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我一直把Intel當朋友!」張忠謀1句話評英特爾困境:沒新策略、沒CEO⋯是大難題
影片|「我一直把Intel當朋友!」張忠謀1句話評英特爾困境:沒新策略、沒CEO⋯是大難題

張忠謀自傳下冊於11月底上市,12月9日舉辦新書發表會,現場不僅聚焦張忠謀職涯,張忠謀也大談近期半導體產業的競爭關係。

半導體大廠英特爾(Intel)近來面臨大危機,前任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也於本月初宣告退休,外界好奇張忠謀如何看待英特爾面臨的挑戰?

張忠謀回應,一直把英特爾當作朋友,不論是個人、公司也好。他提到,自己和英特爾高登·摩爾( Gordon Moore)等3個創辦人算是第一代半導體人,都是很好的朋友,回想起大家30多歲時,開完會晚上去喝啤酒、唱歌、吃飯完回旅館,這個情景至今仍令他印象深刻。

不過,張忠謀說道,英特爾最近一任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好像和我們(台積電)「比較敵對」,「但是他現在已經走路了。」

而對於英特爾的艱難處境,張忠謀直言,「他們(英特爾)沒有、也不會來諮詢(consult)我,我也不想他們跑來諮詢。」

Intel找CEO偏重口才,張忠謀:很不好

張忠謀進一步說,英特爾現在既沒有新策略、也沒有新CEO,這個是很難的,「這就是他們4年前,聘請現在走路的CEO(意指季辛格)時候的情景。」 他並提到,英特爾當時找人就看誰講的好,自己和季辛格見過2次面,他的口才很不錯,因此英特爾就採取了他的策略,「這個我是覺得很不好的事情。」

針對英特爾現況,張忠謀直言「是一個難題。」他也說,脫困的關鍵得看英特爾董事會對未來策略有沒有定見,「也許他們已經有策略了,只是沒有講而已。如果是這樣,只要找到能執行策略的人就好,問題就比較簡單。」

沒趕上AI是敗因?張忠謀:不懂晶圓代工是主因

也有觀點認為,英特爾的挫敗是因為沒趕上AI浪潮?張忠謀表示,季辛格的策略似乎就是要做晶圓代工(foundry),當然也有講要做AI,但看起來是「不懂怎麼做晶圓代工」的比例更多。而現在重要的是,董事會要延續季辛格的路線,還是改變策略。

另一個競爭對手三星(Samsung)近來在營運上也面臨一些亂流,包括晶圓代工業務虧損、工會罷工等。張忠謀表示,就他所知三星「主要是技術的問題,並不是行政的策略問題。」他也提到,韓國最近(政局)亂得很,「不會太幫助一個公司的經營。」

延伸閱讀:邀一頓披薩晚餐,化解黃仁勳心結!張忠謀自傳揭密:台積電40奈米曾讓輝達慘賠
年薪大解密!10大上市公司、工程師⋯行情全揭露:除了科技業,哪些產業也很夯?

責任編輯:李先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