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s 追蹤破萬經營攻略|演算法分析、流量經營、漲粉策略懶人包
Threads 追蹤破萬經營攻略|演算法分析、流量經營、漲粉策略懶人包

出於創業者的好奇心,今年 3 月嘗試使用 Threads,兩個月內破解了基本的演算法邏輯,從 120 追蹤漲到了 10,000 追蹤 (參考:我的社群)

我過去沒有使用 IG,作為 15 年的臉書老人,直接跳到最年輕的 Threads 裸身進場,身邊幾乎沒有朋友積極使用。

這篇文章分享我以產品開發者角度,對於 Threads 演算法的歸納,從 100 追蹤開始就陸續產出十幾篇 1000 – 3000 讚的貼文;文末則是一些跟 Facebook 的比較,以及推薦大家怎麼使用、誰適合使用。

本文第一版於 2024.5 月發表於 Facebook

正文開始前,很多人討論 Threads 是不是一個適合「商業經營」的地方?文末我會提出我的想法。

分享我在 Threads 上的經營成效,2024 年 3 月到 6 月之間,我透過 Threads 達成了以下幾件事:

  1. 聯繫到 20 個公司的關鍵客戶 (創作者),並且進行線上或實體交流
  2. 其中 3 人在交流之後,使用 Portaly 達成了單月數十萬的創作者變現
  3. 一篇文章蒐集到 600 個潛在客戶 e-mail 名單
  4. 24 小時內銷售完 100 張變現年會的門票,營收達 $30 萬
  5. 徵求公司實習生,一則貼文在 3 天內有超過 60 人應徵,比任何人力銀行、社團效率高。

加總起來,我用 3 個月經營,獲取大約等同於上百萬萬的總產值。

Image.jpeg
透過我的 Threads 貼文,將 100 張 $3000 - $4000 的活動門票在 24 小時內賣完
圖/ 林啟維
Image 1.jpeg
真的有舉辦一場年會
圖/ 林啟維

為什麼 Threads 很重要?

  • 至 2024 年,Threads 在台灣已經超越 PTT / Dcard,並且將大量 IG 人口打包帶走,成為年輕人的首選社群平台。
  • 台灣是全世界活躍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2024 年 8 月流量已經到達全球第二 (僅次於美國)
  • 其他社群活躍國家沒有太多使用,是因為原本 Twitter 就已經很熱門
  • 許多網路投票指出,Threads 上 25 歲以下的用戶人口占超過 50%
  • 這篇文章 (英文) 說明為什麼台灣人那麼愛用 Threads
Image 2.jpeg
2024 年 9 月 Threads Android App 的下載量居全台灣之冠
圖/ 林啟維
Image 3.jpeg
Threads.net 網域的流量排名 截圖來源
圖/ 林啟維

-其他社群活躍國家沒有太多使用,是因為原本 Twitter 就已經很熱門

-許多網路投票指出,Threads 上 25 歲以下的用戶人口占超過 50%

-這篇文章 (英文) 說明為什麼台灣人那麼愛用 Threads

Threads 演算法分析

基礎理論

Threads核心演算法是一種「同好圈」的概念。 換言之,Threads 不是以「鞏固朋友」為核心,而是「擴大同好」為目標。

以下逐一推演 Threads 的邏輯架構:
1. 基於 Threads 的核心邏輯,100 追跟 100k 追都有可能產生爆文。除了主題的影響效果外,後面會說明關鍵因素。

  1. 流量演算法優點:新手村到中小量體的用戶都有機會浮出來,對年輕人來說像是發掘新大陸,上手速度快。新用戶不必像 FB/IG 從基礎好友圈擴散起,對於認識路人也有很大的影響。這也間接促進年輕族群的使用量。

  2. 流量演算法缺點:即使追蹤量高,也不會像FB/IG那樣推播到那麼高比例的追蹤者。所以即使是大網紅帳號,廢文也可只有 10–100 讚,這點倒是跟臉書有一點相近。

  3. 擴散原理:Threads 上面可能一句廢文、一張生活照,都有機會有上萬個讚。看起來很亂來的流量,其實有脈絡可循。主要擴散原因包含兩個: (一)追蹤 ,自己帳號原本的追蹤者因為喜歡特定主題 (例如職場、流行、廢文、自介文) 而追蹤,當相關主題文章出現時,互動會偏高,會幫助文章擴散。反之,即使是一個熱門的網紅,貼了與自己不相關主題,反而因為沒互動扣分。 (二)主題 ,首頁會出常看的主題+不相關主題,就是 Threads 在媒合文章與觀眾。即使不認識的人,因為主題內容有趣而按讚轉貼,就會給文章擴散權重。 基礎互動影響非常大,這說明為何觸及落差可能 10–1000 讚;這也說明為何別人的廢文有效、我卻無效:因為追蹤組成不同。

  4. 互動方式:T 站最關鍵的特徵就是「座標之力」。帳號留言時,會將自己的追蹤流量帶給文章。目前觀察,大帳號「導流給別人」的效果甚至比自己發文的曝光效益更好。

  5. 其實幾年前 Facebook 有嘗試過這項設定,但結果讓大家很反感。原因是 FB 大家只想看好友的文,而自己跟誰互動也不想被親友看見。

IG 類似的設定,應該是透過轉貼限動等方式帶起。

進階邏輯

Threads 如何分配權重?以下說明 Threads 的流量密碼:

  1. 留言駭客:在熱門文章下留言留得很【觸】,會引發自己的追蹤者按讚,讓這則留言浮到前面的排序。如果在一篇熱門文章好好留言,其效果就是會曝光給此文章大量原生的觀眾看到,進而增粉。

觸並非觸及,而是 true (20 年以前叫做中肯)

  1. 互動權重:整體的權重公開準則,大致上是:發文分享>留言>收藏分享>讚。其中,【發文分享】權重幾乎等於一篇獨立的文章,而單純【留言】的效果可參考第5點,兩者效果都很好。

  2. 爆文:看完上述幾點,可以歸納原因:
    小帳號: 偶然發了一則文,因為沒啥追蹤者,所以演算法推到一些適合主題的人的版面,偶爾有很好的互動,就爆炸了。
    千、萬追蹤大帳: 這類追蹤的爆文很多是跟原本帳號主題人設相符合,從自己的粉絲擴大開來。

總之,Threads 給用戶一定的機率爆文,就像抽SS卡,這就是讓不少用戶想持續發文碰運氣的方式。

演算法更新

從原本 5 月到 9 月期間,有幾個新的演算法變更趨勢:
1. 一旦離開 Threads,演算法馬上下滑。
今年六月中之後,因為 Threads 研究告一段落,開始強制脫離平台 (刪除 App)。實測發現,一旦開始少滑少用,新的發文觸擊率爆降!估計大概要在一兩天內至少發、回 3 - 4 則文,才會回來。這是一個強制大量使用的演算法,獎勵每天早晚刷的人、卻會給一陣一陣使用的人負向回饋。反之,我的 Facebook 今年以來的發文頻率大約一到兩週,幾乎沒有被限流。

  1. 貼文的曝光速度變慢
    自從 6 月後 Threads 提供用戶貼文的觀看數據,很明顯感覺到文章剛貼出第一個小時的曝光量愈來愈緩慢。我認為這是給演算法更多時間去判斷是否要提供文章自然流量,同時也是拉長文章的長尾效應。幾個月前一篇文章 24 小時的流量存活期,體感上現在可以到 36 小時左右。

  2. 最新公式:貼文 + 自行留言
    目前 Threads 體感上已經變成曝光「捲化」的趨勢。單純貼文的曝光流量實在不太給力,每一篇幾乎都要靠「自行留言」的方式強化流量。5 月之前感受沒有那麼強烈,但 9 月以後感受強烈…

小結趨勢:
- 攻 Threads 的創作者變多、讀者不變的情況下,演算法開始下修
- 幾乎每天都要刷讚、留言、貼文,才能維持高互動
- 離開一段時間回來,大約要花兩天惡補
- 留言自己的文章幾乎是必要

Threads 商業經營 + 平台攻略

整理幾個「商業經營」使用與不使用的理由、以及一些平台小攻略:

  1. Threads 非常年輕化,25 歲以下佔 50% 以上,是未來長輩與年輕人溝通的發聲管道。我認為,雇主品牌 (老闆本人) 非常適合經營,也可以練習與年輕人溝通,並且了解他們表面無所謂下的焦慮。

  2. 擴散流量還是很大,爆紅機率比臉書高。但是千萬要把自己定位清楚,著重【主題】的一致性,不然學年輕人發廢文,還是廢文而已。

  3. 會花的時間更多:呈上提到的座標之力等,互動需求高、粉絲累積的效益低。使用的前三個月,每天都會刷上 2 - 3 小時,非常耗神,後面我直接刪除 APP,然後就被降流量。

  4. Threads 類似文字版 Tiktok:多巴胺回饋非常強烈,內容刷新快速 (也刷新三觀),難怪年輕人如此大量使用

  5. 品牌效益低、個人價值高:不適合商業品牌經營,但老闆、自媒體、政治人物適合。跟前面講的一樣,經營的好,對年輕人圈子裡的雇主品牌建立,絕對有一定價值。

  6. 風向混亂,非常多路人對戰或地圖炮,年輕人也不在乎你是誰,即使大老闆逆風也可能會被羞辱。

  7. 跟 Facebook 發文風格的比較:

- Facebook:口吻像是從自己的背景經驗出發,娓娓道來
- Threads:直接講出大家想聽的重點 (像是路邊公開演講),不能鋪陳囉嗦

  1. 臉書許多爆紅的文章搬過去幾乎無法爆紅;但 Threads 的內容文搬到臉書擴張段落,是蠻有機會紅的。

  2. 最後,對於商業品牌或新創經營者:Threads 上的「商業品牌」價值整體還是非常低,經營上又太過於專注,帶領輿論風向的效益,遠大於業配。相對地,我也強烈推薦創業者、領域專家、創作者,以「個人」名義經營 Threads,將「雇主品牌」的價值綁定,對於尋找夥伴、客戶、建立年輕人口碑、建立專業性,都有不少幫助。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加我的 Threads

本文授權轉載自:Chi Wei Lin CW(林啟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多問一點,離健康更近一些!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陪你找回身體的聲音
多問一點,離健康更近一些!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陪你找回身體的聲音

健康知識普及,卻未讓選擇變得容易。琳瑯滿目的營養補充品與建議,加上網路上碎片化、標準不一的資訊,反而讓判斷成本提高,許多人因此在起步階段就裹足不前。

「很多人其實想掌握健康,卻在資訊洪流中忘了相信自己身體的感受。」VITABOX® 營養師溜溜觀察,當選擇焦慮與資訊混亂成為常態,人們反而忽略了最簡單的事——傾聽身體的聲音。VITABOX® 因此在 LINE 推出 「AI 健康配速員」,透過對話幫助消費者重新找回與身體的連結,從內在需求出發,打造簡單好上路的保健起點。

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開啟健康對話第一步

「大眾常見的保健問題其實高度重複,但過去客服量能有限,我們常常得讓客戶等上兩三天才回覆。現在有了 AI,能即時解答基礎問題,營養師則可專注處理較複雜的個案。」溜溜說明,VITABOX®「AI 健康配速員」是一套全年無休的對話系統,平均每日處理超過 600 筆提問,其中約 90% 可由 AI 即時解決,僅有 10% 需轉由真人營養師接手。常見問題如「孕婦能吃哪些益生菌?」或「睡不好該補什麼?」等,AI 均能提供清楚、專業的建議。

若遇到較複雜或個人化程度高的問題,則可透過機器人自動回應+AI+營養師的分層機制,轉接給真人營養師進行後續諮詢,有效縮短等待回覆的時間,也提升整體使用體驗。「我們不是單純導入 AI,而是選擇用 AI 互動來實現我們相信的一種陪伴方式,讓對身體的好奇與理解,不必等待。」

VITABOX
VITABOX® 營養師溜溜表示,「我們希望 AI 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陪伴每個人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需求。」
圖/ 數位時代

啟用方式也極為簡單,加入 VITABOX® 的 LINE 官方帳號即可一鍵啟動。系統會先詢問性別、年齡等基本資訊;若使用者無法清楚描述問題,AI 也能進一步拋出問題、比對歷史紀錄,或透過選擇題的方式,引導釐清隱性需求與個人目標。

「像是近期討論度較高的 NMN,不少人打成 NNN、MNM,所以我們也特別訓練 AI 的語意理解與錯字判讀能力,能親切引導確認:『請問你是想問 NMN 嗎?』即使輸入有誤,也能繼續獲得正確資訊,讓使用者感受到 AI 的理解與體貼。」溜溜指出,AI 的價值不只解答問題,還要能夠預判可能的模糊與錯誤,比使用者先想一步,做到主動理解、精準回應。

整合知識圖譜,打造 AI 與營養師的雙軌協作

這套 AI 系統由大型語言模型(LLM)驅動,結合 VITABOX® 多年累積的產品資料、CRM 數據、真實客服對話、營養學與醫學期刊,建構出可持續學習的健康知識圖譜。不同於傳統「問一答一」的機制,AI 採用語境分層邏輯,先從作息與飲食習慣切入,層層推進至保健建議,再進一步提供產品推薦,並不直接導向消費,反而強化使用者信任與參與感。

「我們不是在打造冷冰冰的機器人,而是塑造一個有溫度的健康夥伴。」溜溜強調,VITABOX® 延續 Make it Simple 的核心精神與一貫的品牌語調,講究準確,也講究陪伴與信任。

VITABOX
有了「AI 健康配速員」多問一點,營養師也能專注處理較複雜或個人化程度高的專案。
圖/ 數位時代

為強化資訊安全與建議品質,AI 系統由營養師與產品團隊共同把關,建置完整的風險識別與回應邊界。當提問涉及藥物、疾病診斷等超出 AI 處理範疇時,系統即自動提醒使用者就醫或真人諮詢,避免誤導。

為了讓整體設計貼近使用者,VITABOX® 將 AI 健康配速員直接整合在 LINE 平台上,無需額外下載 App 或開啟網站。「我們並不改變使用者的習慣,而是在他們最自在的地方,陪伴他們開始健康對話。」

「AI 健康配速員」於 2024 年九月正式上線,初期封測滿意度不到五成,經三個月優化調整後,2025 年第一季提升至 98.7%。溜溜分享:「我們收到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用戶回饋,有顧客表示被『一秒就收到回覆』嚇到,覺得回覆既『精準』又『貼心』;也有顧客雖然猜到是機器人,卻仍感謝 AI 的『悉心回應』,甚至有人說:『你們的服務系統真的很好,跟真人營養師一樣厲害!』這些回饋顯示,AI 的回覆品質已能與真人營養師無縫銜接,讓顧客在體驗上幾乎沒有落差。」

最令人驚喜的,是品牌導入 AI 後,整體轉換率提升了 13%。「原本只是想減輕客服壓力、解決顧客的問題,沒想到竟然也助攻銷售轉換,真的是意料之外!」

愈簡單、愈不容易,VITABOX® 的選擇與堅持

AI 強大而即時,那還需要營養師嗎?溜溜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AI 是輔助,不是替代。它能處理多數標準問題,但人與人之間的細膩互動與臨床判斷,是 AI 做不到的。」她舉例,曾有使用者一開始以為是退化性問題,後來經過營養師協助釐清生活與補充習慣後,才發現另有可能的影響因素。這類交叉比對與個別化觀察,仍需仰賴營養師的經驗和引導。

因此,VITABOX® 保留「一鍵切換真人諮詢」的設計,當問題超出 AI 範圍,系統會即時轉由專業營養師接手。AI 專注於初步引導與問題分流,營養師則投入更具判斷力與價值的個案管理與產品研究。

VITABOX® 也是目前業界少數以 AI 提供「專業智能健康輔助」的品牌,跳脫傳統 FAQ chatbot,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對話設計。「健康的選擇,就是多問一點。多問一點,就能往健康的理想更靠近一點。」溜溜笑說,有了 AI,就不用擔心麻煩別人,什麼問題都能安心提問。「當營養師不用再回答重複問題,就能更聚焦在專案開發、營養規劃、檢測優化等工作。」

這樣的設計思維,也與一直以來的品牌理念相呼應。不上通路、不靠代言的 VITABOX®,始終專注於天然成分(A.A. Clean Label 無添加)、加乘配方(VITASYNERGY®)、安全驗證(SGS、BSI)與永續包裝(FSC 紙材、環保油墨)。從產品研發到服務設計,一以貫之地實踐「Make it Simple」的初衷。如今,「AI 健康配速員」更讓「今天開始享受健康生活」成為每個人都能實踐的行動起點,把保健變簡單,也更容易開始。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