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 Threads 平台,一口氣把以下關鍵字全排上 Google 第 1 頁:
- 廢文感
- 乾淨文字
- 暢銷幾本
- jemmy ko
- Threads串文
- Threads寫作
- Threads增粉
從截圖就能看到,幾乎所有關鍵字,我都用串文排上第 1 名,而其中「jemmy ko、Threads串文」每月有 250、70 的搜尋人次。
成功的方法不難,我總共將其整理成7個技巧,徹底分析給你看。
(一)抓緊開頭 0.2 秒
在 Threads 發文,你只有「開頭」這瞬間能吸引到讀者的注意力。開頭的 0.2 秒內,你必須讓讀者看到全篇重點。
錯過,就沒有第 2 次機會。
Threads 串文每篇只有 500 字,比起部落格、臉書貼文,讀者的注意力更加破碎、短暫。這種「短社群」和短影音導致——開頭決定了一切。
拿文章比喻的話,開頭不只要「破題」而已,你還要「從中間開始寫」,讓讀者看第一眼就「空降」文章中間,還沒反應過來,貼文就讀完了。
(二)精簡文字
能用 5 句話就交代完的事情,別寫 7 句話,最好刪到只剩 3 句。原因是Threads 是個注意力稀缺、字數緊湊的「略讀」平台,就算文字殘缺也肯定比冗長更好。
譬如說,你可以像這樣,把字縮短:那就沒有辦法了 → 那就沒辦法了 → 就不能
類似範例:
- 把沒效率的任務移除 → 移除沒效率的任務
- 我被計程車載走了 → 我搭計程車走了
- 比想像中的還要嚴重 → 比想像嚴重
- 把廢話砍掉 → 砍掉廢話
(三)融入 Threads 文化
假設所有人都閒聊,你就用閒聊的語調開話題——要融入文化。
以下這些都是我在 Threads 開過的話題:「賣幾本書能叫暢銷?」、「IG 官網居然有 Threads 分頁!」
也許有人會認為:Threads 這種短淺平台沒深度,又充斥負面文字,不屑加入這種文化。然而現實是:社群,不是圍繞著你的品味運作的。在時代面前,你的品味毫不重要。
社群權威 Gary Vee 說:「融入抖音文化,也不代表你就要在上面跳舞。」重點是觀察情境,再用「不違和」的方式融入群眾。當你熟悉環境、了解讀者,自然就能用合適的方式開自己的話題。
標新立異、在不對的環境堅持品味,是沒有用的。
(四)關鍵字加上「修飾詞」
只靠 500 字的空間,你幾乎不可能在上面競爭廣泛、主力型的「大字」。
例如「寫作」這個詞就太難、太模糊了,寫 5,000 字還差不多。但你可以把目標關鍵字加上「修飾詞」,像是:
- 寫作 → Threads 寫作
- 暢銷書 → 暢銷書 幾本
- SEO 書籍 → SEO 書籍心得
加上修飾詞,把目標關鍵字訂得更精確、更「長尾」,就能大大提高排名機率。這種具體、明確的用詞,也更適合 Threads 的情境。
(五)日更 15 篇
Threads 的特性是短淺、碎片化,話題容易炎燒卻又燒不久。看似膚淺的環境,卻也多了新的優勢——速食。既然注意力不會持續,你每天連發 10 篇文,又怎樣?
想觀察群眾話題走向?想測試新主題能否引起共鳴?狂發就對了。
我曾經在 Threads 日更 15 篇、20 篇文,直接「以量取勝」。當你提高發文數量,關鍵字上榜機率當然就比別人更高了。
(六)鎖緊主題
「每篇文章要進攻幾個目標關鍵字?只要一個。」出自《讓人一搜尋就找到你》
在Threads發文,每篇串文只允許鎖定「 1 個」目標關鍵字,你必須鎖緊主題來撰寫。如果還想延伸,那就再發新的一篇。
才 500 字而已,你也沒空間了,如果還貪心瞄準超過 1 個字詞,幾乎保證會失敗。
(七)切割!把社群和搜尋分開
記住一個概念:「社群歸社群,搜尋歸搜尋。」
如果想同時經營社群和 SEO?那就分開思考讀者的需求、分開經營、分開貼。
有人說:「Threads 的條件很好,所以 SEO 表現很讚。」但你知道嗎?絕大部分靠 Threads 排上的關鍵字都是「小字」—— 流量稀薄的「長尾關鍵字」。數據顯示:這種流量比重太低了,不到 1%,幾乎沒有操作意義。
但 Threads 排名有更深層的 SEO 價值:「挖寶演算法」。
Hidden Gems「挖寶」機制
在 AI 大混戰、各種文章生成、拼湊、改寫的時代,大家想看什麼?Google 發現,答案就是「藏在深處的真實經驗談」。比如論壇上的鄉民分享、演唱會的心情、對時事議題的宣洩⋯⋯這些都很有搜尋價值。
看似隨手寫、閒聊樣態的文字,其實來自真實經驗,內容又具體。這在「AI 大亂鬥」的情境裡,反而更像一股清流,是 AI 寫不出來、拼湊不了,也是每個讀者都感興趣的話題。因此 Google 特別開發「挖寶」機制,從網路深處挖出適合讀者的資訊,擺在搜尋結果的顯眼位置。
這,就是 Threads 和論壇排名會好的背後原理。
延伸閱讀:Threads演算法變了!祖克柏沒說的社群祕戰:為何暴增3500萬用戶,才突然大改版?
行銷人必看!Threads緊黏Z世代、台灣人,社群經營4大攻略曝光
本文授權轉載自:Jemmy 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