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社群貼文工具實測|Gamma、Piktochart一鍵把文章變圖卡,哪個好用?
AI社群貼文工具實測|Gamma、Piktochart一鍵把文章變圖卡,哪個好用?

在 Instagram、LinkedIn 等平台上,圖文輪播(Carousel)早已成為提升互動率的主力格式。根據 Socialinsider 統計,IG 輪播貼文的平均互動率為 0.55%,高於 Reels(0.50%)與單張圖片(0.45%);LinkedIn 上多頁圖文的平均互動率更達 3.85%,是目前表現最好的內容形式。

對於企業社群經營與知識型帳號而言,輪播圖不僅有助於吸睛與延長停留時間,也成為轉譯深度內容的重要手法。然而,若要將一篇完整的知識型文章轉化為格式清晰、視覺流暢的輪播圖,過程往往不如想像簡單。

內容拆解、摘要濃縮、圖文排版與素材搭配,每一個步驟都極耗時間與心力。許多編輯與社群經營者也常面臨同樣的困擾:文字太多塞不下、邏輯難切頁、圖片風格不一致、最後還得反覆微調版面比例,才能符合 IG 或 LinkedIn 的輪播格式要求。

因此,近年興起一系列「AI 輔助圖卡製作工具」,主打可將長文內容自動轉換為輪播圖、摘要文字並配置圖片,試圖降低製作門檻、提高產出效率。

本次《未來商務》選擇兩款市面上具代表性的 AI 輪播圖工具:GammaPiktochart,使用同一篇文章〈ChatGPT 模型怎麼選?4o、o3-mini 差在哪?推理模型又是什麼?〉進行測試。從生成正確性、資料整理能力、閱讀邏輯、排版彈性與輸出格式等面向來觀察,為你解析這些工具目前的實用程度與限制。

Gamma|彈性佳、邏輯清楚,格式與圖像搭配有小瑕疵

Gamma 起初以「AI 簡報製作工具」為主要定位,因其直覺式操作與簡報美學獲得市場關注,也被許多內容創作者與知識型工作者用來快速整理複雜資訊。近期,Gamma 新增了「社群內容產製」功能,進一步將服務觸角延伸至 Instagram、LinkedIn 等平台的輪播圖應用場景。

進入 Gamma 的 AI 生成介面後,使用者可在一開始選擇三種輸入方式,分別為「貼上文字」、「輸入指令生成」與「匯入檔案或網址」。本次選擇最直觀的「貼上文字」方式,完整貼入〈ChatGPT 模型怎麼選?4o、o3-mini 差在哪?推理模型又是什麼?〉進行內容轉換。

Gamma1
Gamma 提供三種輸入方式,分別為「貼上文字」、「輸入指令生成」與「匯入檔案或網址」。
圖/ Gamma

貼入文字後,需指定應用場景。本次選擇「社群貼文」為輸出格式,系統提供三種版型選擇,包括正方形、縱向(4:5)與動態影片。

Gamma2
Gamma 目前提供簡報、網頁、文件與社群貼文四種生成格式。
圖/ Gamma

進入內容生成前,Gamma 提供多項調整參數,包含是否要保留原文內容或簡化重組、每張卡片的文字量控制、圖像來源(包含 Unsplash 圖庫與 AI 生成)選擇,並可手動控制段落如何分卡。這些設定提供了相對靈活的協作空間,適合需要部分人工介入以確保內容品質的使用者。

Gamma3
圖/ Gamma

花費 40 點 AI Credits 完成生成後,輪播圖共分為 8 張卡片,整體內容架構分明、分頁邏輯清楚。每張卡片皆聚焦於單一重點主題,且具備標題、副標說明與圖像配置,並且資訊準確無誤。

十分令人驚豔的一點在於,Gamma生成的第一章圖卡即包含「繼續滑動了解各模型特色與使用策略」的提示,最後一張則包含了「你有使用過不同的ChatGPT模型嗎?分享你的經驗,或標記可能對這資訊感興趣的朋友!」,展現 Gamma 將「社群使用習慣」與「call to action」納入生成邏輯中。

gamma生成社群貼文
Gamma 以〈ChatGPT 模型怎麼選?4o、o3-mini 差在哪?推理模型又是什麼?〉生成之貼文。
圖/ Gamma

較可惜的幾點是圖庫搭配度不高,部分圖片與主題關聯性偏弱。雖選擇了 IG 專用的 4:5 縱向版型,實際輸出後內容卻未符合該比例規格,若直接上傳至 Instagram,可能遭到裁切或需另行調整尺寸。另外,沒有整理出「表格」這種知識性圖卡常見的內容形式,也略為可惜。

收費模式:
免費方案提供 400 點 AI Credits 與最多 10 張卡片的生成限制。Plus 方案每月 8 美元,將生成上限提升至 20 張卡片,並移除浮水印。Pro 方案為每月 15 美元,可生成最多 60 張卡片,並支援更高畫質圖片與進階編輯功能。

Piktochart|AI 僅作前期處理,設計編輯仍為操作主體

Piktochart 成立於 2011 年,是一款以資訊圖與簡報製作著稱的視覺化工具,近期也導入 AI 協作機能,強調支援社群媒體常見格式,包含輪播圖、IG限動、橫幅貼文與報告簡報等。實測發現,網站雖然提供「Chinese(Traditional)」選項,然而皆為較不通順的簡體中文,目前建議讀者選擇英文來使用 Piktochart。

Piktochart1
Piktochart 的 AI 生成介面。
圖/ Piktochart

使用者可於「Social Media」分類下選擇「Carousel」模式,支援 LinkedIn、Instagram 與 Facebook 平台的圖卡製作。Piktochart 提供兩種生成內容的方式,一為「Type Your Topic」(輸入一句話由 AI 自動延伸內容),以及另一為「Paste Text / Upload File」(將完整內容貼上或上傳檔案)。

本次選擇 Paste Text,並同樣貼上〈ChatGPT 模型怎麼選?4o、o3-mini 差在哪?推理模型又是什麼?〉文章,生成需消耗 3 AI Credits。

Piktochart2
Piktochart 自動生成輪播圖後,可以選擇模板與微調內容。
圖/ Piktochart

將長文貼入後,Piktochart 會自動生成一版輪播圖內容,並自動分段、套用標題樣式與圖庫照片。同時提供左側模板切換與內容微調功能,可針對每張卡片進行標題、文字與圖像的局部修改,但修改需要再支付 1 點 AI Credit。

Piktochart3
Piktochart 提供微調內容的功能,但需另外消耗點數。
圖/ Piktochart

進入「Edit this Carousel」後,系統會自動切換至完整設計編輯模式,AI 輔助功能隨即終止。使用者需回到傳統編輯介面,手動調整文字、圖像與排版結構。整體上,AI 僅在內容貼入初期負責初版生成與分段處理,後續操作仍高度依賴使用者的編輯與設計判斷。

Piktochart4
Piktochart 結束 AI 生成後,會回歸到一般的編輯頁面。
圖/ Piktochart

Piktochart 在生成過程中無法讓使用者預先設定圖卡張數,系統會依據內文自動切分,但分頁標準不明確、單張圖卡的文字量偏少,導致部分段落被壓縮、拆解邏輯鬆散。舉例而言,原文中關於推理模型協作技巧的六點具體操作原則,在輪播圖中僅以一段籠統敘述取代,原有的條列與層次結構消失,資訊價值明顯降低。

Piktochart 生成社群貼文
Piktochart 以〈ChatGPT 模型怎麼選?4o、o3-mini 差在哪?推理模型又是什麼?〉生成之貼文。
圖/ Piktochart

在圖片搭配方面,部分圖像與主題相關性尚可,但也有出現重複或風格與內容無關的圖卡,難以維持視覺一致性與敘事連貫性。不過在輸出尺寸方面,Piktochart 預設版面符合 IG 與 LinkedIn 所需的 4:5 規格,可直接套用於社群貼文。

從操作邏輯與平台配置來看,Piktochart 的核心仍以設計工具為主,AI 生成較偏向附加功能,未形成完整的輪播內容製作自動化流程,特別是在圖文對應、社群邏輯建構與比例適配等面向,仍需高度人工介入。

收費模式:
Piktochart 提供免費版本,可使用所有模板與格式、50 點 AI credits,以及每月兩次 PNG 下載。付費方案從每人每月 14 美元起,提供無限下載、更多 AI 點數與自訂品牌工具,適合有固定社群設計需求的個人或團隊。

評估面向 Gamma Piktochart
正確性 ●●● ●●○
邏輯架構與分段 ●●○ ●○○
美編與模板選擇 ●●○ ●●○
圖片內容相關性 ●○○ ●●○
尺寸合規程度 ●○○ ●●●
介面與操作體驗 ●●● ●○○

延伸閱讀:Excel新手必收!樞紐分析表怎麼做?3步驟設定範圍,秒速完成資料分析

「人機協作」才是解方,內容邏輯仍需人類主導

本次測試顯示,AI 工具已能協助完成「形式轉換」與「初步生成」,但「邏輯重組」與「資訊提煉」仍須人類主導。尤其是面對邏輯層次明確、條列結構清晰的文章內容,目前的 AI 難以準確還原重點關係與篇章邏輯。

Gamma 在保留資訊完整性與初步架構分段上表現相對穩定,適合將人力集中於初步「分段」、「卡片架構」之後,交由 AI 進行美編、排版與視覺優化;Piktochart 在模板與格式設計上更為豐富,對熟悉設計流程的使用者來說,是快速產出社群視覺素材的輔助工具,但邏輯重組與文字品質仍需補強。

換句話說,在現階段的技術能力下,若企業希望導入 AI 輔助進行內容轉譯,應採「先人工確定段落重組,再交由 AI 視覺化」的方式進行。將 AI 工具視為排版助手而非內容策略決策者,才能在效率與品質之間找到平衡點。

延伸閱讀:AI工具懶人包|幫你搞定搜尋、寫作、簡報與資料整理:12款生產力工具一次收

本文授權轉載自FC未來商務,作者為王聖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