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會把觀影偏好相近的用戶,分類進相同的「品味社群」裡。這樣的「品味社群」共有多達兩千多個。此外,Netflix 也會幫影片做分組。Netflix 的演算法一共可以識別七萬七千種次類別。每個次類別,都代表著一小群用戶會喜歡的片種,像是「燒腦的法國藝術電影」、「一九七○年代以非裔美國人為主角的動作冒險電影」,還有「真實故事改編的感人戰爭片」等等。
但通常,Netflix 的用戶不會知道自己早已被演算法分組對待了,也不會曉得Netflix 上有著那麼多、那麼細的影片分類,因為他們從未有機會選擇要看哪種次類別的片子。在Netflix 的首頁上,用戶唯一能看到的,就是演算法系統認為最有可能吸引他們點進去看的一小撮影片而已。
更為驚人的是,Netflix 演算法還會依照個別用戶的喜好,更改每檔節目的縮圖。這項技術從二○一七年下半年開始啟用,官方將之稱作「個人化的封面圖片」。帕科維奇也在他的假帳號實驗中發現了這個現象。在為期兩週的實驗期程結束後,在每個假帳號的頁面裡,不同影片的縮圖,看起來卻都非常相似。
帕科維奇說道:「在浪漫主義者的頁面上,最上頭的兩排,Netflix 一共為他推薦了十檔節目。這十檔節目中,有五檔的縮圖都是一對戀人正在摟抱的畫面(他們有的正在接吻,有的互相含情凝視)。」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體育迷的身上。在他的首頁裡,每檔節目的縮圖,幾乎都是男性角色正在進行高張力動作的畫面,例如揮舞拳頭、飛身撲救即將破門的足球、跨坐騎在牛背上等等。
在帕科維奇提供的螢幕截圖中,這些縮圖連番上陣,看得令人頗感噁心。那種感覺,就好像去到一家餐廳,卻發現菜單上滿滿都只有漢堡,沒有其他。
這些縮圖有時還會誤導觀眾。例如,Netflix 製作過一檔叫《外灘探秘》(Outer Banks)的影集。在體育迷的頁面上,這檔影集的縮圖是兩個人拿著衝浪板走向水邊的畫面;而在浪漫主義者的頁面上,縮圖卻是兩個人準備接吻的特寫鏡頭。這兩張縮圖,無疑都是演算法分析了他們的觀看紀錄後,為他們量身訂製的。但問題是,這兩張縮圖都不能代表這檔節目真正在演什麼。事實上,它是一部充滿動作情節的懸疑劇,探討的主題是失蹤和謀殺。
不少Netflix 訂戶都注意到一個令人不安的現象:雖然Netflix 宣稱不會將用戶的種族納入分析,但其首頁上的縮圖,卻似乎只會呈現和用戶膚色相同的角色。
二○一八年,Netflix 的這種做法,便引來了一番爭議,起因是有人發現在他的Netflix 上,浪漫愛情喜劇《愛是您.愛是我》(Love Actually)的影片縮圖用的是黑人演員艾吉佛(Chiwetel Ejiofor)的劇照,並且將他呈現得有如該片主角一般,但艾吉佛在片中實際上只是個次要的角色。這種迎合用戶喜好變更縮圖的做法,扭曲了影片真正的內容,試圖讓用戶誤以為那些節目符合他們的口味;因為如果縮圖都老老實實呈現出節目內容的話,有的節目你可能就不會點開了。
而 Netflix 演算法正在做的事,就是盡可能誘導你點開影片,賭賭看你會不會把它看到完。由此可見,Netflix 從頭到尾都在試圖操縱使用者的行為。儘管Netflix號稱會提供你符合個人品味的影片,但事實上光靠Netflix演算法,你根本無從培養個人品味。
在實驗期間,帕科維奇還創了一個控制組帳號,用它隨機觀看Netflix 上的內容。結果帕科維奇發現,這支帳號竟然也被Netflix 推薦了特定的內容:《玩命關頭》系列的全八部電影。事實上,帕科維奇創的每支假帳號,都曾被推薦過《玩命關頭》系列電影,縱使這幾個帳號並不是都對這類片子感興趣。不過也有可能單純是因為Netflix 花了高額的費用才引進了《玩命關頭》系列。
帕科維奇寫道:Netflix 演算法「名義上是在做個人化推薦,但實際上只不過是把用戶較有可能點開的影片推給他們而已」。如果只是因為大多數觀眾都喜歡《玩命關頭》,所以就把它推薦給你,那這根本稱不上是個人化推薦。
所以說到底,Netflix 並不會真的替你找出最符合你偏好的影片,而是只會把廣受歡迎或者當下正好有播映權的影片推薦給你,並創造出一種符合你品味的幻覺。
在實體出租店面倒光以前,任何一家稍具規模的百視達,至少都會有六千部以上的影片;但在二○二三年,Netflix 上所有的影片,才只有不到四千部而已。透過演算法推薦機制,Netflix讓人產生了各種影片都有的幻覺,但那其實都是假象。
Netflix 演算法評判內容的方式,就是看它能否瞬間取得人們的喜愛,這點和社群平臺的做法並無不同。然而,這種方法卻和「品味」的意涵背道而馳。過去,人們相信藉由培養個人品味,可以幫助我們建構出更好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但這套理念卻已經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則是某種形式的消費主義:你購買了什麼東西、看了什麼影片,就定義了你是個什麼樣的人,同時也決定了你該要消費什麼樣的文化產品。
誠然,帕科維奇做的實驗,和正常的使用情境不會一樣。現實中很少有人會只看特定類別的作品,所以多數訂戶在Netflix 首頁上看到的內容,很可能會比那幾個假帳號所看到的更多樣化一點。
但即使如此,Netflix 的推薦機制和更動縮圖的做法,確實會使我們的品味朝單一化的方向發展,並限縮了我們接觸異質事物的機會。Netflix 的身段雖然柔軟,但它仍舊不斷將特定的影片強迫推銷給我們,使得我們的品味變得僵化,甚至變得只能欣賞某個窄小範圍內的作品。
縱使演算法推薦的準確度提升了,但這樣的推薦系統仍舊對用戶的視野造成了限制。正如帕科維奇說的:「Netflix 會透過演算法系統,不斷鞏固訂戶原有的偏好,減少他們接觸到不一樣文化產品的機會,並因而削弱了藝術、美學和文化具有反抗性質的社會角色。」這個現象,著實令人憂慮。
並不是說偉大的作品都一定得要冒犯社會大眾才行;而是說,當你身邊的一切事物都循規蹈矩時,我們就不會再有機會看到真正前衛的作品。如今,網路世界多的是符合種種細緻規格的作品,但大膽挑戰常規的作品,卻極為罕見。
延伸閱讀:你也會「效率追劇」嗎?85%的人會開倍速看影片,他們究竟在急什麼?
Spotify用「假音樂」降低版權支出?「幽靈音樂家」正在入侵你的播放清單
本文授權節錄自:《扁平時代:演算法如何限縮我們的品味與文化》,衛城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