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要合資英特爾!魏哲家曝「2奈米以下製程」30%在美國:台積電法說5大QA一次看
沒有要合資英特爾!魏哲家曝「2奈米以下製程」30%在美國:台積電法說5大QA一次看

台積電4月17日舉辦2025年第一季法說會, 公布第一季合計營收新台幣8,392.5億元,稅後純益約3615.6億元,每股盈餘(EPS)13.94元、年增60.4%,雙雙創下單季新高。

針對外媒日前披露台積電和英特爾(Intel)傳已達成初步協議組建合資企業,董事長魏哲家17日表示, 「目前沒有與其他公司進行於合資,以及技術授權等討論。」

魏哲家:關稅帶來不確定性,但維持預估2025年營收約成長25%

展望2025年第二季,台積電預期美元營收介於284~292億美元之間,均值季增13%,毛利率則介於57~59%之間。而隨著美國、日本等地的晶圓廠產能進一步提升,對毛利率的稀釋預期更加明顯,台積電預測在未來5年,海外廠對毛利率稀釋影響初期約為每年2~3%,到了後期則擴大為3~4%。

針對2025年全年營運,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表示,台積電了解關稅政策存在著不確定性和風險等影響, 不過截至目前還未看到客戶行為有任何轉變,因此維持對2025年全年營收成長約25%(mid-twenties)的預期。

在資本支出方面,台積電表示,目前維持先前預估的2025年介於380億至420億美元之間,其中並有一小部分與近期宣布的1,000億美國投資計畫相關。

《數位時代》以下盤點法說會5大QA如下:

重點1:美國亞利桑那6廠全到位後,估2奈米及以下產能佔30%

今年3月初,魏哲家於美國白宮與川普一同宣布,台積電未來數年內擴大在美投資1,000億美元,將新建3座晶圓廠、2座封裝廠以及1座研發中心,美國總投資金額合計達1,650億美元。

對於擴大在美投資的決定,魏哲家表示是基於美國客戶的強烈需求,因此需擴大在美國的產能,他隨後並罕見直接點名蘋果(Apple)、輝達(NVIDIA)、超微(AMD)、高通(Qualcomm)和博通(Broadcom)等5家客戶。

而對於美國建廠進度與規劃,魏哲家說道,亞利桑那第一廠已於2024年第四季成功量產,採用4奈米製程;第二廠採用3奈米製程已經完成建設,正在努力加快量產進度;第三、第四廠將採用N2和A16製程技術,計劃於今年稍晚開始建造;第五、第六廠則將採用更先進的技術,建設及投產計畫依客戶需求而定。

魏哲家並說, 當美國的擴廠計畫完成後,預估未來2奈米及更先進製程的產能,約30%會集中在亞利桑那州,打造美國的先進半導體製造產業聚落。

重點2:擴大投資不意味關稅可豁免

有法人提問,在美加碼投資是否可得到關稅豁免?魏哲家則答道,關稅議題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談判,台積電作為民營企業,並不會參與其中,將完全尊重談判結果。

也有法人詢問,輝達降規版H20銷往中國遭管制一事的影響。對此魏哲家說,台積電一貫不評論單一客戶產品,在全年營收預期中,已有將相關因素納入考慮,將密切關注關稅政策及對市場需求的影響。

魏哲家表示,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客戶行為有任何變化,因此維持目前的營收成長預測。

重點3:台、日、德建廠計畫不會放慢

儘管在美國擴大投資下,在台灣及日本、德國的建廠腳步也沒有停下。魏哲家提到,台積電在台灣未來幾年內,規劃建造11座晶圓廠和4座先進封裝廠。

有法人提問,近來成熟製程產能用率較低,台積電是否考慮放慢日本、德國建廠進度?或把台灣的成熟製程產能搬去日本、德國,在台則做更先進的製程?

魏哲家說道,對於是否放慢在日本及德國建廠計畫, 答案是不 ,將依計畫進行,因為這些成熟製程的特殊製程,是競爭對手沒有能力提供的,某種程度上不受到產能利用率不足的影響。

他強調, 台積電沒有要放慢在日本與德國的建廠計畫。

重點4:沒有要跟英特爾組合資企業

4月初,《The Information》報導台積電和英特爾(Intel)傳已達成初步協議組建合資企業,共同營運英特爾在美國的晶圓製造廠。

根據報導,台積電將持有該合資企業20%股份,透過分享晶片製造實務經驗、培訓英特爾員工等方式,而非直接注資。

針對此傳聞,魏哲家直言, 台積電目前沒有與其他公司進行任何關於合資企業,以及技術授權、移轉等討論。

重點5:證實美國客戶代工費可能調漲

《Digitimes》4月16日報導,台積電傳將調漲美國新廠4奈米代工價格,漲幅達3成。

對於漲價問題,台積電財務長暨發言人黃仁昭表示,生產區域的分散對客戶來講是價值, 台積電打算反應這個價值,正和主要客戶在討論中,目前進度良好(so far so good) ,不過並未提及確切價格調整幅度。

延伸閱讀:「沒看見客戶行為改變!」魏哲家霸氣回應關稅效應:台積電全年營收成長維持25%
深度解析|7-11推「一半消費者都能回本」的超殺訂閱制,背後想什麼?

責任編輯:李先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 70 個帳號到 One hengstyle!恆隆行打造單一入口,實現零阻力體驗、品牌關懷不斷線
從 70 個帳號到 One hengstyle!恆隆行打造單一入口,實現零阻力體驗、品牌關懷不斷線

Omnichat 如何讓對話發揮更多價值?在零售數位轉型浪潮下,顧客跨越線上線下,期待的是不中斷的體驗。但當據點與品牌日益龐雜,服務容易斷線,品牌該如何化解?

走過65年的恆隆行,代理超過29個國際品牌、據點遍布全台,為了突破這道難題,恆隆行打通零阻力的顧客關係路徑,實現品牌關懷。

多品牌、多通路的隱憂——體驗為何斷線?

「過去只要把好產品賣出去就好,但現在顧客期待的不只是商品,而是完整的體驗。」恆隆行長期發展處副總陳思樺指出,恆隆行同時兼具代理、品牌與零售三重角色,若仍停留在以「產品為中心」的模式,隱憂很快浮現。

五年前,恆隆行在全台已有逾70個專櫃,各自經營 LINE 帳號。顧客跨櫃位或跨品牌諮詢時,因難以全面控管,提供風格一致、資訊齊全的回應,是一大挑戰;售後服務需要完整資訊,轉介客服的流程變冗長。

Omnichat
恆隆行長期發展處副總陳思樺指出:「互動紀錄分散在不同帳號與部門,難以回溯完整旅程,也無法沉澱為後續的行銷與服務資產。」
圖/ 數位時代

「顧客明明都是恆隆行的消費者,卻可能在不同櫃位得到不同解答,這就是必須解決的阻力!」陳思樺坦言,互動紀錄分散在不同帳號與部門,難以回溯完整旅程,也無法沉澱為後續的行銷與服務資產。對一個代理29個品牌、橫跨多通路的企業而言,零散不僅削弱體驗,也消耗內部人力。

這些挑戰讓恆隆行意識到,唯有在建立「一致性的品牌信任感」,並確實實踐「無阻力服務」,才能贏得顧客信任。

恆隆行從品牌關懷出發,打造零阻力的流暢服務體驗

帶著這樣的決心,恆隆行在2024年展開整合計畫。最核心、也是最棘手的任務,是將原本分散在各門市的70至80個 LINE 帳號,收斂為單一入口,並以三合一選單架構,滿足顧客在門市消費、線上購物、會員服務,甚至是品味生活的多元需求。

Omnichat
恆隆行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單一入口,將客服與門市串聯起來,滿足顧客在門市消費、線上購物、會員服務以及提升生活品味的多元需求。
圖/ 恆隆行

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單一入口,客服與門市首次真正串聯起來。當顧客有維修需求時,櫃位人員能即時將案件指派至後勤單位,免去層層等待;顧客掃描 QR Code 綁定熟悉的銷售人員後,即使離開門市,也能持續獲得建議與售後協助。現在,無論是客服維修或門市選物顧問,都能透過這個入口實現服務——從獲客、購買、售後保固到清潔耗材加購,任何階段都能延續一致體驗。

「顧客不只是收到推播,而是能延續自己的旅程,甚至和服務人員建立起信任連結,這就是品牌關懷。」陳思樺表示,這套架構也讓數據真正發揮作用。透過 Omnichat 與 91APP 串接,恆隆行得以整合瀏覽紀錄、點擊行為與線上線下購買紀錄等第一方數據,優化行銷推播,避免過度打擾,並累積更完整的洞察。

更重要的是,透過單一帳號的整合,成功打造出一個兼容多品牌、多銷售通路、多行銷管道的 LINE 官方帳號,在各品牌仍能保有個性化的溝通語氣與內容之際,仍統合進「One hengstyle」會員體系。換句話說,不論消費者來自直營門市、外部通路,或線上電商購買,最終都會成為 One hengstyle 會員,持續接受個人化服務。

恆隆行
恆隆行顧客掃描門市 QR Code 綁定銷售人員後,即使離開門市,也能持續透過LINE官方帳號獲得後續建議與售後協助,打造暖心OMO服務。
圖/ 恆隆行

除了打通任督二脈,對外要無阻力,對內也要滑順。系統架構要保持彈性,能符合恆隆行內部跨部門協作。以前客服沒有系統可以評估,現在則可利用跨部門報表功能,幫助第一線人員即時掌握進線數與處理時長,讓服務品質有跡可循。

Omnichat 如何讓對話發揮更多價值?

隨著系統上線,成效很快浮現。數據顯示,恆隆行直營門市顧客中,每三人就有一人持續在線互動,顯示他們不再是「買完就走」,而是因服務價值留下來。隨著好友數持續成長,恆隆行官方帳號的封鎖率穩定維持在 31% 以下,遠低於零售品牌平均 65%。更重要的是,LINE 官方帳號帶來的轉換率比整體平均高出35%,每月新增線下綁定超過5,000筆,逐步累積成跨品牌應用的基礎。

這些成果不僅改善了顧客體驗,也提升了內部效率。陳思樺表示:「對外,顧客的問題能更快解決、售後不中斷;對內,櫃位人員負擔減輕、效率更高,這就是我們想實現的零阻力!」她補充,為深化品牌關懷,恆隆行持續優化服務腳本,確保顧客在不同場景中都能延續信任。「我們要的不是短期的 fancy campaign,而是長期的對話與陪伴。」

未來,恆隆行除了以第一方數據為核心,持續為各品牌打造專屬體驗,把洞察應用到服務腳本與行銷策略,後台報表也將強化分流與品質監控,讓內外流程更順暢。同時,也期待與 Omnichat 探索 AI 應用,例如將電話需求無縫轉接至 LINE、讓自動化回覆更具人味等,把「零阻力服務」推向更多場景。

Omnichat 台灣總經理翁忻閎回顧過往經驗指出:「很多單位一開始並不理解為什麼要改變,我們就透過 workshop 與教育訓練,協助內部釐清痛點、建立共識。」但他也強調,成功的關鍵不只在技術,而是企業轉型的決心以及統合方向的能力。「品牌要先想清楚,究竟希望帶給顧客什麼樣的一致體驗?內部目標是否對齊?」

他認為,唯有基礎建設完善、方向一致,OMO 才能真正落地,而 AI 等新技術也才能在這些基礎上發揮價值。恆隆行的轉型便是一例:將分散的服務觸點收斂為單一旅程,最終轉化為零阻力的品牌關懷。當顧客在任何節點都能感受到信任與連結時,零售商才真正掌握了主動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