法滿足逐年攀升的電池材料需求。

KoBold的核心技術目標是打造地殼的「Google地圖」,專注於發現像鈷等電池材料的礦床。不同於傳統勘探方式,KoBold的技術整合了分散的紙本資料、電子數據和地圖等多種形式的資料,融合了地球化學、地球物理與地質數據,利用龐大的資料集和統計模型,以AI加快勘探速度,並將篩選過程鎖定在最有希望的位置。

KoBold Metals
KoBold Metals的解決方案由3個協同工作的產品組成:TerraShedSM、Machine Prospector(機器探礦者)和人類探礦團隊。
圖/ KoBold Metals官網

KoBold的解決方案由3個協同工作的產品組成:TerraShedSM、Machine Prospector(機器探礦者)和人類探礦團隊。

  • TerraShedSM資料系統
    TerraShedSM是一個將全球地質數據整合成可搜尋、結構化管道的系統。透過AI和機器學習全球各地的歷史地質圖、衛星數據、政府檔案等資料,這套資料系統經過處理,解決了過去地質資料零散和缺乏標準化的問題。House表示,這些數據包含從土壤樣本、光譜數據到歷史手稿,經過處理後,成為有效搜尋礦藏的重要基礎。

  • Machine Prospector
    Machine Prospector是一個預測模型庫,透過TerraShedSM的數據來辨識地表下的礦藏,特別是尋找成分異常的「礦物」區域。團隊會設定特定濃度目標,例如尋找超過25,000ppm的鎳濃度區域進行勘查。這個模型結合物理模型和統計演算法來製作地圖,指出高潛力的鑽探點,精確計算鑽探孔的位置和深度,讓勘探更加有效。

  • 人類探礦團隊
    KoBold的人類探礦團隊,包括經驗豐富的地質學家和技術人員,會在模型指導下進行現場採樣。團隊使用直升機和無人機進行地球物理調查,收集樣本並分析金屬濃度。成功的樣本會進入下一步勘探,而無效樣本則回饋數據科學團隊,以幫助模型優化。

KoBold的Machine Prospector與TerraShedSM使勘探成功率大幅提升,從傳統的1%提高至20%,最大化資訊效能(EOI)。這種技術的精確度也使得勘探過程中對環境影響降至最低,資源利用達到最佳。

目前,KoBold在全球多地進行實地活動,但不會將技術授權給其他公司,而是自行直接使用,並與礦業公司合作開展實際鑽探。其商業模式以向礦業運營商出售勘探許可為主,並向電池製造商供應鎳、鋰、銅等金屬。合作夥伴包括全球前五大礦業公司中的多家,如必和必拓(BHP)和力拓(Rio Tinto)。

綠色推手——Breakthrough Energy

自然資源一直是受到關注的熱門議題,知名創投a16z指出,石油和天然氣的開採已經開始運用軟體和程式來協助,採礦卻落後許多。值得一提的是,KoBold Metals的3位創辦人正是來自於石油和天然氣行業。

KoBold Metals的共同創辦人Kurt House、Josh Goldman和Jeff Jurinak於2014年首次相識,當時他們在另一家能源新創工作,利用數據科學開發石油和天然氣採集平台。在此之前,Kurt House擁有哈佛大學的學位,並曾在麻省理工學院任研究員,專注於技術與自然資源的交叉領域;Jeff Jurinak是一位擁有35年經驗的資深勘探專家;Josh Goldman則在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方面具備深厚背景。

三人在2017年夏天離開前公司後,意識到電氣化的趨勢,開始對電池生產產生興趣,並於2018年創立了KoBold Metals,獲得了比爾·蓋茲的Breakthrough Energy等投資機構的青睞。

比爾·蓋茲(Bill Gates)
比爾·蓋茲表示推動綠色工業革命已勢在必行,環境問題不容忽視,因此創投基金Breakthrough Energy,本輪亦參投KoBold Metals。

比爾·蓋茲接受採訪曾表示推動綠色工業革命已勢在必行,他於2015年成立了創投基金Breakthrough Energy,專注投資環保氣候相關領域的新創,該資金聚集了多名產業領袖,包括比爾·蓋茲、亞馬遜的Jeff Bezos、Meta的馬克·祖克柏和阿里巴巴執行長馬雲等。

現階段,該基金已向低碳水泥、零排放航空和永續建築材料等早期技術投入約22億美元(約新台幣707億元)。然而,為了更快地大規模部署這些技術,Breakthrough Energy正籌集第三隻基金,專注於電力、交通、製造、建築和食品與農業等5個氣候創新領域。

延伸閱讀:ChatGPT Search如何替換Google、微軟Bing搜尋引擎?2招簡易設定,步驟教學一次看
實測|哪款AI整理資料最厲害?評比ChatGPT 4o、Copilot、NotebookLM文本閱讀能力

參考資料:官網《TechCrunch》《yahoo》《a16z》《QUARTZ》《CNBC》《Cleanfleet Report》《Contrary Research》

本文授權轉載自:Meet創業小聚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