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巨頭倒一片,Uniqlo憑什麼逆風成長?拆解迅銷集團40年平價帝國之路
快時尚巨頭倒一片,Uniqlo憑什麼逆風成長?拆解迅銷集團40年平價帝國之路
2024.12.30 | 新零售

「U~niqlo感謝祭!」只要近期踏入過Uniqlo,一定會對這個廣播聲不陌生。

不管是11月底,日台兩地接力登場,有著超殺折扣而掀起搶購熱潮的Uniqlo 40周年感謝祭。或是12月中,攜手海綿寶寶以及美國超夯潮牌CPFM所推出的獨家造型玩偶。登台14年,Uniqlo仍頻頻在社群上製造話題,且相對其他快時尚品牌Zara、H&M多年未開新門市,Uniqlo至今仍以一年5家左右的步伐,在台穩健展店。

UNIQLO 西門店換上嶄新主題外牆包裝,與全球眾多喜愛《海綿寶寶》的消費者一同歡慶全新UT系列上市
UNIQLO 西門店換上嶄新主題外牆包裝,與全球眾多喜愛《海綿寶寶》的消費者一同歡慶全新UT系列上市
圖/ UNIQLO提供

時至今日,台灣人的衣櫃很難找不到一件來自Uniqlo的衣服,而這絕非台灣獨有的現象。

Uniqlo毛利連三年創新高,歐美成最大成長市場

截至今年12月初,Uniqlo母公司迅銷集團(Fast Retailing)已是全球市值第二大的快時尚服飾集團。「我們終於夠格成為一個真正的全球品牌,在世界舞台上角逐。」Uniqlo創辦人、迅銷集團董事長柳井正在今年10月中、2024財年(2023年9月~2024年8月)出爐的新聞發佈會上如此說道。

柳井正的有感而發不無道理。這家在全球擁有超過3,500間門市的服飾集團,在今年首次突破3兆日圓的營業額,2024財年營收達3.1兆日圓(約210億美元),且營業利益連三年創新高,今年達5009億日圓(約33.5億美元),年增超過30%。

柳井正做為迅銷集團持股17%的最大個人股東,今年更是以380億美元的身家,連三年蟬聯《富比士》排名的日本首富。

UNIQLO創辦人柳井正.jpg
圖/ UNIQLO

迅銷集團近年主要成長動能,集中在歐美市場的擴張。據財報顯示,過去一年迅銷集團面對中國經濟下行的不利環境因素,包含中國、香港以及台灣在內的大中華地區,營收與利潤皆只有小幅成長。然而Uniqlo卻在北美市場,迎來營收大幅成長 32.8%、營業利益成長 65.1%;在歐洲市場營收更有44.5%成長,營業利益增幅超過7成。

迅銷集團營收圖表

儘管Uniqlo在歐美的店數不到其他海外市場的一半, 但據《日經》報導,歐洲Uniqlo的平均單店年銷售額約為29億日圓(1,810 萬美元),幾乎是日本單店的3倍,展店效益驚人。

而柳井正去年也曾對外指出, Uniqlo將在北美市場積極展店,預計到2027年店數會是現存72家的兩倍。

全球快時尚版圖拆解:歐系品牌退燒,Uniqlo以「機能服飾」逆勢展店

然而正當其他歐美血統出身的快時尚品牌紛紛遇到市場瓶頸,例如:Zara母公司Inditex在12月12日罕見在公布財報時指出,第三季銷售與利潤低於預期,而H&M早在9月就宣布今年全年實現獲利的目標恐無法達成。

全球快時尚集團市值排名

反觀Uniqlo,明明身處異地,卻能長出強勁展店動能。最大關鍵莫過於,Uniqlo與美系快時尚品牌截然不同的定位: 主打服飾機能與簡約百搭的基礎設計

Uniqlo的魅力在哪?

Uniqlo憑藉HeatTech系列的發熱衣與AIRism系列的涼感快乾內衣,在歐美攻城掠地。對歐美消費者而言,過去機能服飾多來自更高價位的戶外運動品牌,且外型設計上也並非走Uniqlo的Lifewear(日常生活也能穿的風格)路線。「這些都是歐洲市場從未見識過(not experienced before)的商品!」Uniqlo歐洲執行長森川拓在今年4月的發布會上如此形容。

不過Uniqlo並非從第一天就主打日常起居也能穿的機能服飾。時間回到1998年,Uniqlo在東京開出首家門市,是品牌於廣島市正式成軍後的第14個年頭,當年Uniqlo推出不到兩千日圓的超便宜輕量羊毛拉鍊外套,轟動了正逢經濟泡沫化、消費力低落的日本社會,品牌因此一戰成名。

東麗工業.jpeg
圖/ 東麗工業官網

Uniqlo不敗關鍵1:合作纖維龍頭,開發高機能商品

而就在2000年,熱銷超過百萬件的羊毛外套逐漸退燒、柳井正愁於打造下一個明星商品時,有近百年歷史的紡織纖維與化學品企業東麗工業,進入了他的視野。

當年時任東麗的總裁前田勝之助在多數人認為日本紡織業已走入黃昏的環境下,仍堅持紡織纖維技術還有巨大成長潛力,不放棄研發出「改變生活的材質」的目標,這點與當時柳井正想打造市面從未有過的產品的心願不謀而合。

「柳井正常說如果想打造獨特創新的產品,Uniqlo就必須找到在技術和產品開發方面擁有正確知識的商業夥伴。」東麗副總裁石井一回憶,當年柳井正進到前田勝之助的辦公室,兩人一對一只聊了半小時,便敲定合作。

2003年Uniqlo與東麗聯手開發的HeatTech系列問世,HeatTech的發熱衣採用當年獨步全球的技術,將水氣轉換為熱能,保留在織品內發熱,首年就賣破百萬件。2012年,該系列250種產品合計銷售量首次突破1億件。直到去年,光一項HeatTech的吸濕發熱衣,全球已累積銷售15億件。

uniqlo.jpg
來台14年,Uniqlo服飾廣受各年齡層喜愛
圖/ uniqlo臉書

其後Uniqlo持續與東麗開發好幾種機能服飾系列,像是如今每四個日本人就至少有一件的超輕量羽絨衣(Ultra Light Down),以及歐美熱銷的涼感快乾AIRism系列。即便合作超過20年,Uniqlo與東麗的技術研發至今仍未停歇,今年兩者又共同推出最新的PUFFTECH輕暖科技外套系列,該系列利用了最新研發出的輕量蓄熱纖維。

Uniqlo不敗關鍵2:攜手高級訂製裝設計師,推時尚聯名

不過,即使有了專利技術打造的護城河,Uniqlo仍不以此為足,2010年代,集團開展了一系列潮流設計有關的維新運動,替主打萬年不敗基本款的Uniqlo,創造消費者願意頻繁回顧的動機。

2013年,Uniqlo找來有日本潮流教父之稱的潮T設計師NIGO,擔任UT印花T恤系列的首任創意總監。短短十年UT聯名過的IP難以計數,不只各種影視、遊戲與名人,就連世上最知名的幾間美術館像是法國羅浮宮、英國泰特美術館以及紐約的MOMA都曾與之聯名而成為潮流代名詞。

男女適穿 UTGP2024_The Louvre UT印花T恤_NT590_情境圖.jpg
UNIQLO今年6月推出全新UTGP2024:The Louvre(羅浮宮)系列UT。
圖/ Uniqlo提供

不只聯名異業IP,自2009年Uniqlo首度與德國時裝設計師Jil Sander合作推出J+系列,該系列當年網路開賣一小時便賣到斷貨,2020年重啟聯名時還在網路上颳起一陣搶購炒價的騷動。自此Uniqlo陸續延攬多位時尚設計名家,包括曾任愛馬仕創意總監的Christophe Lemaire,在2016年推出熱賣長銷8年的Uniqlo U系列,Uniqlo當時甚至讓Christophe Lemaire擔任巴黎的研發中心總監。

此外Uniqlo知名的合作案例還有,2017年與英國時裝品牌JW ANDERSON的合作,以及2019年與時髦工裝品牌Engineered Garments創辦人鈴木大器,推出一系列美式工作服、軍裝,2020年則跟芬蘭名牌Marimekko聯手推出多款繽紛的印花洋裝與上衣。

透過與多位頂尖時尚設計師的合作,Uniqlo成功將高端訂製服變成人人能入手的平價服飾,也讓品牌擺脫無趣、樸素的印象。

Uniqlo不敗關鍵3:多品牌攻勢,分散目標受眾

不過即便Uniqlo經營再穩健,柳井正也深諳仰賴單一品牌對集團的風險。2004年迅銷集團分階段入股Link Theory Holdings控股公司,最終在2009年完成100%收購,一舉拿下該公司旗下三大品牌:Theory、Helmut Lang、PLST ,另一方面在2006年迅銷集團同步收購Comptoir des Cotonniers、Princese tam.tam兩個法國品牌,後續又於2012年買下美國高級牛仔褲品牌JBrand。

迅銷集團旗下品牌

除了收購,2006年迅銷集團第二個自創品牌GU問世。該品牌肩負著Uniqlo姐妹牌的使命,旨在進攻過去Uniqlo難進入的低價市場,至今在全球有近500間門市。截至2024財年,雖然GU與其他6個品牌組成的國際品牌事業群,占集團不到15%營收,但由於各品牌瞄準的族群各異,一定程度替迅銷集團打開過往難接近的市場與受眾。

延伸閱讀:蝦皮「3億營收賣家GG」?一則被公告消息背後,凸顯賣家正在打「沒贏面的仗」

Uniqlo紅遍全球的背後:新疆棉議題恐成集團發展「未爆彈」

展望迅銷集團未來進逼全球最大服飾集團寶座的征途看似美好,但地緣政治可能是迅銷集團難解的未爆彈。

11月28日,柳井正在接受BBC採訪時,首次公開表明,旗下服飾品牌Uniqlo並未使用來自中國新疆地區的棉花,該言論挑動了中美兩國敏感的政治神經,並在12月初一度引發迅銷集團股價下跌。

延伸閱讀:Uniqlo創辦人首度證實產品「沒用新疆棉」,為何柳井正遲了3年才鬆口?

據《金融時報》報導,傑富瑞金融集團(Jefferies)分析師認為,全球圍繞禁用新疆棉花的「貿易戰」將在 2025 年升級。該機構11月的報告指出:「我們認為,美國和歐盟政府目前正在向Nike、Adidas、迅銷集團與美國PVH集團(擁有Tommy Hilfiger、Calvin Klein等品牌)等企業提供指引,以確保將新疆棉花從其原材料清單中刪除。」

PVH集團品牌CK.jpg
中國商務部9月宣布,對美國PVH集團提出調查,原因是該公司涉嫌對新疆產品採取歧視性措施。
圖/ PVH官網

與此同時,據《日經》報導,中國商務部9月宣布,對美國PVH集團提出調查,原因是該公司涉嫌對新疆產品採取歧視性措施,稱其可能違反「正常市場交易原則」。

儘管目前該調查進度不明,但類似舉措在未來也可能發生在像迅銷集團這類大型跨國服飾集團。尤其據《日經》指出,迅銷集團旗下397 家合作工廠中,有211 家在中國,且由於迅銷集團對中國生產線有長期的技術轉移與指導,其產能與品質並非一夕間能被其他產地所取代。

因此迅銷集團如何將這顆未爆彈化險為夷,可能得再度考驗現柳井正的智慧。

延伸閱讀:

台灣穩坐GU最大海外市場!展店數為何比中港加總還多?業績「10年翻4倍」關鍵曝光
把全聯逼到調整貨架!18歲美廉社每6年就轉型一次,這次要如何玩「動態定價」?

參考資料:《Times》《MartinRoll》《Toray》《FT》《Nikkei Aisa》(1)《Nikkei Aisa》(2)

本文不授權轉載

關鍵字: #UNIQLO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