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e-tune是什麼?跟RAG差在哪?告別冗長Prompt,低成本打造企業「專屬AI」
Fine-tune是什麼?跟RAG差在哪?告別冗長Prompt,低成本打造企業「專屬AI」

每次打開 ChatGPT,都得輸入冗長的 Prompt、參考資料,才能讓 AI 說出你想要的資訊,這是你日常工作中與 AI 協作的情景嗎?或是你已經更進一步,透過「自訂 ChatGPT」與「我的 GPT」等功能來進行初步的客製化,逐步將 AI 調整成你想要的模樣?

個人工作者或許可以透過 Prompt、自訂指令等功能,滿足工作上的需求,然而對於企業而言,Prompt、自訂指令的調校依然不夠精準,甚至容易出現「失憶」或幻覺。目前雖然透過 ChatGPT 等工具能夠完成基本任務,但要讓 AI 真正成為企業的得力助手,往往需要更進階的客製化方案。

如何讓 AI 徹底為企業所用?微調(fine-tune)是目前主流的方式之一。如果企業想快速、低成本地擁有「專屬 AI 模型」,微調無疑是必須掌握的關鍵技術。透過微調,企業能以較低成本和時間成本,將現有的 AI 模型調整成更符合自身需求的版本,大幅提升 AI 在特定領域的精準度。

什麼是 fine-tune?用簡單比喻一次搞懂

「微調」是指利用已訓練的 AI 模型,再透過少量特定數據、資料進行進一步的微調訓練,使模型適應專業場景或品牌需求,更符合企業期待,同時提高精準性。

相比從零開始訓練大型模型(pre-train,又稱預訓練),微調的成本降低許多。以下簡單介紹兩者的差異:

pre-train 是什麼?

「預訓練」就像一名學生在學校廣泛學習各種知識,打好扎實的基礎。這個階段模型需要龐大的資料量,例如網路上的公開文本或百科知識,讓模型能夠學習基本的語言理解和通用知識結構,順暢完成「文字接龍」的基本任務。

由於成本高昂,目前 pre-train 多半由巨型科技公司進行。而經過預訓練的模型,又稱為「基石模型」,包含 OpenAI 的 GPT、Meta 的 Llama等。

fine-tune 又是什麼?

微調就像是學生針對特定的專業考試「背題庫」,針對考試範圍內的題目進行密集練習。經過預訓練的模型已具備基礎知識;而企業提供專屬的資料,就像餵給 AI 模型一份特製的知識題庫,短時間內將特定領域的知識內化至模型中,因此能在特定情境下精準地回答出正確答案。

在技術層面上,微調通常只會調整模型的後幾層參數,因為這些層次負責處理特定專業知識,而前幾層則負責基礎的通用知識,通常不需要大量修改。

預訓練(Pre-train) 微調(fine-tune)
所需資料量 極大量(數千萬、數億筆) 少量(數百至數千筆)
花費成本 高昂 較低
訓練時間 很長(數週至數月) 很短(數小時至數天)
適用對象 大型企業或通用模型開發 中小型企業或特定專業需求

fine-tune 在技術上的 4 大好處

  1. 減少 Token 使用量: 企業無需在每次提示中提供大量範例,因此能夠顯著減少每次互動所使用的 Token 數量。

  2. 提升回應速度: 經過微調後的模型,在提供回應時可降低延遲,提升即時互動的流暢度。

  3. 確保資訊正確性: 模型經過企業內部資料訓練後,能夠更精準地掌握企業特定的知識和規範,提供正確的回應,大幅降低產生錯誤或不實資訊的機率。

  4. 強化資料隱私: 企業可以在自己的環境中進行模型訓練,避免敏感資料外流,同時確保符合資安規範。

然而,微調仍存在一定門檻,像是企業需要準備高品質的訓練素材,且技術實施過程中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等。

企業導入 fine-tune 的 3 大應用情境

隨著 AI 技術的成熟,愈來愈多企業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 AI 應用方案。微調因其靈活性和成本效益,已成為企業打造專屬 AI 的熱門選擇。

以下將介紹 3 個最常見的應用情境,幫助企業了解如何善用這項技術:

應用一:打造專屬品牌語氣

透過微調,企業可以用客服對話記錄、品牌特定用語等資料,教導 AI 模型以符合企業獨特的語氣和風格回應顧客。透過微調,甚至可以控制模型拒答某些類型的問題,以便達成維繫企業形象等目標。

應用二:提升專業領域的準確性

在醫療、法律、金融等專業領域,企業可以透過提供精確的專業資料與術語,讓 AI 快速掌握並產生可靠回應。根據 OpenAI 的數據,微調後的模型能有效提升特定任務的表現。

應用三:降低 AI 導入成本

微調使用可以較便宜的模型如 GPT-4o-mini,經過微調後,效果可媲美昂貴的大型模型。透過降低範例提示量,企業可進一步節省成本,適合預算較少的中小型企業。

此外,專門協助企業打造專屬 AI 的 APMIC 創辦人兼執行長 Jerry(吳柏翰)也分析,當企業每日需要的 token 量超過 2,500 萬,建置自己的伺服器會比使用 ChatGPT 等雲端服務更便宜。

fine-tune 與 RAG:企業該如何選擇?

企業選擇 AI 策略時,經常會猶豫應該採用微調還是檢索增強生成(RAG),兩者有何差異呢?

舉例而言,相比微調是讓模型考試前先「背題庫」到腦袋裡,RAG 更像是考試時開放「開書考」。RAG 的運作模式,是讓模型在回答問題時先查閱資料庫,類似學生考試時可以隨時翻閱外部資料,找到最新資訊來回答問題。

整體來說,RAG 適合持續變動的外部資料,微調則適合處理穩定且較少變動的內部資料。以下表格對比兩者的特色與適用情境,協助企業快速做出判斷。

微調(fine-tune) 檢索增強生成(RAG)
訓練資訊 內化到模型中 補充在外部資料庫
適用資料 穩定、內部資料 即時、動態資料
更新速度 慢(需重新調校) 快(即時獲取)
應用範例 公司政策、產品說明 即時新聞摘要

IBM 提醒,微調(fine-tune)、檢索增強生成(RAG)其實並非二選一,而是可以並存的。建議企業導入 AI 時,可以藉由微調取得穩定的 AI 成效,並搭配 RAG 方法,達到更好的資訊即時性與靈活性,最大化 AI 應用成效。

透過微調技術,企業能以更靈活、更經濟的方式打造專屬 AI 模型。無論是提升品牌溝通效率、增強專業領域準確度,或是優化營運成本,微調都為企業帶來顯著效益。在 AI 快速發展的時代,掌握微調技術不僅能加速企業數位轉型,更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得先機。隨著技術持續進步,微調將成為更多企業邁向 AI 創新的重要推手。

延伸閱讀:你真的會用AI找資料嗎?拆解5大搜尋情境:從簡單問答到深度研究,怎麼問才能提升效率?
100張無聊的投影片,催生超紅AI簡報工具Napkin!「視覺AI」為何獲投資人青睞?

本文授權轉載自:未來商務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以AI驅動智慧轉型  中華電信打造產業升級新引擎
以AI驅動智慧轉型 中華電信打造產業升級新引擎

人工智慧技術正在加速企業的進化。中華電信早在2016年就制定了AI策略,不僅用來優化自身營運,還透過「內服外推」的策略,將實戰經驗轉化為產品與服務,例如智慧客服、法遵審閱和跨國語譯等,幫助企業在AI 2.0時代掌握人機協作的優勢,發揮AI的最大綜效。

從辨別式到生成式AI技術 驅動人機協作新紀元

2016年,AlphaGo的出現象徵著辨別式AI技術的成熟。人工智慧不僅能「看懂」、「讀懂」,甚至能「聽懂」人類的語言與行為,讓語音辨識、影像分析、文字理解等應用進入金融、製造、醫療與安防等產業。例如,金融業利用辨別式AI優化信用評估、詐欺偵測與風險管理;醫療業提升診斷疾病的能力;製造業用於品質檢測與預測性維修;安防業則透過人臉辨識與行為分析提升安全性。

隨著生成式AI與大型語言模型(LLM)的迅速發展,AI 2.0時代隨之而來。現在,不僅文本、圖像、影片、聲音、程式、數據與物件可以自動生成,還催生了代理式AI的出現。中華電信研究院院長蘇添財表示:「從辨別式AI、生成式AI到代理AI,人工智慧不僅具備成熟的數據分析、影像識別、語音合成能力,還具備語意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正朝著認知智慧邁進,能理解、思考、學習以及創新,開啟了人機協作的無限可能。」

然而,相較於個人使用者對生成式AI的積極採用,企業在導入AI方面仍較為謹慎。多數企業會從相對明確、風險可控的場景開始,例如客服自動化、智慧助理、文件摘要、行銷內容生成、知識庫查詢等,逐步評估資料安全、法遵框架與投資報酬率。

中華電信
中華電信研究院院長蘇添財
圖/ 數位時代

蘇添財指出:「AI導入不僅是IT專案,更是組織文化與營運流程的變革工程。」他提醒企業,若要真正發揮AI的效益,除了精準找出業務痛點、決定AI應用範疇,還需積極參與導入過程,並確保AI應用服務上線後,員工願意且滿意使用,才能發揮商業價值。

蘇添財進一步引用BCG《AI Radar Survey》指出,高達86%的企業相信人類與AI的協作將是未來的主流。協作模式多樣,有些企業讓AI成為決策輔助者,人類仍握有關鍵監督權;也有企業建構AI代理人(AI Agent)主動處理流程,只在例外情況轉交人工審核。「這些模式的共通點是,AI不再只是支援系統,而是決策與執行流程的共同參與者。」

「內服外推」策略 推動AI應用落地

身處AI變革的關鍵時刻,中華電信一方面在內部導入AI以優化營運效率、推動流程自動化,另一方面將實戰經驗轉化為產品與服務,協助客戶加速數位轉型。目標是透過「內服外推」的雙軌策略,加速AI落地,讓AI創造具體可見且有感的商業價值。

中華電信早在2016年就開始規劃與建構AI賦能的智慧客服、智慧聲控、智慧分析、智慧安防、語音助理與新興應用,並陸續推出20多個AI應用服務,例如IVR語音導航、MOD聲控助理、電信大數據分析、智慧交通、科技執法、AI總機等,並獲得市場的廣泛好評。

以智慧客服為例,中華電信透過語音辨識、語音合成、語意理解、多輪對話、知識管理、語音核證、對話分析等核心技術,開發出文字機器人、語音機器人、外撥機器人、值機應答助理、客戶心聲分析、訂位助理、掛號助理與智慧總機等服務,協助公部門、餐飲、旅遊、電商、製造、金融、醫療、物流等超過30家客戶優化客服效率與體驗。

蘇添財表示:「2016到2022年間,我們的重點不僅是打造AI應用服務,更是透過持續的實務應用與實戰經驗,全面提升『人才』、『平台』、『技術』與『資料』等方面的能力,例如員工對語音合成、影像辨識、自然語言處理(NLP)與數據分析的掌握度,為未來做好準備。」

隨著生成式AI的出現,中華電信也從AI 1.0(辨別式AI)階段邁向AI 2.0(生成式AI)階段,不僅鎖定智慧客服、智慧法律、新興應用、元宇宙、防詐資安、Copilot等六個領域,推出生成式AI賦能的產品服務,例如台灣第一個代筆遺囑生成服務、跨國即時語譯與仿聲服務等。此外,中華電信也將AI技術導入電信網路,研發智慧維運助理、自治網路、網路數位分身等服務,提升網路品質並降低維運成本。在客服領域,透過自然語言處理結合客服知識庫,能在5秒內提供一線客服人員所需的精準答案與參考資料,協助即時解決客訴問題,減少10%的客戶等待時間。同時,推出AI企業年報審閱服務,審閱人員只需匯入公司年報與相關法條,即可完成AI年報審閱工作,節省超過80%的人工作業時間,法規審閱精準度超過95%。

展望未來,中華電信將持續以「內服外推」的雙軌策略優化AI產品與服務,成為企業AI轉型的最佳夥伴。蘇添財表示,將因應AI技術的發展,深化在體現智慧(Embodied Intelligence)、多模態AI(Multimodal AI)、領域化模型(Domain-Specific Models)、可解釋AI(Explainable AI)、空間智慧(Spatial Intelligence)、人型機器人(Humanoid Robotics)、AI擴增開發(AI-Augmented Development)等領域的能力,目標是提供在地客製、可控可信的智慧應用,滿足各領域與產業的需求,攜手夥伴與客戶共同將想像轉化為價值,共建智慧新未來。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