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它賣的巧克力最有愛!東尼的寂寞巧克力掀零剝削革命,還邀同業「抄襲」推動公平貿易
【觀點】它賣的巧克力最有愛!東尼的寂寞巧克力掀零剝削革命,還邀同業「抄襲」推動公平貿易

被暢銷經典著作《感官之旅》作者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稱之為情緒食物的巧克力,一直是世人愛吃的零食。儘管巧克力售價創下歷史新高,但今年的西洋情人節,全球愛人們仍拒絕不了巧克力的誘惑,其銷售量出現驚人的512%成長。

原本只有上層階級可以享用的食物,如今全球65%的成人都是買過巧克力的消費者、其中3分之1的人甚至每周都會買巧克力來品嘗。

根據可可加工商與巧克力製造商百樂嘉利寶(Barry Callebaut)的2025年全球巧克力市場趨勢報告,2024年全球巧克力銷售總金額超過1,300億美元,未來5年一直到2029年的複合年增長率預計將會是5.2%。

目前全球巧克力的市占率是由瑪氏(Mars)、費列羅(Ferrero)、億滋國際(Mondelēz International)、好時(Hershey’s)、雀巢(Nestle)等幾家大公司所把持,其年營收都超過100億美元。在商品架上隨處可以看到它們的產品;在行銷上隨時都有它們的活動。
相較傳統巧克力大公司的市場規模,致力推動全球巧克力產業零奴工的東尼的寂寞巧克力(Tony' s Chocolonely),2024年在全球60個以上國家賣出超過8,200萬包巧克力,似乎不算什麼。

該品牌過去5年的淨營收呈現大幅度成長,從2020年9,500萬美元,到2024年2.1億美元,5年內淨營收成長翻倍,年成長率平均則是超過20%。

雖然東尼的寂寞巧克力的營收數據遠遠不及上述的巧克力大廠,但其成長的速度與幅度展現出異軍突起的態勢。東尼的寂寞巧克力所秉持的共益企業(benefit corporation)經營理念,明顯在全球各地得到愈來愈多人們熱情的支持。

Tony's Chocolonely
東尼的寂寞巧克力。
圖/ Tony's Chocolonely官網

巧克力產業是觀察當代使命感經濟(purpose economy)發展趨勢的絕佳場域。提供消費者美味饗宴的巧克力產業,存在一個殘酷事實:對農夫與對土地的剝削。巧克力企業須為地球倫理問題負起責任。

全球超過60%的可可豆是由非洲象牙海岸與迦納250萬名農夫生產,其中有156萬名童工,且95%的孩童從事危險勞動。根據公平貿易組織調查,這2個國家82%的農民收入都無法達到基本收入的標準,普遍面臨貧窮困境。此外,為了生產可可豆,迦納已經有65%的森林消失,象牙海岸過去30年則有90%森林遭到破壞。

有不少事業組織或者行動工作者投入解決可可豆生產的棘手問題。他們強烈批判,現行巧克力企業因自身的利潤而漠視破壞土地與壓榨農夫問題。他們積極打造新的商品規格,力求符合地球倫理的標準,期待徹底解決棘手問題。我將這類型商品的屬性稱之為影響力規格。

隨著使命感經濟與共益企業興起,影響力規格的概念與創新將愈來愈重要。

在今日,企業經營者必須了解到,商品競爭力的考量不能再僅著重於功能規格(如巧克力的獨特口味)與美感規格(如包裝設計或周邊贈品的體驗),它更牽涉到商品的影響力規格(如對終結可可豆生產剝削問題的貢獻)。具備好的影響力規格的商品,會讓人們不只是花錢買東西的消費者,更會化身為一起實現願景的熱情支持者。

在開發商品時,企業已經知道要從物理、化學、或生物性質去提升商品的功能規格,同時從故事內容、設計創意、活動體驗去強化商品的美感規格。但,對於如何研發影響力商品,企業常把它簡化成道德訴求或是宣傳活動,而忽略它需要創新的商品規格。棘手問題的解決方案、美好願景的行動計畫,是企業影響力商品的2大規格要求。

Tony's Chocolonely
東尼的寂寞巧克力致力於消除對農夫與森林的剝削。
圖/ Tony's Chocolonely官網

嚴守5大採購倫理,終結剝削

5大採購倫理原則,也就是來源追蹤、更高收購價格、長期合作、農夫培力,以及高品質與生產力,是東尼的寂寞巧克力為其巧克力商品所打造出來的影響力規格。為了貫徹終結剝削的決心,從公司營運、社會、到環境等層面,東尼的寂寞巧克力都要求100%遵循採購倫理原則。相對於一般企業做到40%的責任追蹤,東尼的寂寞巧克力這個100%的決心,贏得人們對其產品規格的信任與信心。

非常特別的是,企業往往不希望同業抄襲其所研發出來的功能規格與美感規格,例如賣相同口味的巧克力。但影響力規格剛好相反,它反而希望同業能夠共同採用。東尼的寂寞巧克力建立一套公開採購鏈,邀請同業透過產銷系統採購可可豆,消除對農夫與森林的剝削。加盟的合作廠商所採購的可可豆也有顯著激增,從2023年3,950公噸成長到2024年13,100公噸。

隨著ESG風潮的興盛,這幾年來,台灣大小企業都在忙著發表ESG報告書。企業對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重視值得肯定,但由於缺乏影響力規格的核心概念與做法,台灣企業ESG報告的內容好像是在玩寫文章比賽,令人感到憂心與不安。我們需要更多實實在在的影響力商品,而不是更多報告書。

延伸閱讀:台灣漫畫編輯都在幹嘛?直擊「1個打10個」截稿日常,熱血直奔刑事局獵故事

責任編輯: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