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Google遭判壟斷面臨拆分!平台經濟當道,要「公平」談何容易?
【觀點】Google遭判壟斷面臨拆分!平台經濟當道,要「公平」談何容易?

Google遭判壟斷,科技巨頭風雲詭譎

走入2025,回望過去一年,科技產業屢屢佈下影響深遠的變革種籽。

2024下半年,美國司法部與十七個州的檢察長經多年調查Google在搜尋引擎市場的行為,進而起訴,最終法官判定Google是壟斷市場的企業。

這是網路科技興起以來科技巨頭企業首次遭貼上法律定義的壟斷標籤。

Google面對的監管法規挑戰不僅止於搜尋引擎市場。美國司法部對它在網路廣告以及Android手機作業系統處於絕對優勢地位的調查也正緊鑼密鼓,在2025年必將作出決定。

一旦遭判定為從事不公平競爭的壟斷企業,監管機構必需決定要如何處置。在Google於去年八月遭判為壟斷時,媒體已廣為報導,美國行政部門正考慮是否強制要求Google將搜尋引擎部門拆分剝離,成為Google圈外獨立存在的企業。

美國政府的反托拉斯決策向來像是力足撼動產業、市場的巨人手臂。短期看,這些司法行動迫使原在行業內具絕對影響力的企業革自己的命,脫胎產出一個全新面貌與體質的自己。

若拉長觀察視野,看壟斷判決與後續處置方案決策的長程影響,每每會發現它們徹底改造整體經濟生態。尤其在壟斷決策後,若又碰到斷代式的技術典範轉變,必然造就巨幅社會經濟板塊轉移。

不管今年2025美國政府與Google談判出來的方案是剝離Google的搜尋業務,或是不拆分,但Google往後須給予使用者選擇搜尋服務的充分選擇權等其它方案,且此後將永在政府的嚴格檢視的陰影下推廣業務,開發新技術,與過去一路乘風揚翔的暢旺氣氛成為對比。

google搜尋
美國行政部門正考慮是否強制要求Google將搜尋引擎部門拆分剝離

這批已定或將定的判決像是對過往的網路雲端世代做個結論,對網路用戶,或許像是確認你我早已知曉、親身體驗的現實:Google或是臉書或是iPhone早就是我們生活環境裡的固定要素,無法脫離。但是如此判決在此時出台,卻也極度巧合地更添科技大型企業所在處境的複雜度。

眼前AI已快速崛起,席捲全球,因之而來的壓力日益加重,企業如何自律,使用者如何善用、消費者權益如何保障,政府如何監管等等挑戰都已迫在眉睫。

剛好2025年是美國政治遽變之際,川普重回白宮,逐漸全新的執政、執法團隊,新政府對科技巨頭企業的態度將必然左右Google壟斷市場判決後的處置決策方向與細節。

微軟、貝爾前車之鑑,積極配合監管未必好

回首過去,判讀未來。微軟在本世紀初的經驗具備極高的參考價值。美國司法部當年因為微軟又擁有Windows視窗作業系統,又握Office應用程式與瀏覽器等產品,讓競爭者毫無喘息空間,幾乎已確定要判定微軟壟斷。

但在蓋茲帶領微軟全力與政府協商,提出多項自我設限舉措等的保證後,政府未出台判決,轉而選擇積極監管微軟的後續行為。

影響所及,多年後,當科技業界審視當年微軟在行動裝置、網際網路興起後市場表現不佳,一直到近年雲端、AI興起才重回霸主地位,都認為原因之一是將當年微軟為應對政府要求,專注在執行自我節制與調整,以致放鬆了抓住網路新起浪潮的手勁。

歷史證明,若是壟斷纏訟再加上技術創新的典範轉移,真是會徹底改變產業全盤地貌,充分展現美國反托拉斯法所能觸動連串變動的巨大影響力。

1982年,在聯邦政府與美國貝爾電話公司纏訟十多年後,貝爾提議以自行切割了斷,1984年首日,原本全國一家、由研發、製造電信設備而至銷售及服務都在一家貝爾公司名號下的電話公司,變成七家彼此疆域楚河漢界的地區電話公司以及獨立的長途電話公司和獨立的研發機構。

微軟microsoft
微軟在行動裝置、網際網路興起後市場表現不佳,一直到近年雲端、AI興起才重回霸主地位

當年呈現的產業圖像,今天已不可見。行動電話、寬頻、網路等斷代式的技術變革相繼來襲,徹底重塑全球科技通訊產業的樣貌。

今天回看,因壟斷而拆分只是起了頭,技術變革更進一步將產業推向未來新世界。

當代追求平台經濟,要不壟斷:很難

今日美國的通訊市場,行動與寬頻並存,當年戲稱為BabyBell的地區電話公司已不復見,歷經購併整合,目前的美國行動通訊市場中,與久遠前貝爾公司還有血緣關係的電話公司,僅佔三大行動業者的三分之二。

若放寬視野涵蓋全球頻寬通訊量,現在最大的通訊業者是Google、META、亞馬遜的AWS等等自己擁有、運營網路設施、又自己使用網路的巨型公司,它們身兼建方、買方與買方多重身份,早已非當年的傳統電話公司單純形象。

對矽谷的科技巨頭企業,取得市場強勢支配地位與在競爭中自我節制之間的矛盾是難解的習題。

多年以來,由理論到實務,矽谷的主流模式已確定是追求平台經濟(platform economy),成功的科技企業必需建構可長可久的科技平台早是共識。

既然是平台, 必然要將分立卻具關聯性的技術、服務、產品、用戶群等結合在同一水平整合、垂直整合的企業平台上 ,不管是手機、手錶的作業系統,或是搜尋與網路數位廣告,或是內容與產品以至商務,都希望是同一平台上的自家兄弟姐妹。

一旦在同一平台,要能絕對滿足不會導致不公平競爭,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尤其在企業彼此競爭激烈,投資人高度要求長久可持續競爭優勢的此時。

走入AI時代,前期跨入障礙極度高聳,短期內絕對只有少數世界級的巨頭企業才有實力拿得出在算力、人才、資訊、設施等等動輒是百億、千億等級市場總量所要的巨量投資。用超過百年前制定的反托拉斯法所佈下的標準來衡量,所看到的不對稱不會更少,只會更多。

矽谷 silicon valley
由理論到實務,矽谷的主流模式已確定是追求平台經濟(platform economy),成功的科技企業必需建構可長可久的科技平台早是共識
圖/ shutterstock

美科技監管盛行,對巨頭來說是一大考驗

2025年,我們可以預期圍繞科技業監管、法規間的對壘會持續升高。

去年加州試圖立法管制AI,所擬法案最後得不到足夠票數通過加州議會那一關;到了聯邦層次,必然更為複雜。

如跳脫純粹的法律層面之外,在川普重新執政後新的政治局勢下,美國政府與科技巨頭間的關係可能更為緊蹦。

川普與他的團隊長年對矽谷的科技巨頭抱持懷疑,質疑它們立場不公。

過去一直設法避免直接捲入政治攻防的大型科技業者,面對2025美國的政治新局,能否順利過關,政府會否用更嚴格的標準檢視與要求,包括Google、蘋果、等巨霸所面對的壟斷等官司與後續發展,肯定是觀察重點。

另一方面,今年持續升級的太平洋兩岸間地緣政治對峙,也可能為評判科技巨頭是否合規提供新的不同思考角度,如何在求公平同時,讓美國科技繼續偉大勝出。

科技業別忘了: 爭取有利判決固然重要,但在建構AI實力之際,追求公平、平衡是絕對重要的普世價值

川普治下的美國,加力推升虛擬貨幣,利好某些創投與科技業者,但對這三、四家巨頭級的科技企業與企業領導人而言,必然是嚴格考驗,這些壟斷判決真是在敏感時機來臨。

延伸閱讀:Meta取消事實查核機制!改以類X平台「社群註釋」替代,祖克柏:言論自由第一
AI流程、AI SEO⋯新職業即將誕生?Canva創辦人揭7項預測:大夜班職缺將由AI取代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責任編輯:溫偉軒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