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挑人才最看重這「4種特質」!人資長:英文好、名校畢業不是關鍵
Google挑人才最看重這「4種特質」!人資長:英文好、名校畢業不是關鍵

進入 Google、Facebook、Apple 等大型跨國公司工作,是許多人的夢想。然而,Google 每年都會收到數百萬份履歷,內部員工也都積極申請內轉,競爭者眾。究竟,Google 挑選人才,到底看重什麼?Google 台灣人資長呂亞樵、人才計畫經理石啟瑞一同揭密。

石啟瑞表示,Google 全球的面試標準、流程與方式完全相同,不管在哪個地區面試,最終都會送到總部審核,「或許大家都會覺得進 Google 的人都是名校、講求英文能力,但這只是結果,而不是篩選條件。」

延伸閱讀:他把賭贏的3千萬港幣全梭哈!Lalamove四度申請上市,搶當亞洲最大物流貨運平台

Google 重視的 4 大特質:問題思辨、專業技能、領導力展現與文化適應性

Google 不會要求應徵者的科系和職位有關,他們重視的是求職者擁有特定職缺所需的專業技能,以及在招聘過程中,確認求職者的 4 大特質:

1. 溝通表達與解決問題的能力(General Cognitive Ability)

這個能力是考驗求職者的問題思辨能力,看他是否能在面試過程中想出方法,題目不一定有正確答案,主要是讓面試官知道你怎麼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呂亞樵進一步解釋,許多人都會想追求完美答案,花很多時間思考,但其實根本沒聽清楚問題,「假設性或情境式問題,(求職者)其實可以留一點空間釐清問題,為自己抓點空檔放鬆。」

2. 針對各職缺的專業能力(Role Related Knowledge)

不同職缺所需的專業技能都不同,評選過程可能會有不同的測試來確認求職者是否具備相應的技能。

3. 領導力(Leadership)

領導力不一定是要在管理階層才能展現,跟別人合作的時候,如果能影響他人或利益關係人的決定,也是一種領導力的展現。換句話說,這個能力是看你是否具備團隊驅動、利益關係人管理的經驗與能力。

4. 對 Google文化的適應性(Googleyness)

強調應徵者是否能適應Google的企業文化,並為團隊、公司帶來更多的啟發。石啟瑞表示,這考驗求職者有沒有辦法在不確定下工作、會不會堅持用對的方式做事,或是想不想把事情做得更好,「我們希望每個人進來都能給Google帶來新的東西。」

調整中式履歷思維:利用量化數字、用「架構」說經歷

知道 Google 選才的標準後,履歷要怎麼撰寫,才能提升錄取機率呢?

首先,英文履歷是必要的,因為 Google 是跨國企業,要具備一定的英文程度,才能與全球同事溝通與協作。然而,由於審核履歷的主管可能來自不同國家,在撰寫英文履歷時,應該要注意呈現方式,如語言表達的精準與流暢度。

再來,調整中式履歷的思維。呂亞樵表示,內容務求精準、邏輯,避免流水帳,因為這樣的履歷無法被快速理解。看履歷的人希望可以一眼看出你的專業能力,怎麼對應到工作內容,「不要只是敘述,要充分利用量化數字,說一個能展現專業的故事。」

石啟瑞補充,就算投的職位都是人資,他在投遞履歷時一定會改變關鍵字、順序,讓自己的履歷和職缺的相關性提升。換句話說,求職者要針對不同職缺需求,找出關鍵技能,並依照關鍵字來調整履歷順序,讓最相關的經驗或能力被看見。

延伸閱讀:Z世代為何不愛Google,卻偏愛2款App找答案?一句話曝關鍵:「眼見為憑」更重要!

如果真的有機會進入面試,石啟瑞建議,求職者事前可以用「架構」整理經歷,CAR、STAR 都是常用的架構法。CAR 各代表當時情境(condition)、採取行動(action)、結果(result);STAR 則是用當時情況(situation)、做這件事的目的(target)、採取什麼行動(action)、結果如何(result)來結構化描述經歷。

事前準備用有架構的方式說故事,可以有效減輕面試的焦慮感,「面試是一個對話,我們是想找可以合作的人進來,不是用高姿態的態度審查,過程中能穩定、自在地跟面試官對話,反而更能加分。」

延伸閱讀:裁員太狠了?Google祭「自願離職計畫」!台灣團隊會受影響嗎?聲明一次看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月刊

關鍵字: #Google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Dyson Supersonic r水管吹風機正式開賣:為什麼連專業髮型師都說「顛覆以往認知」?
Dyson Supersonic r水管吹風機正式開賣:為什麼連專業髮型師都說「顛覆以往認知」?
2025.04.30 |

在家就能吹出沙龍級造型,這早已不只是行銷標語,而是消費者對日常美髮科技的真實期待。當Dyson正式推出全新Supersonic r™精準造型輕量吹風機,這場由工程師主導的造型改革,再次挑戰「專業」與「居家」之間的界線。

十年研發濃縮,從時裝週紅到日常梳妝台

自2016年首推Supersonic吹風機後,Dyson持續顛覆業界對造型科技的想像。從Airwrap捲髮造型器到Airstrait直髮神器,每款新品都圍繞著一個核心目標——讓「速效乾髮」與「健康柔順」成為日常,而不是奢求。透過自家研發的氣流控制與智慧溫控技術,Dyson不只加快吹整速度,更大幅降低高溫對髮絲的傷害,讓「速乾不燙傷、柔順不毛躁」成為新世代造型科技的基本標配。

所以,與其說Dyson進軍美髮市場,不如說他們正在重新建構這個產業的技術邏輯。誠如品牌創辦人James Dyson所言,「我們的使命很簡單,就是解決別人忽略的問題。」美髮科技對Dyson而言不僅是消費產品,而是結合科學研究與工程思維,為每一個日常使用場景創造全新的可能。資深工程師Low Chen表示,品牌累積超過十年對頭髮健康與造型需求的深入研究,透過實驗室科學測試與全球造型師訪談,深入理解專業人士在工作場景中所面對的痛點:精準氣流控制與長時間操作帶來的身體負擔。因此,從內部構造徹底重塑吹風機定義,是全新沙龍級美髮科技Supersonic r的設計初衷。

Dyson
Dyson資深工程師Low Chen

圖/ Dyson

產品於去年(2024)時裝週首次亮相,獲得極高迴響。順應造型師與消費者的期待,Dyson宣佈將其推向一般市場。今年4月首次在台正式亮相,邀請國內媒體、造型師與KOL齊聚一堂,沉浸式體驗Supersonic r的細節魅力。

Dyson
Supersonic r推出山櫻粉、粉霧玫瑰、雲霧紫三款新色。
圖/ Dyson

全新「r型設計」,打破T字吹風機的想像

既要讓專業造型師能高效使用,也要讓日常消費者上手不費力。這當中最具關鍵意義的,就是「人因設計」與「效能配置」的重新平衡。對多數人來說,「輕」的意義不只是拿起來沒負擔,而是能吹得更久、處理更細節的角度,像是後腦勺、髮根線條等。而這台Supersonic r被定義為「專業級居家吹風機」的產品,堪稱是Dyson十年來最精實的技術總成。最大的突破在於它徹底重塑了吹風機的設計邏輯,機身更輕、更小巧,僅重325g,握感依然維持Dyson一貫的3.8公分直徑設計,操作靈活度大幅提升。

Dyson
專業造型師運用Supersonic r讓髮型細節輕鬆到位。
圖/ Dyson

過去,吹風機的T型結構註定了氣流必須繞行、阻力增大,乾髮只能靠提高溫度,對於秀髮造成的過熱損傷,幾乎無可避免。對此,資深工程師Low Chen進一步說明Supersonic r如何顛覆了這套老規則,以革命性的r型流線機身,讓氣流沿著自然曲線高速流動,形成專屬的「流線型氣流加熱系統」,不需高溫,也能輸出強勁、穩定的氣流,實現快速乾髮、零熱損傷的理想。

而為了讓整體重心與施力更自然,進一步降低操作疲勞,在內部結構上更是克服了兩大技術瓶頸,其一為全新開發的高密度加熱器,以極薄金屬片讓機身更輕薄,還兼具穩定高效的加熱能力;第二創舉是透過全球首創的八芯電源線達成訊號與電力的雙向傳輸。加上搭配RFID智慧配件識別與記憶功能,讓每次開機都能無縫回到使用者熟悉的溫度與風速。展現智慧化貼心設計的背後,是一場來自設計本質的挑戰,亦為吹風機產業寫下全新里程碑。

Dyson
流線型加熱科技,打造強勁、均勻、精準氣流,實現零熱損高效造型需求。
圖/ Dyson

不只是快乾輕巧,Supersonic r讓專業級造型成為日常習慣

在台灣首場發表會中,Dyson邀請造型師Dennis Fei現場展示2025年髮型趨勢,以高層次剪裁為基底,搭配蓬鬆髮根與具動態感的線條,形塑修飾臉型的自然弧線。他也分享,這樣的專業造型,不再只是時尚後台或名模專屬,而是一般消費者在日常居家中,也能輕鬆實現

Dennis Fei指出,Supersonic r的關鍵優勢在於流線型氣流設計,搭配柔和乾髮吹嘴和順滑吹嘴,能靈活切換乾髮與造型需求。無論是需要在髮根快速創造蓬鬆感,還是細緻塑型髮尾線條,都能以低溫、高速氣流快速完成,減少高溫對髮質造成的熱傷害,同時保有自然柔順的髮絲質感。

Dyson
知名造型師Dennis Fei(圖左)
圖/ Dyson

Dennis Fei也從時尚後台的專業視角,揭示這台吹風機在實戰場域中的優異表現。「在時間非常緊迫的環境下,能夠擁有一台在短時間內精準、快速完成造型的工具,絕對是所有髮型師夢寐以求的事。在我用過那麼多吹風機裡,這台是最讓我驚豔的。」對Dyson而言,美髮產品從來不只是硬體升級,更是一場科學、工程與生活需求交會的過程。當這種專業美髮科技能逐步成為居家生活必備精品時,代表它也正在默默改寫我們對日常「造型」這件事的想像與標準。

立即瞭解更多相關資訊 : https://reurl.cc/W0A7px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