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台灣以低成本大量製造聞名,提到「MIT」(Made in Taiwan)讓人聯想到物美價廉的代工產品,但歷經數十年的產業升級與轉型後,台灣從過去的製造工廠,如今已在全球市場嶄露頭角,專利申請總量衝上全球前五,尤其在半導體產業,更是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著無可取代的角色。
根據《洛杉磯時報》報導,台灣自1950年代與美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在美援與投資基礎下,結合西方技術與在地優勢,躍升為紡織、玩具、家電等國際品牌製造中心,「台灣製造」於1990年代在全球電子產業嶄露頭角而廣受認可,全球超過8成以上的筆電幾乎都在台灣製造。然而,在全球市場自由化與貿易發展的趨勢下,台灣本土工廠逐漸喪失成本競爭力,迫使台灣產業再次尋求轉型。
吸取過去經驗後,台灣也開始積極擴大智慧財產權的投資。雖然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現行指標未列出台灣數據,但根據經濟部智慧財產局(TIPO)統計,2023年專利申請總量達72,607件,躋身全球前五名,顯示本土企業正以自主研發進擊國際市場。
護法一:MIT微笑標章,提升國際影響力
報導也提到,為了提升台灣製造品質與品牌形象,經濟部工業局自2010年起推出「MIT微笑標章」認證制度,截至目前全台共有2,242家企業的112,605件產品獲得標章認證,並在全台5,686個據點上架販售,總銷售金額累計達新台幣654億元。
除了品質認證,永續發展也是MIT標章深化的方向。2022年,台灣政府進一步與環境部合作推出「綠色標章」,建立了73項環保產品規格,推動台灣產業由生產效率走向環境友善與企業社會責任,進一步提升台灣產品的國際形象與價值。
護法二:台美半導體合作深化,成抵禦關稅的雙重保障
儘管中美貿易緊張情勢持續升溫,甚至傳出美方考慮對台灣半導體產品課徵關稅,台灣政府與國際分析師指出,對於台灣在全球ICT產業的地位仍持正面看法。總統賴清德近日強調,政府將鼓勵企業擴大赴美投資、促進雙邊貿易平衡。其中,台積電(TSMC)已承諾斥資約65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興建三座晶圓廠。
此外,報導進一步指出,2023至2024年間,台灣對美投資占海外總額超過4成,美國成為台灣企業首選。美方分析人士也提到,不僅無助於扶持美國本土晶片產業,若對台實施制裁,依賴台灣晶片供應的科技巨頭如蘋果(Apple)、輝達(NVIDIA)、高通(Qualcomm)、超微(AMD)與英特爾(Intel)將首當其衝,美國消費者也會受到通膨波及。
《洛杉磯時報》也看好台灣前景,尤其在當前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地緣經濟變局下,台灣所具備的技術實力與制度穩定性被視為關鍵資產。台灣經濟部近期亦重申此一立場:「無論在民主體制還是商業合作上,台美雙方皆為可靠且值得信賴的供應夥伴。」美國設計、台灣製造的運作模式,已形成一種雙方都能受益的商業結構,儼然成為關稅戰下的重要保命符。
延伸閱讀:關稅風暴|這波股市會跌多久?哪種類股是「避風港」?熊市投資策略一次解析
泰勒絲後最年輕富婆是誰?30歲華裔女連續創業還會派對,從破解寶可夢發跡,靠AI變鳳凰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蘇柔瑋